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迪,劉禹兵,張 宇,鄒冬梅
(齊齊哈爾醫學院第五附屬醫院/大慶龍南醫院神經外科,黑龍江 大慶 163453)
顱內動脈瘤的發病原因多與腦動脈管壁局部的腔內壓力增高或先天性缺陷等有關,就腦血管意外的常見性而言,該病位居第三,僅次于高血壓腦出血和腦血栓,其中男性病患遠多于女性[1]。顱內動脈瘤發病后患者臨床常有腦神經麻痹、意識模糊、蛛網膜下腔出血等表現,一般會以血管內介入療法治療,但該手術的局限性較大,不適合臨床狀態差或動脈瘤部位、形態異常的患者[2]。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進步,臨床以顯微神經外科手術輔治顱內動脈瘤患者效果顯著,顯微外科手術是一種可于顯微直視下行相應動脈瘤夾閉術的術式,能夠通過完全阻斷動脈瘤血供的方式減低患者的顱內壓,緩解患者臨床癥狀[3]。本研究探討了顯微神經外科手術與血管內介入療法治療顱內動脈瘤對腦脊液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齊齊哈爾醫學院第五附屬醫院/大慶龍南醫院2017 年9 月至2020 年4 月收診的98 例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方法分為A 組(49 例)和B 組(49 例)。A 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9 例、20 例;年齡25~84 歲,平均(57.73±6.37)歲;疾病分型:3 例椎基底動脈系統動脈瘤,6 例其他部位動脈瘤(頸內動脈系統)、10 例大腦中動脈瘤、12 例前交通動脈瘤、18 例后交通動脈瘤。B 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8 例、21 例;年齡27~85 歲,平均(57.24±6.74)歲;疾病分型:2 例椎基底動脈系統動脈瘤,5 例其他部位動脈瘤(頸內動脈系統)、10 例大腦中動脈瘤、13 例前交通動脈瘤、19 例后交通動脈瘤。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由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符合《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治療中國專家共識 (2013)》[4]中關于顱內動脈瘤的診斷標準,且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及頭顱CT 確診者;符合手術指征者;瘤體/瘤頸比值≥1.5。排除標準:難以耐受手術及麻醉者;溝通困難、嚴重抑郁者;特殊類型腦動脈瘤者,如復發性腦動脈瘤、巨大腦動脈瘤;凝血功能異常者。
1.2 方法A 組患者進行顯微神經外科手術,予以患者全身麻醉,取標準翼點行有效入路,顯微鏡輔助下沿患者裂靜脈外側處行蛛網膜剪開處理,再對鞍上池、頸動脈池、裂池進行分離。待載瘤動脈充分暴露后,做好分離工作,以對其動脈瘤頸部進行顯露。隨后通過動脈瘤夾對動脈瘤頸行夾住處理,注意觀察止血效果,期間采用含有罌粟堿的棉片對動脈瘤(被分離)做好覆蓋工作,再實施顱內關閉處理。B 組患者采用血管內介入療法,以Seldinger 技術輔助,于股動脈(左/右)處做好插管穿刺工作,部分患者通過全腦血管造影對的動脈瘤分布狀況進行了解,隨后實施單純支架、電解可脫鉑金彈簧圈栓塞置入處理,術后3 d 內,予以患者低分子肝素抗凝處理。手術結束后,予以腦血管痙攣防治、常規降顱壓等處理。
1.3 觀察指標①預后評估,患者術后僅存在小幅度反應,視作植物生存;患者處于殘疾狀態,但意識清晰,日常需有人照料其生活,視作重度殘疾;患者處于殘疾狀態,但能夠自主獨立生活,且可進行一些簡單工作,視作輕度殘疾;患者能夠正常生活,僅存在輕度缺陷,視作恢復良好。②腦脊液炎癥因子,于術后第1 天及第3 天患者晨起時留取其腦脊液,5 000 r/min 離心處理15 min 后,留取上清液,均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IL-6、IL-1、hs-CRP水平,由上海康朗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相應的檢測試劑盒。③統計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電解質紊亂、腦血管痙攣、顱內感染、瘤體破裂、切口感染。
1.4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使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分別以[例(%)]、()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運用χ2、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預后比較治療后A 組患者恢復良好率高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殘疾、輕度殘疾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對比[例(%)]
2.2 腦脊液中炎癥因子水平與術后第1 天相比,術后第3 天兩組患者腦脊液IL-6、IL-1、hs-CRP 均降低,且A組低于B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并發癥A 組患者電解質紊亂、腦血管痙攣等并發癥的總發生率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具有起病急、發生征兆不明顯、致殘率高等特點的神經外科疾病,現階段臨床尚未對該病的發病機制進行完全闡明,多因體力勞動、血壓升高、性生活、情緒激動等因素而造成動脈瘤破裂,進而引發全身性癥狀及局灶性神經癥狀等[5-6]。在治療方面,通常會采取預防腦出血再發生、防治腦血管痙攣、腦脊液引流、降低顱內壓等非手術方法對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患者進行診治,但保守方法的根治效果不佳。目前常用于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的兩種手術方法為血管內介入療法和顯微神經外科手術。
表2 兩組患者腦脊液中炎癥因子水平對比(,pg/mL)

表2 兩組患者腦脊液中炎癥因子水平對比(,pg/mL)
注:與術后第1 天比,*P <0.05。IL-6:白介素-6;IL-1:白介素-1;hs-CRP:超敏-C 反應蛋白。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例(%)]
血管內介入療法是一種無需進行開顱步驟的術式,具有創傷小、痛苦小等優勢,可于患者血管內行相應操作,但其應用的局限性較大,一旦血栓形成,易使血管內栓塞復發[7]。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是一種具有手術費用低、復發率低等優勢的開顱手術,隨著顯微鏡技術的發展,該術式能夠有效對患者的腦內血腫與蛛網膜下腔積血進行清除,且可避免腦動脈瘤破裂出血,保證患者的恢復良好率[8]。本研究中,治療后A 組患者恢復良好率高于B 組,但兩組患者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殘疾、輕度殘疾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另外,本研究結果中,A 組患者電解質紊亂、腦血管痙攣等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B 組,提示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預后恢復效果更佳,而顱內動脈瘤實施血管內介入療法后,其并發癥相對更多,這可能與彈簧圈突入載瘤動脈有關,會發生與動脈瘤破裂相關的癥狀及不良事件。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是在顯微鏡的引導下快速、精準地找到載瘤動脈,在鈍性分離后夾閉和處理動脈瘤,術中充分保留了患者的顱內神經,且最大程度減少了肌肉的損傷[9]。
顱內動脈瘤的破裂、形成也與炎癥反應有關,IL-6 能夠促進患者的粥樣硬化病理變化,導致平滑肌細胞凋亡及內皮細胞活化;IL-1 可通過對賴氨酸氧化酶、前膠質于平滑肌中的表達的下調發揮抑制膠原合成的作用,從而造成顱內動脈瘤的破裂、形成;hs-CRP 則是一種被激活后會通過復合物分泌的方式損傷血管的炎性細胞因子,能夠反映患者的創傷程度[10-11]。本研究中,與術后第1 天比,術后第3 天兩組患者腦脊液的IL-6、IL-1、hs-CRP 水平均降低,且A 組低于B 組,其原因可能在于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具有顯著的療效,對腦損傷程度較低,從而使腦脊液中炎性因子水平降低,提高患者術后恢復效果。但該術式存在手術時間長、疼痛感強等缺陷,動脈瘤暴露期間會相應牽拉腦組織,可能會延長患者的恢復期,臨床還應基于此做好對癥干預工作。臨床需注意,施術者應熟練掌握顯微技術,確保術中患者的血壓穩定與麻醉平穩,且應在超早期或早期進行手術,否則可能增加患者發生動脈瘤破裂出血的風險,影響其預后質量。
綜上,顱內動脈瘤患者以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完成治療,能夠提高患者的手術質量,減輕患者炎癥反應,減少患者并發癥情況,提升其整體療效,改善預后,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