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方萍
(海門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蘇 南通 226100)
宮頸癌是一種可預防及可治愈的惡性腫瘤。近年來,隨著宮頸癌篩查力度的加大,提高了臨床早期病變的檢出率,也有助于盡早采取干預措施,提高患者生存率。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宮頸癌的癌前病變,如不及時處理,易發展成宮頸癌,影響患者預后[1]。臨床研究發現,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可引起子宮組織病變,導致CIN 及宮頸癌的發生[2]。臨床將HPV 類型分為高危型與低危型,高危型有20 多種,其中16 和18 型是發生宮頸病變的主要類型,而低危型以6 型、11 型為主,可引發良性病變,從HPV 感染發展到CIN,再發展到宮頸癌要經歷10 年左右的演變期,因此,了解不同類型HPV 感染情況,便于臨床早期對宮頸病變做出準確判斷,對早期預防CIN 及宮頸癌的發生起到積極作用[3]。本文回顧性研究2017 年2 月至2019 年10 月海門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科門診就診的300 例已確診的CIN和宮頸癌患者,均采用實時熒光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進行HPV 分型檢測,探討不同類型HPV 病毒感染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海門市第二人民醫院2017 年2 月至2019 年10 月就診的300 例已確診的CIN 和宮頸癌患者,對其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腫瘤內科手冊》[4]中CIN 和宮頸癌相關診斷標準者;通過細胞學及病理學確診為CIN 及宮頸癌。②患者臨床資料完整。③無精神疾病。排除標準:①癌細胞轉移。②生存時間不足6個月。③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年齡19~74歲,平均(41.25±4.21)歲;其中CIN Ⅰ級患者75例(25.00%),CIN Ⅱ~Ⅲ級患者148 例(49.33%),宮頸癌患者77 例(25.67%)。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此研究,患者或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與處理采集的檢測樣本為受檢者的宮頸上皮細胞,使用無菌棉拭子進行采集,并放入離心管中,加入適量無菌生理鹽水,靜置10 min,取出采集樣本的棉拭子,并對樣本進行離心處理,離心時間為5 min,轉速14 000 r/min。完成上述操作后,留取沉淀,并將其置于-70 ℃冰箱內保存。
1.2.2 PCR 技術進行HPV 分型檢測主要針對于HPV亞型中的低危型HPV6、HPV11 及高危型HPV16 和HPV18 4 種類型進行檢測,使用的試劑來自華美生物工程公司。首先將樣本從冰箱內取出,然后加入50 μL 裂解液進行裂解處理,將裂解液與處理后的樣本溶液充分搖勻混合后,先進行加熱處理,100 ℃加熱1 min,然后再次進行離心處理,14 000 r/min,離心5 min,將適量(2 μL 左右)上層清液取出后,放置于反應管中,將此作為反應模板。然后進行PCR 檢測,將溫度調整為94 ℃,在5 min 內進行變性循環,共35 個循環,循環完成后,再將溫度調整為72 ℃,進行5 min 的延伸處理。整個處理期間,注意要建立好陽性、陰性以及對照分析。最后,對PCR 產物進行凝膠電泳處理,置于2%瓊脂糖凝膠進行30 min 的電泳,設置參數為8~100 V,然后使用凝膠成像儀在302 nm紫外線處進行觀察,在紫外線下會發生溴化反應,DNA呈現紅橙色的現象。根據對照分析,觀察是否有紅橙色光帶,有紅橙色光帶者判定為陽性。
1.3 觀察指標①分析不同宮頸病變患者年齡分布情況。②分析不同年齡患者HPV 分型結果。③分析不同宮頸病變患者HPV 分型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宮頸病變患者年齡分布情況CIN I 及CIN II~III患者中,發病年齡集中在20~35 歲,分別占比為49.33%及41.89%;宮頸癌患者中,發病年齡集中在36~50 歲,占比為38.96%,見表1。
2.2 不同年齡患者HPV 分型結果檢測結果顯示,300 例患者中,HPV 感染213 例,陽性率為71.00%,其中20~35 歲共感染94 例,占HPV 總感染例數的44.13%(94/213),為感染高發年齡段。低危型HPV 6/11 感染的高峰年齡為<20 歲、20~35 歲,占這兩個年齡段陽性總例數的53.13%(51/96);高危型HPV16 感染高峰年齡段為51~65 歲,占該年齡段陽性總例數的15.79%(6/38);HPV18 感染高峰年齡段為>65 歲,占該年齡段陽性總例數的40.00%(14/35);混合感染以20~35歲年齡段占比較高,占該年齡段陽性總例數的24.47%(23/94),見表2。
2.3 不同宮頸病變患者HPV 分型結果在CINI 組患者中,低危型HPV6/11 占比最高,為84.48%,顯著高于CIN II~III 及宮頸癌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在CINII~III 患者中,以低危型HPV6/11 占比最高,為43.00%,其次為混合感染,為25.00%;宮頸癌患者中,以高危型HPV18 占比最高,為34.55%,其次為混合感染,為30.91%,見表3。
臨床認為宮頸癌的發生與發展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最終有兩種結局,好的結局是自然消退,壞的結局是發生癌變,漸變過程為CIN 發展到原位癌,再發展到早期浸潤癌,最終發展為宮頸癌。由于宮頸癌的發病過程較為緩慢,因此早期采取干預措施,可逆轉其結局[5]。可見,早期對宮頸癌進行篩查對疾病預后有利。
表1 不同宮頸病變患者年齡分布情況[例(%)]
表2 不同年齡患者HPV 分型結果[例(%)]
表3 不同宮頸病變患者HPV 分型結果[例(%)]
HPV 存在于自然界,目前有多個亞型,是一種與皮膚或黏膜增生性病變有關的DNA 病毒,其中HPV6、11 及42 等均為低危型,不會產生癌變,常見于生殖道良性疾病中;HPV16、18 及31 等均為高危型,會產生癌蛋白,使得細胞周期失控進而發生癌變。宮頸癌發病與高危型HPV 感染有關,其以隱性感染為主,引發不典型增生,其他協同因子參與其中即可發生癌變[6-7]。但顯性感染在臨床易發現,因此不能忽視隱性感染者追蹤,需加大篩查力度。本次研究結果顯示,CIN I 及CIN II~III 患者中,發病人群集中在20~35 歲,而宮頸癌患者,發病人群集中在36~50 歲。可見宮頸病變程度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加重,宮頸癌發展為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從正常宮頸過度到宮頸上皮內瘤變,最后發展為宮頸癌需要5~10 年的漸變過程。本次研究結果顯示,HPV 感染高峰年齡為35 歲以下,而與宮頸癌的高峰年齡相比,有10 歲以上的差異,但兩類患者的發展時間相似。應當將36~50 歲的群體作為高危人群,給予重點防治宣教。同時從研究中可知,HPV 陽性率逐漸低齡化,低危型HPV 6/11 感染的年齡較低,峰值<35 歲,可見應當加強對年輕女性的健康指導,讓年輕女性要注意生殖系統健康,并定期接受HPV 病毒篩查、宮頸細胞檢查等。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300例患者中,HPV總感染213例,陽性率71.00%,且低危型HPV6/11 所占陽性例數比例為46.01%,而高危型所占陽性例數比例為53.99%,表明HPV 感染隨著宮頸病變的加重而持續升高。在不同宮頸病變中,高危型18 陽性率以宮頸癌最高,為34.55%,低危型6/11 陽性率以CIN I 最高,為84.48%,提示隨著CIN 級別的增高,患者的宮頸病變越嚴重,高危型HPV 的陽性率也越高,此結果與楊惠霞等[8]的文獻報道結果相符。有學者認為,宮頸的輕度病變主要由HPV感染細胞形態及結構變異導致,而增加機體抵抗力,HPV感染會消失,且細胞形態會逐漸恢復,反之,病情則會進展,而多數HPV 感染是短暫性的,是有持續HPV 感染才可引發宮頸癌[9]。有研究證實,年輕女性感染高危型16/18 更易引發宮頸癌,且年齡較大的女性,其發生宮頸癌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早婚及多產導致宮頸裂傷等,因此,對年輕女性的預防應在預防及治療HPV 感染方面,尤其是高危型16 與18,檢出后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10]。PCR 檢測技術是檢測HPV 的良好技術,其靈敏度高且操作簡單,具有較好的陰性預測值,便于臨床采用。但目前HPV 檢測的成本較高,尚不能大面積用于宮頸癌的篩查中,臨床應重視HPV 陽性患者的隨訪,加強關注力度。
綜上,女性生殖道HPV 感染率隨宮頸病變程度的加重呈現升高趨勢,HPV 感染與年齡、不同程度宮頸病變均存在相關性。臨床對重點人群進行PCR 檢測,再根據篩查結果,對高危型人群進行密切追蹤,了解HPV 感染患者的轉歸情況,以預防宮頸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