曹玲
摘? 要: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對高校的正常開學和課堂教學產生了巨大影響,師生關系無法有效建立。而基于互聯網的移動學習已經成為教育的新型模式。文中根據課程的具體內容和特點,選取了戰疫期間的關注點“戰疫英雄”案例,結合前導章節的拍攝,用自己的特長致敬戰疫英雄。通過“戰疫英雄”案例的融合,培養學生愛國愛校情懷,達到情感的共鳴,培養學生時代使命感。為同類課程的線上教學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致敬英雄;音頻視頻;思政;信息化;
分類號:G711
一、當下現狀
庚子年初,新冠疫情于荊楚之地突然來襲,八旬南山,七十蘭娟,親征楚漢,為一國而封一城,欲阻疫于漢,至此華夏大地,萬夫一力,共渡難患[1]。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成為唯一可以選擇的授課模式。我國信息化水平逐漸提高,線上教學一直以來受到研究者們的關注并被廣泛地應用在實際的教學中[3]。應急條件下開展線上教學,既是教育部的要求,也是社會、家庭和學生的共同期待[4]。在當前疫情之下,學生可以通過這些線上學習APP學習課程知識,的確是弱化了老師們的作用。但是我們教師相較于這些冰冷的APP,多一份感情的存在,這其實也是一個契機。在我們的線上課程,可以引入課程思政,在各種各樣的課程中潛移默化的進行政治思想宣傳,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5]。
二、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
《音頻視頻編輯處理》課程是我校動漫專業的核心課程。本案例選取了戰疫期間的關注點“戰疫英雄”案例,采用我校的名譽院長鐘南山院士的抗疫事跡為案例,結合前導章節的拍攝,用自己的特長致敬戰疫英雄。根據案例將教學過程分為課前知識儲備、課中討論拓展和課后完善提升三個階段。在完成主題選取、視頻剪輯、鏡頭轉場的知識能力目標的同時,達到鍥而不舍、精益求精、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的素質目標;提高政治覺悟、激發愛國熱情、增強組織紀律、培養樂于奉獻的思政目標。通過“戰疫英雄”案例的融合,培養學生愛國愛校情懷,達到情感的共鳴,培養學生時代使命感。其中,重點是主題的選取和剪輯技巧,難點是鏡頭的轉場過渡。
1.案例的選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政課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5]。既然課程思政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我們就要思考多個內容、多種形式,全方位、廣角度、多種營養共同滋潤,以期達到課程思政的教育目的[6]。在選取案例上,先是分別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層層鋪開。最后選取我校名譽院長鐘南山院士的戰疫事跡為例,講講南山爺爺是院士,也是戰士。84歲高齡的他臨危受命,逆行武漢,明確了新型肺炎人傳人現象這一關鍵信息,他的一句話能讓14億中國人待在家里。
2.案例的實施
根據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運用騰訊會議直播、云班課互動、問卷星調查等信息化教學手段,采用情境導入、任務驅動的教法和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引導、拓展講解、答疑為輔的學法,將教學過程分為課前知識儲備、課堂討論拓展和課后完善提升。課前要求學生看微課自學“視頻剪輯基礎操作”,并完成拍攝剪輯“致敬英雄”的短視頻作業,用自己的特長(繪畫、樂器演奏、朗誦等)致敬英雄;課中開展班級討論,指導學生收集“戰疫”素材,拓展講解剪輯的技巧、轉場技巧,如何將網上的“戰疫”素材和自己的“戰疫”素材銜接在一起,并實踐剪輯,學生通過問卷星完成課堂總結和教學評價;課后學生完善作業、班級形成系列短視頻。
三、專業課融入思政元素的具體教學實施
課程思政實施要以遵循教書育人規律為前提,從學生認知及需求出發,制定適宜的思政元素[6]。
課中,使用騰訊會議軟件直播。經過五個環節,分別是:情景導入、點評作業、任務分析討論及拓展講解、剪輯實戰和總結。
A.課中第一個環節情景導入。教師播放“武漢戰疫全景紀錄片《英雄之城》”、“鐘南山戰疫全紀錄”片段。將學生代入課堂。
B.課中第二個環節點評作業。播放學生上一節課的抗疫作品,并討論其優缺點,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然后選擇網上的一幅海報進行講解。
C.課中第三個環節任務分析討論及拓展講解。討論:教師在教學平臺上先提出三個問題:
① 選擇哪些主題加入到你的視頻中?
② 如何剪輯這些素材?
③ 如何將網上的素材和自己的素材銜接在一起?
教師引導:
場景一:醫護人員穿戴。選擇醫護人員的動作片段跳切,省略動作的中間部分,保留動作感強烈的畫面,讓整個行動干凈利落。這里用動勢傳遞,把不同人的動作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動作,畫面流暢,又具有另一番新的意義。由于剪輯需要精確到1/25秒,需要學生有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感受到醫護人員堅守崗位、爭分奪秒、盡職盡責的奉獻精神。
場景二:醫護人員背影。仿照網絡上的案例,選擇不同醫護人員穿戴整齊毅然決絕地轉身走向重癥監護室的背影進行排列,表現他們義無反顧、愛崗敬業的精神,同時體現出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十七年前,全世界保護九零后,如今,換九零后保護全世界。我們的學生是零零后,需要時刻準備著承擔社會責任,增強時代使命感。
場景三:鐘南山爺爺。選擇南山爺爺抗疫行程的畫面。84歲高齡的他臨危受命,逆行武漢,明確了新型肺炎人傳人現象這一關鍵信息。選擇他說話的畫面。因為他的一句話能讓14億中國人待在家里。還可以剪輯南山爺爺憂國憂民的神情,有著最專業的醫護知識和最愛國愛民的胸懷的南山爺爺,才是中國的脊梁、體現中國精神。培養學生樂于奉獻、愛國愛校情懷,達到情感的共鳴。
鏡頭組接:然后是如何組接鏡頭,也叫過渡鏡頭。同樣是讓學生先討論,然后傳授轉場技巧。比如,定格轉場、承接轉場、遮擋轉場、相似性轉場等。
D.課中第四個環節課堂剪輯:學生進行剪輯實操。老師用騰訊會議軟件在線指導。
E.課中第五個環節課堂總結及評價:用問卷星調查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什么以及學生、教學督導、專家對此次教學的評價和建議。
課后,學生進一步完善作業,形成“致敬英雄”系列短視頻。
3.實效與經驗
1)拓寬專業知識面,提升學生專業課學習的獲得感
本節課結合疫情,選用醫護英雄以及本校的名譽院長鐘南山院士的抗疫事跡為案例,為課程的教學帶來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徑,適當延伸,注重交叉,拓寬了專業課的知識覆蓋面,同時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使學生成為具備專業技能的同時又具備時代關懷的復合型人才。
2)提升教師的育人素質,實現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
在疫情爆發時,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將成為一顆顆種子埋進學生的內心。網絡復雜的因素影響,在網絡上,時常出現不和諧的聲音。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更應該堅守“立德樹人理念”,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要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專業素質,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本課程教師除了要有專業的知識儲備和實踐技能外,還需要深入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時事政治、國家政策。提升育人能力,實現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
3)思政融入,達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專業課融入“戰疫元素”,不像思政課的說教那么直接,而是潛移默化,更加含蓄,潤物細無聲。當我介紹祖國派出接管火神山的部隊醫生在機場集合時的照片時,學生們不約而同在電腦那頭喊出“軍醫”兩個字。然后直播課堂頓時安靜下來大概一分鐘左右。這一分鐘,我感受到學生對軍醫這兩重身份的人有著更深的敬意。然后我會講講軍人的使命,他們要撐起另一個家——國家。學生在接受專業課教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立德樹人的教育。
4)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達到學生自身發展和國家發展的一致
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逐步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課后學生積極報名參軍,用實際行動時刻準備著報效祖國,達到了學生自身發展和國家發展的一致。還有很多學生報名校園志愿者,時刻準備為學生安全返校貢獻自己的力量。
5)授課方式得到教學督導、企業專家和學生的一致好評
將戰疫案例融入教學中,傳授知識并培養價值觀,達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尤其是將本校的名譽院長鐘南山院士的抗疫事跡作為案例教學,得到教學督導、企業專家和學生的一致好評。
五、結語
通過深入挖掘疫情之下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之間的關聯,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將難以理解、枯燥無味的內容變得有“人情味”和“思政味”[7]。重新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不忘初心的使命。雖然師生面對面的次數少了,但增加了師生的思想交流。教師通過“潤物無聲”的思政元素啟發了學生,拓寬了專業知識面,也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感悟與思想動態,令人欣慰!
參考文獻
[1] 牟學鵬,王欣欣,張莉.突發疫情下線上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以“Java程序設計”課程為例[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22(04):72-74+86.
[2] 謝成興,李樹,王豐效.疫情下高校師生線上教學面臨的挑戰分析[J].統計與管理,2020,35(08):27-32.
[3] 黃光生.被動應對與主動變革:疫情下的高校教學范式轉型[J].高等理科教育,2020(04):12-13.
[4] 許濤.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報,2019-10-18.
[5] 曲天良.留學生《現代導航技術》課程思政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09):181-182+185.
[6] 紀洪兵,肖穎,張鵬霞,柳朝陽,張濤.疫情之下醫學免疫學融合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J].廣東化工,2020,47(18):246-247+253.
233750118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