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輝
(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廣西 南寧 530022)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是指顏面、頜周、口咽區、頸部的軟組織腫大化膿性炎癥,急性炎癥,言語不清、吞咽困難及局部紅腫有熱痛感為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嚴重時會導致顱內感染引起死亡[1]。傳統切開引流手術可使患者局部膿液流出,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其創傷較大,術后恢復較慢,且多次換藥會增加患者痛苦。封閉負壓引流術(VSD)采取新型引流裝置,其創面較小,具有主動沖洗功能,且在臨床軟組織損傷、感染、壓瘡等疾病中應用效果較佳[2]。本研究旨在探討VSD 對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計數(WBC)水平的影響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數字表法將 2018 年 3 月至 2020年 7 月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診治的60 例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 例。本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1 例,女性9 例;年齡18~76 歲,平均(46.63±2.21)歲;感染部位:11 例頸部間隙,7 例腮腺咬肌,5 例頰部,3 例舌下,2 例頜下,2 例頦下。試驗組患者中男性19 例,女性11 例;年齡20~78 歲,平均(46.54±2.43)歲;感染部位:10 例頸部間隙,8 例腮腺咬肌,5 例頰部,4 例舌下,2 例頜下,1 例頦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口腔頜面外科學》[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經局部穿刺、專科檢查確診膿腫形成者。排除標準:重要器官受損嚴重者;精神意識障礙及交流不暢者;存在全身免疫系統疾病者等。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抗感染和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予以傳統切開引流術治療,將膿腫部位表皮組織切開后,用過氧化氫溶液(廣東恒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3919,規格:3%)多次沖洗膿腔,然后用生理鹽水大量多次沖洗,清除壞死組織,沖洗后用碘仿消毒液進行皮膚消毒,放置引流管或引流膠片,使膿液或炎性滲出物自然流出。試驗組患者予以VSD 治療,將膿腫部位表皮組織切開后,用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膿腔,用生理鹽水大量多次沖洗,沖洗后用碘仿消毒液進行皮膚消毒,消毒后再次使用生理鹽水清洗創口。根據患者創口面積的大小和形狀裁剪合適的VSD 敷料,將其放置創面上使之與創面契合,不留死腔,采用間斷縫合的方法將敷料與創面連接處作縫合處理,最后于材料之上粘貼生物半透膜密閉。將引流管直接從創口引出,將引流管直接與負壓連接,接通后迅速將液體、氣體引出,直至貼膜下無漏氣聲方可停止操作。兩組患者均術后觀察1 周。
1.3 觀察指標①評估臨床治療效果,療效顯著:引流量低于10 mL/d,拔管后無脹痛,肉芽組織生長覆蓋,膿腔消失;療效一般:引流量高于20 mL/d,部分肉芽組織覆蓋,膿腔未完全消失;療效欠佳:局部膿腫未消退,膿腔未消失,無肉芽組織覆蓋[4]。臨床總有效率=療效顯著率+療效一般率。②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肉芽組織生長時間、拔管時間、傷口愈合時間。③采集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 周空腹靜脈血3 mL,3 000 r/min 離心5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IL-6、TNF-α 水平;血液采集方法同上,采用血液測定儀檢測WBC 水平。④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腫脹、頜骨骨髓炎、低蛋白血癥。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情況等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康復情況、IL-6、TNF-α 及WBC 水平等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康復情況試驗組患者肉芽組織生長時間、拔管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康復情況比較(,d)
表2 兩組患者的康復情況比較(,d)
2.3 IL-6、TNF-α 及WBC 水平與術前比,兩組患者術后1 周IL-6、TNF-α 及試驗組患者WBC 水平均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并發癥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2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途徑有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外傷性感染、血源性感染等,以牙源性感染多見,多是由于細菌感染引起,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5]。切開引流手術是較為傳統的一種治療方式,在臨床治療中效果較好,但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傷害,術后易引發其他并發癥,導致預后康復效果較差。
表3 兩組患者IL-6、TNF-α 及WBC 水平比()
表3 兩組患者IL-6、TNF-α 及WBC 水平比()
注:與術前比,*P <0.05。IL-6:白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WBC:白細胞計數。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VSD 廣泛應用于多種傷口修復治療中,如燒傷、壓瘡、潰瘍、感染、創面愈合等,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其是一種采用微孔材料覆蓋或填充創面,通過負壓引流的作用促進創面愈合的一種方法,通過負壓持續引流可清除創面壞死組織,改善微循壞,減輕局部水腫[6]。本研究結果中,術后試驗組患者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肉芽組織生長時間、拔管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且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VSD 可提高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臨床療效,促進患者康復,且安全性較好。
肉芽組織由成纖維細胞、毛細血管及各種致炎細胞組成,當患者感染加重時,會導致炎癥的發展,向全身擴散;IL-6、TNF-α 是炎性介質,當患者感染加重時,IL-6、TNF-α 水平會有所升高;WBC 具有吞噬細菌的作用,臨床上細菌感染常表現為WBC 升高,WBC 水平越高,表明患者感染越嚴重。VSD 引導高負壓到達每一處引流區,使引流區與外界隔絕,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高負壓還能降低組織間壓力,可進行自溶性清創,且VSD 材料會抑制蛋白磷酸化,使相關黏附分子表達不足,減輕機體炎癥反應[7]。本研究中,術后試驗組患者IL-6、TNF-α 及WBC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VSD可減輕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機體炎癥反應,緩解患者感染情況。
綜上,VSD 可提高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的臨床療效,并減輕患者機體炎癥反應,緩解患者感染情況,促進患者康復且安全性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