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彪,朱玥瑋,汪海港,汪常明
(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安徽合肥 230026;2.中國社會科學院 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3.廣西民族大學科技史與科技文化研究院,廣西南寧 530006)
經多方了解,筆者獲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川縣蘭田瑤族鄉南坳村仍保留有瑤族竹紙的制作工藝。在桂林市科協和靈川縣科協、縣志辦、縣文化館以及蘭田瑤族鄉政府等單位的支持下,自2009 年3 月至今,筆者共計6次前去調查。近年來,當地的造紙工藝保護傳承工作已見成效,2013 年,蘭田手工造紙技藝被列為桂林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2018 年,靈川蘭田瑤族造紙技藝被列為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
從文獻記載的情況看,至少從清代開始,靈川縣九屋、蘭田、公平等鄉的山區竹農便用土法生產湘紙、草紙,其中九屋黃梅、蘭田南坳所產湘紙曾出口海外。[3]342
在調查中,筆者多次與靈川縣志辦原主任廖江先生交流。據他調查,清嘉慶年間,一個原籍湖南、因犯事出逃至靈川縣九屋鎮黃梅村(又名竹山堡)的謝姓人,有感于九屋黃梅竹木資源豐富但利用率低,便向主事人提議發展造紙業,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紙質逐漸提升,比以前細薄透明,因其技術來自湖南,故名“湘紙”。質量不及湘紙的普通竹紙,當地也稱為草紙、火紙、粗紙、土紙,不少造紙戶認為那些名稱說明目前所造的竹紙較粗,質量不是太好。
民國18 年(1929)《靈川縣志》卷二“物產”載:竹、木、桐、茶等雖非少數,“究以谷、紙為大宗”;靈川六區“杉、竹、柴、木、紙張為全縣出產大宗,每年輸出約值數萬金”,“以湘紙、表青紙為最多”;靈川七區“稻、谷外,竹、木、紙類尚稱富有”,“湘紙、表青紙均六、七區出產大宗”。[4]蘭田當時屬六區。[3]42
民國20 年(1931),全縣產土紙6000 擔,產值9 萬元(國幣)。民國27 年(1938),在甘棠渡設立“廣西造紙工業試驗所造紙試驗場”,有工人53 人,以舊書報為原料,生產書面紙,年產1328 噸,1941 年遷往桂林龍船坪。[3]342據廖江調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九屋鄉有紙廠200 余個,每個紙廠主要操作工都在8 人以上,每日要完成24~27 擔竹麻的生產量。
1949 年,靈川縣有36 個村、546 戶、1242 人從事造紙業,有紙作坊(紙槽)182 條,年產土紙1.94 萬擔。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仍有多家個體、集體企業以傳統方法生產土紙。[3]3421976 年,靈川縣農村圩鎮手工業造紙社納入公社系統的情況見表1。由表1 可見,有5 個企業從事土紙生產,從業人數367 人,占當年靈川縣公社企業總從業人數的30.48%,其中工人358 人,占土紙從業人數的97.5%,說明絕大多數都是一線工人。生產改良紙、土紙共1 488 擔(每擔約30~40 kg),年總產值16.33 萬元(按1970 年不變價計算),占當年靈川縣公社企業總產值的8.04%。[3]302從年產值來說,改良紙、土紙雖仍占一定份額,但不足10%,而從業人數超過30%,說明投入產出比不高。此外,從人均產紙量來看,1949 年時,人年均產紙15.62 擔,1976年僅4.05 擔,可見土紙生產已有相當大程度的衰落。

表1 1976 年靈川縣農村圩鎮手工業造紙社納入公社系統情況統計表[3]302
隨著機制紙的快速發展及廣泛運用,曾廣泛用于書寫、印刷的湘紙約于20 世紀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不再生產。據南坳村冷水涔自然村仍在造竹紙的盤富羽口述,包產到戶后不再造湘紙。1990 年靈川縣有造紙企業9 個,產機制紙 及 紙 板200 噸,土紙18 噸,[3]342如 按每擔40 kg 算,土 紙 僅450 擔。20 世 紀90 年 代 中 后期,隨著靈川山區公路逐步修通,竹子便于外運,越來越多的人直接賣竹或生產竹椅、竹桌、竹筷、竹席、牙簽等竹制用品和竹制旅游工藝品等。近年來,毛竹價格上漲較快,2009 年春季圍徑1 尺的竹子價格為15 元/根,2012 年秋季為18 元/根,因此大多靈川造紙戶放棄造紙,轉而從事收益更高的賣竹、生產各種竹制品或外出務工等。
據盤富羽口述,他家世代造紙,到他至少已有四代。他16 歲跟父親學造紙,17 歲到廣東服兵役4 年,復員后在桂林電廠工作5 年。25 歲回到村里,重新造紙至今。他的幾個孩子都不愿意從事這份工作,造紙技術在他家估計很難傳承下去了。
2011 年11 月筆者前往南坳村深潭王自然村調查時,了解到深潭王、白水村這兩個自然村67 戶村民,還有40 多戶造紙,平均每戶年產20 擔紙,最多有70 擔。
綜上所述,靈川手工造紙業依托于豐富的竹資源而成,在一段時期內成為當地重要的手工業,但最終被機制紙制造業沖擊,現仍從事造紙業的人有限,亟待記錄、傳承與保護。
靈川毛竹種植歷史悠久,1984 年被列為廣西毛竹生產基地縣之一,[3]239立竹量占廣西的1/5,年產百余萬根。[3]1靈川毛竹遍布縣屬各鄉鎮,青獅潭水庫周圍的四個鄉和三街鎮溶江行政村為全縣分布的中心,面積23.87 萬畝,占全縣毛竹總面積92.6%,其中分布最多的為蘭田瑤族鄉,占中心區毛竹面積的40.45%。[3]239
民國《靈川縣志》卷二“鳳尾竹”條載:“一名花竹、毛竹,可造器,可制紙,一、六、七區最富。”[4]南坳村造紙所用竹正是毛竹。
造紙需用紙藥為輔料,當地稱為“糕藥”。造紙戶認為如糕藥質量好,第二道水在紙面上流淌順滑;倘若糕藥不好,紙漿容易成團,影響紙的質量。加糕藥很有講究,若糕藥加多了,即使撈了兩次,紙還薄,須補撈一次,撈了一段時間后糕藥會變少,須再改回二道水撈紙。
據調查,靈川南坳的糕藥有以下4 種。
(1)神仙糕。
用清水將葉子熬出漿至稍有水絲即可。嫩的葉子易熬,秋后葉子老,難熬,用量需多些。
(2)“發哈錢”(瑤語)。
將其木質部分去掉,刮去外面黃皮,只留內皮,當地稱為肉;把肉用刀一點點刮出來,越碎越好,后用水泡一晚即可。
(3)“賊達容”(瑤語)。
用葉子,清水熬。秋冬天,葉子老,難熬,用得多些。
(4)“辣類”(瑤語)。
將其樹皮和樹葉全部舂碎,后在水里泡一晚即可。
春天時,撈一槽紙用1 kg 糕藥樹葉做的糕藥即可;秋冬兩季葉子老,用量要大些,通常需1.5 kg。
據調查,靈川南坳瑤族造竹紙的制作工藝如下:砍竹麻→破竹麻→捆竹麻→下塘→洗竹麻→堆竹麻→換水→打料→打槽→加糕藥→撈紙→榨紙→擦紙垛→松紙榨→扳紙頭→分紙垛→背紙垛→開紙→曬紙→再開紙→理紙→上夾板→鋸紙→磨紙→捆紙→去夾板→平紙頭。
(1)砍竹麻。
造紙戶通常在小滿前10 天左右,毛竹還沒長出葉子時,上山用斧頭或排刀、直刀把長得小的、密的廢毛竹砍下,再砍造紙所需的毛竹。通常一人一天可砍七八十根竹麻。過了小滿,竹子長出葉子時就老了,硬了,漚不爛,不能用。
一座山上的毛竹全部砍完后,收集起來,再一起破竹。因有青皮保護,竹子不會干。砍竹數量根據各家情況而定,40~120 擔都有,1 擔約40 kg。
(2)破竹麻。
山上砍竹麻,山下破竹麻。破竹麻時,用手去掉竹枝桍,再用直刀去掉竹節,并去掉竹尾巴約1.5 m。接著根據造紙戶身高,一般砍斷成長約1.6 m 一段,后用刨刀刮去青皮,再用刮刀將竹麻劈成兩指(約3 cm)寬的竹片。竹子粗端可破成10 片,細些的可破成6 片,接近竹尾巴處最細的只能破成2 片。約2000 年始用機器打漿,不再去青皮。
(3)捆竹麻。
用竹篾把破好的竹麻扎成一捆。5 擔竹麻可抄一擔紙。一般地上1.5 m,圍徑8 寸以上的,3 根竹子一擔麻;如圍徑小的,往往五六根才一擔麻。
(4)下塘。
也稱泡竹麻。下塘前,紙塘四周及底部要錘硬,確保泡竹麻時不會進水,也不會漏水。下塘時,把捆好的竹麻背到紙塘邊,在紙塘底部先撒一層石灰,接著鋪一層竹麻,再撒兩層石灰,其上都是一層竹麻兩層灰,整齊鋪滿紙塘。淺的紙塘能鋪4 層竹麻,深的可鋪7 層。最上面用竹麻橫縱壓住,再用石塊壓住竹麻。灌滿清水,浸泡2~3 個月,不用翻動。破竹麻時刮下來的青皮、竹皮也捆好放入紙塘中竹麻的周圍。
紙塘小的可容納60 擔竹麻,大的200 多擔,一擔竹麻(40 kg)加2.5~3 kg 石灰。為了石灰更容易滲透進去,鋪竹麻后,將捆竹麻的竹篾砍斷并拔出扔掉,再放石灰,然后用木棍將石灰均勻舂到竹麻里,使每一塊竹麻都咬到石灰,如有些竹麻沒咬到石灰,碰水就爛了。此外,加石灰也有技巧,按一擔40 kg 竹麻算,第一層先加約1.5 kg 石灰,第二層可以少點,1~1.5 kg。干的、蓬松的好石灰可少加點,否則多加點。
泡竹麻過程中,水黑就加石灰,通常需加3次,第一次是浸泡10~20 天后,后兩次分別隔25~30 天加;每次按1 擔竹麻0.5 kg 石灰的量來加。
20 世紀90 年代以前,造紙戶通常自燒石灰;之后所用石灰大部分靠買,2009 年時50 kg石灰約15 元。
(5)洗竹麻。
竹麻泡好后,用鋤頭把竹麻鉤起來,先用腳踩,再用手拿竹麻在紙塘里洗掉石灰漿,后將竹麻放到紙塘邊上。一人一早上可洗20 擔竹麻,通常幾個人合作一早上把一紙塘竹麻全部洗完。通常晴天時洗竹麻,這時石灰不結塊,易清洗。
洗后的竹麻叫竹料,簡稱料。
(6)堆竹麻。
把紙塘里的水全部放掉,不用沖洗底部殘留的石灰。在紙塘底部放幾根竹竿或木棍,再平鋪上洗好的竹麻;用塑料布、塑料膠衣蓋在竹麻上面,其上再放竹片,并用石頭壓住,后灌滿清水,發酵兩個月左右。
(7)換水。
發酵后,分別隔3、6、9 天換一次水。此后水黑即換水。水換的次數越多,造出的紙越白;且抄紙時好消水,即水容易漏下去。如換水次數少,則造的紙會偏黃。
(8)打料。
用打漿機打料,125~150 kg 的紙料只需打半小時,可撈20~30 刀紙(1 刀100 張)。
深潭王自然村的打漿機是造紙戶鄧義珠約于2001 年用買來的打糠機改裝的。
打漿機引入之前,這一步通常使用人力,稱踩料,即把料搬到紙槽棚,亦稱紙廠。把料堆在竹踩編上,赤腳踩竹麻,踩后,要將“黃瓜皮”,即竹子最里面一層,撿起、丟掉,只保留竹肉,亦即竹子中間那層。通常一人一天踩料4小時,可踩125~150 kg 的紙料。
(9)打槽。
將打好的料放入紙槽里,用拱耙拱、拉,再用打槽棍倒“8”字攪,接著把紙筋撈出,如此重復3 次。隨后用一竹編攔住中間的沉槽口,打開塞子放掉渾水,再堵上槽口,換入清水。
(10)加糕藥。把裝入布袋的糕藥放入紙槽內用手擠,接著用拱耙攪勻糕藥和紙漿。通常撈一天紙須加3 次糕藥,如膏藥黏性好,也可1天加1 次。
(11)撈紙。亦稱抄紙(圖1),將裝好紙簾的簾架插進水里,由外往里舀水,向上緩慢抬起,前后輕輕搖晃;再由右往左挑水,水順勢從右側流出;轉身將濕紙蓋于紙垛上(圖2)。上述屬于兩道水的撈紙。如果紙槽里的紙料不多,兩道水撈的紙太薄或不太均勻,紙不均勻易起泡,可撈第三道,所以有“一撥濃,二撥清,三撥勻”的說法。

圖1 撈紙

圖2 放紙
通常一人一天可撈一頭紙,約1 600 張,大約撈到800 張時,需在濕紙垛的上方撒些竹子粉或木沫沫,竹子粉即竹子被蟲蛀后的粉,以便后續能將紙垛分成兩塊,便于搬運。
(12)榨紙。撈紙結束后,在濕紙垛上蓋一張廢舊紙簾,再蓋上水板,隨后放兩根橫板、榨紙墩、枕頭墩。靜置片刻,用手將四邊抹光滑,將“余邊”輕輕除去,回收再利用。后將扳桿置于枕頭墩上,插到下穿桿下面,緩慢壓約10 分鐘,將紙垛里的水分去掉一部分,如壓得快,易“漲豬仔”,即濕紙垛從中間開裂。榨紙時(圖3),用紙繩將紙桿和滾筒套在一起,后將扳桿插在中間滾筒孔,緩慢壓榨,再插在左邊滾筒孔壓榨,等到扳桿壓不下去后,將扳桿插在中間滾筒孔,人站到扳桿上,繼續壓榨。待紙垛厚度減少較多,不好再壓時,松榨,加塊榨紙墩,繼續上述過程,直至用手指按紙垛,手指壓不進去就算壓好了,一般加兩三次榨紙墩,共約需1 小時。如紙垛不跑,加兩次榨紙墩即可;如紙垛跑,一邊高一邊低,枕頭墩往低的方向移動,則在高的一側豎向加一榨紙墩。

圖3 榨紙
(13)擦紙垛。用布將紙垛四周流出的水抹干。
(14)松紙榨。將水抹掉后,即可松榨。
(15)掰紙頭。將手置于紙頭上,稍用力往下按,再逐漸掰開,一般扳3~5 次即可。
(16)分紙垛。將紙垛一分為二。一般一天抄一頭紙,一頭紙分成兩塊,之間用竹子粉或木沫沫等隔開,因此只要稍微用力,就可將紙垛分開。(17)背紙垛。將分開的紙垛背回家。
(18)開紙。紙垛高的一邊稱為紙頭,矮的為紙尾。先把一塊紙垛放到寬木凳上,用手由下往上抹松紙頭和兩邊。接著一人起紙,一人掃紙(圖4)。起紙人用手將一張紙撕開,然后由左往右拉出約三分之一,再重復上述過程,在左上角形成被揭開的角,連續兩張紙間隔約0.5 cm,4 張紙作為一疊;掃紙人將起好的一疊紙揭開,后將掃棍橫在紙中央,再用掃板將紙刷平,然后將一沓沓紙整齊堆放。一般要在當天把撈起的紙開完。

圖4 開紙
掃紙很講究技術,如掃棍沒橫在紙的中央,則需通過拇指和食指,將紙稍微轉動,使掃棍兩側的紙對齊。沒技巧的,紙不但不整齊,還易在紙轉動時,將紙擰爛。
紙垛最下面的四張紙不開,作為紙殼。紙殼可用于包裝成捆的紙,也可以用于包糖果、餅干等,但不能包糖、鹽等,因為糖、鹽容易吸潮,紙容易被弄壞。
(19)曬紙。天晴時把開好的紙搬到田埂、山坡上或平地等較平整處一疊疊曬,曬了一面后,過段時間,再曬另外一面,如有太陽小半天即曬干。
一般立秋后才撈紙,那時雨水少,如曬紙時遇到下雨,紙就霉了。故如天陰下雨,則通常先不開紙;如已開了,可晾在屋里竹架上,其下生明火烘紙,半天即可干,還可避免紙面起花,即紙面上有干燥后的水紋。
傳統的湘紙生產是將開好的紙貼在紙焙上焙干,再扯下理平,稱為焙紙。
(20)再開紙。紙曬干后,用手將成疊的4張紙一張張撕開。
(21)理紙。也稱墩紙,將四刀紙抖整齊,置于板上,成為第一疊紙。
(22)上夾板。將一竹片置于第一疊紙上,用拍紙板拍整齊;放第二疊紙后,再將竹片抽出來;如上放五次,即20 刀為1 頭。上下各放一張紙殼,疊好后,如一刀出一刀進,說明不整齊,再用拍紙板拍整齊。將4 根竹片分別置于紙垛的上下兩側長邊的邊沿,把夾板壓上去,接著用繩子(以前用竹篾)捆兩邊,再用拍紙板拍整齊(圖5)。

圖5 上夾板
(23)鋸紙。用鋸子把兩側長邊鋸平。
(24)磨紙。分別用粗、細石頭將紙的兩側長邊磨平。
(25)捆紙。上、下夾板各有四道對應的凹槽,捆紙時需捆四道。將一竹片套上繩子,分別穿過上、下夾板的對應凹槽,再將繩子捆緊,即捆好一道。捆好四道后松開夾板,即得到捆好的一捆紙(圖6)。

圖6 捆紙
以前用竹篾捆紙,該竹篾需泡過、洗凈、曬干、烘干才能用。
(26)去夾板。捆好紙后,將夾板去掉。
(27)平紙頭。用拍紙板將紙頭拍平,再用鋸子、石頭鋸平、磨平。
從上夾板到平紙頭,統稱裝紙。
以前,裝紙后每捆紙上還需蓋上木刻長條印記,稱蓋印。其中黑印為商號,如義和堂、和隆堂、三合堂等;紅印為“本堂制造,九五足張,如假包換?!钡茸謽?,通常用宋、楷、隸等字體。
若制作祭祖的紙錢,先把四張竹紙對四折,再將邊切開,用鐵舂打上5 行,每行5 個,共25 個紙錢孔。鐵舂都是由湖南人過年前帶來當地賣,2009 年調查時大約1~2 元一個。
調查發現,傳統與現代南坳竹紙生產工藝的主要區別如表2 所示。

表2 南坳竹紙傳統與現代工藝區別
由表2 可見,傳統與現代工藝的區別主要在于:
做料:傳統用腳踩,現在用機器打漿,其改變是大大降低了踩料的工作量和時間。
干紙:傳統用紙焙火烤,現在是用太陽曬干,太陽曬干雖更費時,但節約燃料,降低成本。
當地造紙戶的造紙作坊,按照造紙工序看,通常有紙塘、竹踩編和踩樓、紙槽、紙簾、紙榨、掃棍掃扳、夾板和磨紙鋸、紙焙等工具和設備組成。
(1)紙塘。
用于泡竹麻,紙塘的形制上大下小,大小不一,比較常見的是上口長6 m,寬4 m,下口長5 m,寬3 m,深1~1.5 m。
(2)竹踩編和踩樓。
過去人工踩料時的工具。竹踩編也簡稱竹編,踩料時,竹麻放置其上,所測長約3.5 m,寬約1 m。竹編下是踩樓,水泥臺,以前使用厚木板,但在潮濕的環境使用時間不長,后改用水泥板或水泥地面。踩樓通常和紙槽并排,約高出地面20 cm(圖7)。

圖7 竹踩編
(3)紙槽。
2006 年起,冷水涔的造紙戶開始使用水泥制的紙槽,耐用且價格低,一個紙槽只要六七百元。所測紙槽的上沿口長186 cm,寬87 cm,底部長寬較上沿口約窄10 cm,深100 cm。紙槽一側由下往上大約8 cm、46 cm、84 cm 處(到口中心)有三個沉槽口:上面的沉槽口用于排出過多的水,撈紙時堵上;中間的沉槽口在打槽后放掉渾水,再換入清水;最下面的沉槽口在清洗紙渣、紙槽時使用,長年撈紙的一般半個月清洗一次。
傳統的紙槽用厚約兩寸的木板制成,通常長約2.5~3 m,寬約1 m,高約1~1.5 m。2005年時,做一個木制紙槽約需1600~1700 元。1990 年以前,一般是一戶造一個木紙槽,雖然紙槽造價高,但那時紙供不應求,造紙戶能較快收回成本。后來生意不好,紙槽減少了,改為兩到三戶造紙戶共建一個紙槽。
(4)紙簾。
筆者調查中所測紙簾長74 cm,寬33 cm,撈得紙長60 cm,寬20 cm。蘭田沒人會做紙簾,都是湖南湘潭人到當地造,由造紙戶提供毛竹,打一個紙簾需3 天,2009 年時,需200 元工錢。紙簾用的時間長短看撈紙師傅的技術,技術差的不到1 年;技術好且細心的,可用三四年。
(5)紙榨。
包括若干部件。
地龍:墊在地上的兩根長木,連接高柱和矮柱。
底板:用于放置剛撈出來的紙的厚木板基座。
紙樁:約有1 m 高,是用于放置紙的參照物,也是固定上水板的工具。它直立于紙板的邊上,微向前傾斜,以防榨紙時紙向外偏斜。
高柱:壓榨紙中水分時作用力的支點木樁架,在紙的外側。所測高194 cm。兩個高柱之間的兩根木棒稱為穿桿,下穿桿“最吃力”,距地118 cm;上穿桿距地158 cm。
矮柱:固定滾筒的木樁架,與高柱相對在紙的另一頭。所測矮柱高出地面95 cm,總長150 cm,兩個矮柱之間間隔100 cm。
紙桿:一根大約2.8 m 長的圓木杠桿。
扳桿:搬動滾筒向紙施壓的工具,直徑約10 cm,1.7 m 長。
絞繩:絞紙用。一般由破竹麻時剝出來的青皮制作而成,青皮加上石灰,放在紙塘和竹麻一起泡約10~15 天,青皮“熟”了之后,取出來,洗干凈石灰,曬干,如下雨,則拿回家炕;再放樓上炕10~15 天才能用。做成繩子時,兩個人一起絞,三根青皮絞成一根繩。榨紙時,因絞繩“很用力”,易損壞,通??捎冒肽?。
滾筒:位于矮柱的兩根木樁中間,與絞繩一起將紙桿向下拉動以對紙施壓的部件。
此外,還有上水板、橫板、榨紙墩、枕頭墩等部件。
(6)掃棍、掃板。
掃棍是開紙時挑起一疊紙的小木棍,所測掃棍長40 cm;后該疊紙用掃板刷平,一般由竹片做成,所測掃板長30 cm,寬6~7 cm(圖8)。

圖8 掃棍、掃板
(7)夾板和磨紙鋸。
夾板有兩塊,用厚木板做成,所測夾板長96 cm,寬27 cm,長處的兩端成燕尾狀,便于捆紙時固定。
磨紙鋸是粗磨紙邊用,三個部分組成:半圓木柱、木柄、鋸片,所測磨紙鋸的半圓木柱長35 cm,高13 cm,木柄長19 cm,鋸片有四根(圖9)。

圖9 夾板和磨紙鋸
(8)紙焙。
造湘紙時,需用紙焙用來烘干紙。據盤富羽介紹,紙焙底部用磚砌,外側用木棍、竹片搭成梯形架子,最外面涂上石灰粉。外表面要打磨得非常光滑,這樣焙出的紙才光滑。紙焙長約5~6 m,高約2.5 m,高可放兩張紙,一排大約15 張,一面30 張,兩面墻可同時烘60 張。一側有煙窗,在另一側燒火,早上燒一灶關起,中午再燒一灶,一天兩灶,一灶需75~100 kg 柴,起灶用的柴火多,后面柴火可以慢慢加。
通常一個紙槽只有一個人焙紙,即用棕毛刷將紙刷到墻上,焙完60 張就開始回收。焙紙前,先將飯漿刷到墻上,尤其是墻不沾紙時,刷點飯漿上去,這樣焙出的紙平整發亮,而且紙干后,即使不揭,也不會掉。若沒有飯漿,紙還未干就掉下來了。通常一天刷1~2 次飯漿。晚上焙紙結束后,用清水洗墻。
據筆者與廖江、盤富羽、鄧定漢等交流,靈川竹紙的用途主要有以下5 個方面。
(1)書寫用紙。
20 世紀50 年代以前,桂北的讀書人,從入學堂起,基本都用湘紙制作本子,用于寫字、畫畫等。同時期,桂北城鄉無論士農工商,辦公用紙、各種家族譜牒、契約文書都是使用湘紙。
(2)印刷用紙。
桂林從靈川買入的湘紙,通常也用作印制書本和制作家譜,尤其是20 世紀40 年代初期,桂林成為抗日大后方,許多作家的文稿和書報出版物多用湘紙。
(3)剪紙用紙。
桂北地區流行剪紙藝術,除了剪紙成品外,如婚俗用的紅雙喜、鴛鴦戲水、龍鳳呈祥、打樣用的剪紙,材料大多是湘紙或草紙。以前姑娘出嫁前,先請媒人到男方家取未來公婆、丈夫的紙鞋樣,置于用料面上,再按樣剪制成品,為他們各做一兩雙布鞋,意和睦和諧(鞋)。
(4)包裝用紙。
以前包裝中藥、果餅等都用竹紙。其中珍貴的、小的藥材包裝用精制的竹紙,大量藥材包裝用湘紙,其他用草紙。
(5)祭祀用紙。
機制紙發展起來以后,竹紙的其他實用功能逐漸消失。紙錢幾乎成為靈川南坳竹紙存在的唯一用途。據了解,當地瑤族百姓一年要祭祖3 次:第一次在新年時使用,以前從除夕到元宵,要每天燒紙,用紙量也大;現在只在除夕至年初二每天燒紙祭拜先人,最遲到初五,一般使用半刀紙的量。第二次在清明時,使用半刀。第三次在七月半的時候使用四張。
清朝后期,靈川竹紙的貿易逐步興盛起來,到民國時期,湘紙、粗紙、毛竹等成為當地主要物產。民國18 年(1929)《靈川縣志》靈川六、七區物產統計表中記載,靈川七區湘紙主要產地在小東江和大坪,銷往桂林、平樂、梧州、柳州;火紙主要產地在流峰、高江、雍江,銷途在桂林、平樂、梧州各縣市。靈川六區亦產湘紙,其產地無記載,銷往蘭田堡、九市、桂林。
民國時期,靈川的貿易主要在圩場進行,民國22 年(1933)在全縣的14 個主要圩場中,九屋、蘭田等圩場均設有“紙行”,另外還有“義和堂”“和興堂”等多家坐商。靈川土紙是九屋、興隆、公平三個圩的主要交易品之一(表3),其中,縣境西北集市貿易中心九屋圩是靈川土紙的主要聚散地,圩日上市量達200余擔。[3]455,465-466

表3 民國22 年有大宗土紙交易的靈川圩場情況[3]465-466
除了本地銷售,桂林紙客人(當地將買紙的商人稱為紙客人,因紙客人從桂過來,故統稱桂林紙客人)經常到靈川采購湘紙回桂林,再通過水路轉銷梧州及南洋,約占市場成交總額的一半。1949 年前,桂林等地的客商每年到靈川縣收購土紙500 噸左右。1954 年起歸供銷社收購。1959-1961 年,收購量減少。1963 年迅速恢復,但收購價格偏低。1972 年收購量下降。80 年代因各種機制紙增多,除改良紙交外貿出口外,部分草紙安排縣內供應,其余調桂林地區。[3]431
造紙業刺激了水陸運輸的增長。應竹紙運出大山的需要,當年靈川出現過一個“紙挑腳”的行當。他們把造紙戶生產的竹紙從深山中的各個村寨挑出來到圩場交易,再把石灰等竹紙生產的輔料運回山里。
竹紙從圩場運到桂林和梧州等地則走水路,通常蘭田至桂林的水路單程2 天,一圩期一個來回。民國10 年(1921),九屋圩有80 余只木船主要從事竹紙的運輸。九屋圩民船主戶在龍巖東岸的龍母祠建立“航運幫會”,制訂《航運章程》并立碑于祠內。議定每年正月初十日會議一次,規定水程和運價。民國18 年(1929)改為用竹筏運紙。當時在潭下鎮的陳家村就有約50 人從事竹筏運紙。溯江而上進山時,船工將兩張空筏疊起。順水而下去桂林時將2~4 艘運紙竹筏鏈起,首尾相接,很是壯觀。
從2000 年開始,道路交通情況逐步改善,冷水涔的造紙戶再無須肩挑竹紙到圩場出售。現在,一年里有春節、清明、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三次集中賣紙的時間,其他時間竹紙就賣得很少了。做紙生意的老板通常會在三個節日來到之前的半個月來山里收購竹紙。交易方式大多是老板通過電話提前約好收購的時間,造紙戶只要按時把紙送到離家最近的公路邊上,直接交貨付錢,就可以裝上汽車運走。經調查不同年份竹紙的價格如表4 所示,需說明的是2009 年竹紙的價格,每擔約300 元,價錢好的話可以賣到320 元;而2008 年時,可賣到360元,造紙戶認為是經濟危機所致。深潭王、白水村造的紙主要銷往龍勝、臨桂宛田、興安等。

表4 不同年份竹紙的價格(元/擔)
靈川竹紙經營中的交易各方都很講究信譽。當地有一俗語,“九五足張”,其指的是1 刀紙為100 張,絕不會少于95 張,也有可能會超過100 張。挑到圩上出售紙的人賣不完,可寄存在客棧亦可委托店家代為出售。紙客人通常攜帶一把雨傘、一個布兜,有相對固定的客棧、挑夫,在熟悉的客棧吃、住。如購紙方錢不足,可叫客棧老板擔保,即使一百擔紙也可立即發走。紙客人也極重信譽。據廖江先生調查,商人王秉心、王許生在港澳有生意,1949 年,解放軍渡江前香港有筆貨款尚未付清,雖受時局影響,但很快如數收到貨款。
在調查中,了解到以下造紙相關的諺語、俗語,包括原料的選擇、造紙的訣竅、造紙的艱辛等內容。
(1)竹麻不吃小滿水。
靈川南坳造紙所用的竹子,最多只能砍到小滿那天。過了小滿,竹長出葉子,就老了,硬了,漚不爛,不能用于制作竹紙。
(2)做到老學到老,八十五歲還學考。
造紙看似簡單,但要造出好紙,有很多經驗、訣竅,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琢磨。
(3)三根毛竹一擔麻,五擔竹麻一擔紙。
破好的竹片稱為“竹麻”,距離地面高約1.5 m 處,圍徑(即圓周長)8 寸以上的3 根竹子可得1 擔麻(30~40 kg/擔);如圍徑小些的,往往五六根才一擔麻。通常5 擔竹麻可撈1 擔紙。
形象地說明了毛竹、竹麻和紙之間的比例關系。
(4)九五足張。
一刀紙100 張,但到95 張就認為足量了。允許有5 張的誤差,也有多過100 張的。另也有“足不足,九十六”的說法。
(5)漲豬仔。
壓榨時,濕紙垛從中間開裂,像豬仔肚子中間漲破了,當地形象稱為“漲豬仔”。如是橫向(即長邊)小的開裂還能用,其余的開裂都不能用。抄紙很講究技術,當地叫“很耍師傅”,有時可能會壓壞2~3 刀紙,少的也會壓壞幾張。造紙戶認為竹麻如太嫩,不吃水,在紙塘里沒有泡夠,壓紙快,都容易出現“漲豬仔”。
(6)七舍八入。
靈川賣竹,是以1.5 m 高的地方,圍徑1 尺來 算。但9 寸7 的算9 寸,9 寸8 才 算1 尺,且 還要看竹身好。其采用的是七舍八入制。
惜紙敬字是中國多地的優良傳統。在靈川,以前凡已破損或不用的紙張,或帶有字跡的紙片都不能亂丟亂扔,必須要收集起來,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才能拿到字櫥里去燒;同時紙不能用腳踩,否則會瞎眼。北宋周敦頤后裔聚居地靈川縣九屋鎮江頭村(古稱江頭洲)保留有清代修建,“文化大革命”后重修的磚塔結構字櫥塔(圖10)。

圖10 江頭村的字櫥塔
清明節、中元節前半個月和農歷十二月買草紙或紙錢,清明、七月半和過年用。當地百姓祭祀祖先時用的是紙錢,每張紙錢上有5 行,每行5 個,共25 個紙錢孔。造紙戶都說那是老祖宗規定的,不打紙錢孔不靈,多了、少了也不靈。
過年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時候,一次約燒8~10 張紙錢,但不能點數,抓多少就燒多少,當地人認為點數則心不誠。
2011 年11 月15 日,筆者到該村考察后,曾感慨:“如果再不對傳統手工造紙這一古老的技術加以保護,我們的后代就只能去博物館回憶這一偉大發明了?!盵5]經筆者十余年的調查研究,認為靈川南坳瑤族竹紙的傳承與保護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考慮:技術、產品和產業。
(1)傳承傳統技術,尤其是湘紙技術。
靈川傳統的湘紙技術相當講究,只是隨著市場的逐漸萎縮,造紙戶逐漸簡化了一些工序,對工序的要求相對也沒有以前高,這導致南坳竹紙的品質下降,同時價格也較低。多次調查時,不少造紙戶都提到如果紙價更高些,應該會有更多人再來造紙。但如前所述,如還是目前的品質,紙價應不會有太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傳承傳統技術,尤其是湘紙技術,這是走出目前困境的重要方式。
(2)改良技術與配方。
原料與工藝對紙的質量影響極大。靈川傳統手工紙業若能探索原料配方,如加入皮漿等,提高竹紙的拉力,優化造紙流程,尤其打漿程度的影響,改良相關工藝,改善紙的潤墨性等,提高成紙質量,使之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
(1)復原湘紙。
傳統的湘紙薄且均勻、光滑細膩、較為潔白,是質量相當好的竹紙,在古籍修復、復古裝幀等方面具有應用潛力,故復原湘紙是產品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
(2)創新更多品種的紙。
如上述所提的,通過改良工藝、改變原料等,生產出更多品種的紙。
在產業方面,首先是與旅游產業的結合。
(1)旅游。
桂林是國際旅游城市,每年游客過千萬。除了漓江、陽朔西街等知名景區外,靈川縣甚至蘭田瑤族鄉也都有不少的旅游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民族資源。故將南坳瑤族竹紙與桂林的旅游相結合,既可為旅游增添更多的內容和文化內涵,也為南坳瑤族竹紙的傳承與保護,乃至當地的鄉村振興做出一定的貢獻。
在與旅游結合方面,首先是基于竹紙,如造紙過程的參觀、體驗、收藏自己做的紙等;其次,將當地的相關民俗、文化納入旅游中,吸引游客去了解、體驗。如2011 年11 月,筆者一行前往南坳村深潭王自然村調查時,我們剛入村和剛離開時,村民都燒鞭炮歡迎與歡送。再如,可以用設問互動的形式激發游客興趣,如瑤族坐地不雅墊棕氈(圖11)等,進而介紹當地瑤族的一些生產工藝、生活習俗等。

圖11 鬃氈坐地
通過類似的介紹,既豐富了旅游的內容,更增加了其趣味性,這樣的旅游更能留住游客,造紙戶及其他村民也因此可以辦家庭旅館、農家樂等。
(2)紙產業的集成與整合。
與旅游有較深度的集成與整合后,紙產業的集成與整合將會更容易。除了單純賣紙,還可以開發各種紙工藝品、文創產品等。同時,少數民族地區較有特色的紙,尤其又與旅游較為深度融合的,往往也較易引起關注,帶來相應的訂單,如筆者所調查的,云南勐海曼召傣族白棉紙、貴州丹寨石橋苗族皮紙等均類此。
當然,要完整實現上述目標是不容易的,需要政府、相關科研院所、設計師等多方參與,共同推進。在實施時,筆者認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分多個步驟,如初始階段即使暫時沒有新的市場,在保留現狀的基礎上,也可逐漸恢復湘紙的工藝和產品;后逐漸結合旅游,增加游客數量,吸納多方資源,進而吸引更多的各界人士關注,政府也更支持,從而帶動村民致富、鄉村振興。
靈川南坳瑤族竹紙,除機器打漿外,基本都是傳統手工造紙工序,保留著相當傳統的造紙方法。靈川手工紙具有較高的價值,包括獨特的語言表達,獨特的民俗事象。
由于手工造紙勞動強度大,收益又不高,在當前社會急劇變遷的背景下,靈川南坳竹紙生產已至瀕危的邊緣,亟待保護。通過調研,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考慮:技術——傳承與發展、產品——復原與創新、產業——集成與整合,在具體實施中,可以分多步走,相信如能按上述方法逐步推進,靈川南坳瑤族竹紙的前景是較為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