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冰,廖志凱,鐘暉東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廣東 湛江 524001)
基底區腦出血發病急速、進展迅速,臨床癥狀主要為半身不遂、吐字不清、肢體障礙等。尿激酶作為一種酶蛋白,其具有有效清除血腫量、溶解血栓的作用,用于腦出血患者的術后輔助治療。開顱血腫清除術是主要的傳統手術方式,可以有效清除血腫,但由于其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鉆孔置管引流術是一種新型的引流技術,具有切口小、恢復快等優點,可以有效減輕患者顱腦內的周圍神經組織壓迫,減少感染[1]。本研究旨在探討鉆孔置管引流術聯合尿激酶對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炎性因子及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星形細胞鈣結合蛋白(S100β)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18 年8 月至2020 年6 月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收治的122 例基底區腦出血患者分為兩組,各61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3~76 歲,平均(67.34±2.58)歲;其中男性35 例,女性26 例;顱腦CT 顯示顱內出血量為33.56~58.36 mL,平均(44.26±1.38)mL。試驗組患者年齡46~78 歲,平均(66.75±10.64)歲;其中男性33 例,女性28 例;顱腦CT顯示顱內出血量為34.68~58.46 mL,平均(45.67±1.88)mL。納入標準: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2]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對使用藥物無過敏反應者;首次發病且發病時間8 h 以內者等。排除標準:血管畸形導致的腦出血患者;精神障礙疾病者;嚴重心、肺、腎功能障礙者。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術前行顱腦CT 標記腦內血腫具體位置,全麻后行開顱術,切開皮質后將血腫清除,見暗紅色血液流出后,置引流管。試驗組患者采用鉆孔置管引流術,首先確認位置,麻醉后使用電鉆鉆孔將穿刺針垂直插入血腫位置,將血腫抽吸出,固定引流管。兩組患者術后均向血腔內注入注射用尿激酶(黑龍江迪龍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0104,規格:1 萬U/支),2~4 萬U/次,2~4 次/d,持續治療5 d。
1.3 觀察指標①根據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ISHH)評分[3]比較治療后14 d 臨床療效,NIHSS 評分減分率=(治療前 NIHSS 評分-治療后NIHSS 評分)/治療前NIHSS 評分×100%。痊愈:NIHSS 評分減分率>90%;顯效:NIHSS 評分減分率在46%~90%;有效:NIHSS 評分減分率18%~45%;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3、7、14 d NIHSS 評分,分值為0~42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③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14 d 抽取兩組患者靜脈血3 mL,以3 500 r/min 的速度離心5 min,取血清,采取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并比較。④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4 d 血清MMP-9、S100β 水平,血清采集、制備方法及檢測方法同③。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14 d 對照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85.25%,低于試驗組的96.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神經功能評分治療后3、7、14 d 兩組患者NIHSS評分較治療前均逐漸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P <0.05。NIHSS: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
2.3 血清CRP、IL-6、IL-8 水平治療后14 d 兩組患者血清CRP、IL-6、IL-8 水平較治療前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血清MMP-9、S100β 水平治療后14 d 兩組患者血清MMP-9、S100 β 水平較治療前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血清CRP、IL-6、IL-8 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血清CRP、IL-6、IL-8 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 <0.05。CRP:C-反應蛋白;IL-6:白介素 -6;IL-8:白介素 -8。
表4 兩組患者血清MMP-9、S100β 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血清MMP-9、S100β 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 <0.05。MMP-9:基質金屬蛋白酶;S100β:星形細胞鈣結合蛋白。
基底節區腦出血是一種突發疾病,其發病機制是因高血壓伴發腦小動脈病變,當血壓驟升可使動脈破裂出血。開顱血腫清除術可有效清除血腫,緩解腦部壓力,但由于其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嚴重影響患者遠期療效。尿激酶是從人體尿液中提取的一種激酶,其可有效降解血栓的形成,從而有效減少腦內血腫體積,保護腦神經組織[4]。
鉆孔置管引流術是一種微創手術方法,其通過快速清除患者基底節區內形成的血腫,從而緩解局部組織受壓,防止血腫面積擴大,可使血腫在短時間內溶解,有效降低顱內壓[5]。血清CRP、IL-6、IL-8 參與患者的炎癥反應,水平升高會使機體組織細胞產生的炎癥反應增強,加劇周圍神經元損傷,而鉆孔置管引流術可起到迅速止血和清除血腫、緩解腦部受壓的作用,進而降低患者機體的炎癥反應。上述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治療后3、7、14 d NISHH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鉆孔置管引流術聯合尿激酶可提高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治療效果,抑制炎癥反應。
血清MMP-9 正常情況下表達較低,腦出血因血腫壓迫腦組織,會造成其水平明顯升高;血清S100β 會在腦損傷時大量釋放,過度表達會造成神經功能障礙。鉆孔置管引流術可通過降低血凝塊中的血紅蛋白降解,縮短血塊的溶解時間,調控血清MMP-9、S100β 的水平,從而保護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神經功能[6]。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血清MMP-9、S100β 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鉆孔置管引流術聯合尿激酶可改善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
綜上,鉆孔置管引流術聯合尿激酶可提高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治療效果,抑制炎癥反應,改善神經功能,值得臨床治療使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