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霞,鄭明姬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口腔科,青海 海南 813000)
牙周牙髓聯合病變屬于牙科常見的一種疾病,且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病人數不斷增加。牙周牙髓聯合病變是指牙齒當中的牙周與牙髓組織同時發生病變,病因較為復雜,且病程較長,可直接影響患者的日常進食[1]。目前臨床上采用單一根管治療,該方法通過將根管內感染源徹底清除,加快根尖周圍愈合,可預防根尖周發生病變,但單一使用該方法治療療效欠佳。牙周基礎治療可通過齦下刮治、根面平整等基礎治療措施,幫助患者清除牙骨質病變和細菌等,減少感染源,以達到控制病變產生的目的[2]。本研究旨在探討牙周基礎治療聯合根管治療對牙周牙髓聯合病變患者牙周健康指標及炎癥狀態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收治的68 例牙周牙髓聯合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A 組和B 組,各34 例。B 組患者中男性20 例,女性14 例;年齡36~70 歲,平均(50.12±3.42)歲;疾病類型:原發性牙周病繼發牙髓病者13 例,原發性牙髓病繼發牙周病者14 例,合并性病變者7 例。A 組患者中男性19 例,女性15 例;年齡35~69 歲,平均(49.31±3.23)歲;疾病類型:原發性牙周病繼發牙髓病者12 例,原發性牙髓病繼發牙周病者13 例,合并性病變者9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口腔科診療常規》[3]中關于牙周牙髓聯合病變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經相關檢查,遇熱遇冷均會出現疼痛;伴有叩痛、牙齒松動、溢膿等癥狀者等。排除標準:糖尿病與高血壓患者;患有精神疾病、意識認知不清者;臨床資料不全者等。
1.2 方法B 組患者使用根管治療:術前經X 線檢查,明確患者牙齒情況,局部麻醉下開髓,測量根管長度,根管擴大,根管預備,使用氯化鈉溶液(山東齊都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297,規格:4.5 g :500 mL)進行清洗,將根管中的壞死物完全清理掉,消毒后將根管擦拭干凈,并用牙膠尖+糊劑填充根管,經X 線觀察根管填充情況。A 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牙周基礎治療,主要包括齦上潔治、齦下刮治、根面平整。結束治療后,以彎探針探查根面,確定牙石有無遺漏,保證根面光滑;之后對刮治牙位進行沖洗,并給予抗生素治療,預防細菌滋生,進行抗感染治療,同時向患者普及口腔衛生知識。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后4、8 周定期隨訪。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8周的臨床療效,治療后患者牙齒松動度與咀嚼功能明顯改善,X 線片顯示牙槽骨吸收速度變慢,牙周探診無出血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牙齒松動度與咀嚼功能部分改善,X 線顯示牙槽骨吸收速度變慢為有效;治療后咀嚼功能、牙齒松動度無改善,牙周袋加深,X 線顯示根尖區與牙槽骨陰影吸收相同為燒瓶形,同時牙槽骨的吸收明顯為無效。顯效率+有效率=臨床總有效率[3]。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8 周牙周健康指數,菌斑指數(PLI):結合視診、探針刮下牙面菌斑厚度量,分值0~3 分,3 分見大量白垢,2 分齦緣、鄰面見明顯菌斑,1 分探針刮顯菌斑,0 分表示無菌;出血指數(BI):采用Mazza 標準,齦緣下方約1 mm 處探針輕劃,結合出血程度進行評分,分值0~5 分,分值越低表示出血情況越輕;牙周袋探診深度(PD):采用Williams 刻度進行牙周袋探診,袋底到齦緣底的距離為探診深度;牙齦指數(GI):選擇探診、視診情況評估患者齦乳頭、牙齦緣情況,分值0~3 分,分值越低則炎癥越輕微[4]。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8周炎癥狀態指標,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β(IL-1β)。血清炎性因子的檢測方法:患者于清晨空腹取靜脈血5 mL,3 000 r/min 離心15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進行檢測。④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4 周、8 周的患牙情況,包括牙周炎、叩痛、牙齒松動以及牙齒保留率。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5.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治療后8 周A 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4.12%,高于B組的76.4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牙周健康指數與治療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PLI、BI、PD、GI 指數均降低,且A 組均低于B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牙周健康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P <0.05。PLI:菌斑指數;BI:出血指數;PD:牙周袋探診深度;GI:牙齦指數。
2.3 炎癥狀態與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IL-8、IL-1β 水平均降低,且A 組低于B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患牙情況及保留率治療后4 周兩組患者牙周炎、叩痛、牙齒松動發生率及牙齒保留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8 周,A 組患者牙周炎、牙齒松動發生率低于B 組,牙齒保留率高于B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炎癥狀態比較(,ng/L)

表3 兩組患者炎癥狀態比較(,ng/L)
注:與治療前比,*P <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介素-6;IL-8:白介素-8;IL-1β:白介素-1β。

表4 兩組患者患牙情況及保留率比較[例(%)]
牙髓炎與牙周炎是分別發生于患者牙髓與牙周不同組織的常見口腔疾病,牙周牙髓聯合病變病程較長,其發生與細菌感染等密切相關,且兩者感染會互相影響,加重感染,出現壞死性炎癥。臨床一般以根管治療為主要方式,能去除根管中大部分感染物,通過封閉冠部,將根管填充,促進已經發生的根尖周病變愈合,但單一使用對于部分患者療效不明顯,未能有效控制細菌感染[5]。
牙周基礎治療原則以清除根面牙石、菌斑微生物膜等為主,全面清除致病因素,能有效控制感染源,加快患者牙周病變組織的重建,促進齦下微生物構成和量的改善,改善牙周健康,而該方法聯合根管治療可促進牙周牙髓穩定,減少牙齒松動等情況[6]。本研究結果顯示,A 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B 組,治療后PLI、BI、PD、GI 指數均低于B 組,且治療后8 周,A 組患者牙周炎、叩痛、牙齒松動發生率低于B 組,牙齒保留率高于B 組,表明牙周基礎治療聯合根管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牙周健康,減少牙周炎、叩痛等情況,增強療效。
血清TNF-α 能促進趨化因子、黏附因子及炎性介質的產生,參與牙周炎的發展過程;血清IL-6、IL-8 屬多功能細胞因子,能夠聚集炎性細胞,活化并促進患者牙周患部炎性介質的釋放,加重牙周、牙髓聯合病變患者口腔細菌感染;血清IL-1β 是特異性急性期炎癥指標,可促進黏附分子及淋巴細胞增殖活化,促使炎癥因子表達,不利于疾病恢復。牙周基礎治療聯合根管治療通過大面積清除患者口腔內感染,可有效去除牙石及病變的牙骨質,以降低細菌感染,調節炎性因子的水平[7]。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血清TNF-α、IL-6、IL-8、IL-1β 水平低于B 組,表明牙周基礎治療聯合根管治療能減少患者炎癥反應,控制疾病發展。
綜上,在治療牙周牙髓聯合病變過程中采用牙周基礎治療聯合根管治療的方法,能有效降低炎性反應,改善牙周健康,減少牙周炎等不良反應,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