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寧 張 莎 李 勤 李安林 田占萍 姚 藍*
1.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中藥系,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2.深圳大學,廣東 深圳 518000
野胡麻來源于玄參科植物野胡麻Dodartiaorientalis.的全草,分布于我國新疆、內蒙古、甘肅、四川,蒙古人民共和國、蘇聯、伊朗也有,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癢的功效,常用于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氣管炎、扁桃體炎、淋巴結炎、尿道感染、神經衰弱,外用可治皮膚瘙癢、蕁麻疹、濕疹。根據相關文獻[1-3]可知目前從野胡麻全草中分離出來的主要化學成分有環烯醚萜類和環烯醚萜苷類、二萜類、三萜類和苯乙醇苷類等。
目前國內關于其生藥學研究較少,僅有李鵬等[4]1篇研究成果僅對野胡麻的根、莖、葉的顯微特征進行了簡單的考察,但對野胡麻藥材植物形態細節特征、各器官的組織構造特征、粉末特征,以及對于其薄層色譜鑒別特征未有相關描述。因此,本研究通過選取6批不同地區的野胡麻原藥材,針對原植物形態特征;植物的根、莖、葉、果實、種子的粉末特征以及組織構造特征,以及不同批次野胡麻藥材的化學成分進行初步考察,為野胡麻的研究與開發提供理論依據。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雖然化學藥物占據著主導地位,但天然藥物仍是先導化合物,以及活性成分發現的重要途徑。目前,國內外的許多藥物就是天然產物為先導化合物,經過結構修飾、結構改造及生物合成而產生的。野胡麻來源于玄參科植物野胡麻Dodartiaorientalis.的全草,具有多種藥理作用,但經筆者查閱文獻發現國內外對其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較多,對其生藥學鑒定未有較為完整的描述,因此,本研究通過對不同批次的野胡麻進行性狀鑒定、顯微鑒定、理化鑒定,為野胡麻的研究與開發提供理論依據。
2.1 實驗材料 實驗所用藥材均采自于新疆不同地方,由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中藥系姚藍副教授鑒定為野胡麻DodartiaorientalisL.正品。1號采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碩縣,2號采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照壁山鄉宋家井,3號采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喀拉托別鄉闊克托干村,4號采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額敏縣霍吉爾特蒙古民族鄉阿勒熱村,5號采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圖地于孜村,6號采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105團西虹路。
2.2 實驗儀器及試劑 WD-9403C紫外儀(北京市六一儀器廠),十兩裝高速中藥粉碎機(型號:LG-500A),顯微鏡,薄層硅膠板H(青島海洋化工廠20161006),試劑:甲醇(北京捷特澳科貿有限公司J1-9093-68)、石油醚(廣州化學試劑廠C63-84208E)、正丁醇為分析純(廣州化學試劑廠C64-22925-1L)
3.1 實驗方法
3.1.1 采集藥材 查閱資料,尋找野胡麻生長適宜的環境,并記錄數據,記錄其在新疆的分布范圍。
3.1.2 顯微鑒定野胡麻根及莖 橫切面染色:取間苯三酚2.5 g,溶于50 mL 95%乙醇溶液當中,即成間苯三酚試液。先在根和莖切片上滴1滴濃鹽酸,再滴1滴間苯三酚試液染色即成。
將藥材粉碎后,過60目,采用水合氯醛裝片,置顯微鏡下觀察。并將藥材做組織橫切面觀察其特征。
3.1.3 薄層色譜 檢識分別選取6批藥材,每批藥材選取全草,粉碎機粉碎、過60目篩。取藥材粗粉3 g,加入甲醇30 mL,浸潤15 min,超聲提取30 min,過濾。將濾液揮干后,加入10 mL蒸餾水溶解殘渣,分別用等體積石油醚萃取3次,再用等體積正丁醇溶液各萃取3次,收集正丁醇萃取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將京尼平苷以甲醇為溶劑制成1 mg/mL的溶液,作為標準品溶液。分別在展開劑乙酸乙酯、無水乙醇和水中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為顯色劑,在105 ℃下烘至顯色。
4.1 采集地數據

組別地點東經北緯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碩縣87°17'27″42°12'15″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照壁山鄉宋家井90°12'11″43°48'17″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喀拉托別鄉闊克托干村82°38'24″43°45'18″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額敏縣霍吉爾特蒙古民族鄉阿勒熱村83°49'9″46°22'19″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圖地于孜村81°57'5″43°39'34″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105團西虹路87°3'28″44°26'7″
4.2 性狀鑒定 野胡麻為多年生直立草本,根粗壯,主根可延伸至地下5 m以上,帶肉質,須根少。莖單一或束生,近基部被棕黃色鱗片,莖從基部起至到頂端,多回分枝,枝伸直,細瘦,具縱形細紋,斷面纖維性明顯,呈掃帚狀。葉呈針狀或寬條形,全緣或有疏齒,下部葉對生,上部葉互生。總狀花序頂生,伸長,花常3~7朵,稀疏;花梗短或無花梗,長約0.5~1 mm;花萼近革質,長約4 mm,萼齒寬三角形,近相等;花冠紫色或深紫紅色,長1.5~2.5 cm,花冠筒長筒狀,上唇短而伸直3裂,寬卵形,在靠近兩邊邊緣處具2淺裂,中間部位具1深裂;下唇展開呈長卵形舌狀,2裂,其中兩側裂片較寬、近圓形,中間裂片長于兩側裂片,突出,橢圓形舌狀。同時,下唇距花冠筒基部2/3處褶襞展開處,密被多細胞紫色或白色腺毛;雄蕊花藥腎圓形,靠近邊緣1/2處呈紫色,中間淡黃色;子房卵圓形,長1.5 mm,花柱伸直,柱頭通體紫色、不分裂、扁卵圓形、頂端無毛、聚集多數花粉粒(如圖2所示)。蒴果圓球形,直徑約5 mm,褐色或暗棕褐色,具短尖頭;種子卵形,長0.5~0.7 mm,黑色、多數[5]。花果期5~9月。
4.3 顯微鑒定
4.3.1 根橫切面 木栓層木栓細胞數列,皮層薄壁細胞排列較為緊密,韌皮部較寬,薄壁細胞排列松散,有較多裂隙存在,形成層明顯,髓部寬大,中空(如圖3所示)。
4.3.2 莖橫切面 表皮由數列長方形表層細胞組成,皮層薄壁細胞排列緊密,皮層處有明顯石細胞帶,皮層纖維散在;韌皮部較窄,木質部較寬,木纖維散在;髓部薄壁細胞較大,富含髓纖維,中央多中空,此外皮層薄壁細胞中含有草酸鈣針晶(如圖4所示)。

圖1 野胡麻

圖2 野胡麻花的顯微特征

圖3 野胡麻根橫切面簡圖

圖4 野胡麻莖橫切面簡圖
4.3.3 葉橫切面 野胡麻葉表面具有腺毛,其橫切面表皮下方為柵欄組織,海綿組織細胞壁薄,排列疏松,在葉橫切面中占較大比例,為異面葉,葉肉組織中維管束導管清晰可見(如圖5所示)。

圖5 野胡麻葉橫切面簡圖
4.3.4 根粉末特征 粉末棕色,石細胞具有形狀兩種,一種呈長方形,孔腔明顯,壁厚;另一種呈扁圓形,壁厚。網紋導管多見,有少量螺紋導管。木栓細胞多呈長方形,另有許多含針晶的薄壁細胞,長梭形纖維多見(如圖6所示)。
4.3.5 莖粉末圖 粉末呈淺綠色,纖維呈束排列,其中含有細小柱晶,不等式氣孔多見,表皮細胞呈長方形,排列規則緊密,螺紋導管較多,非腺毛長而彎曲,壁光滑,較厚(如圖7所示)。
4.3.6 果實粉末特征圖 粉末呈棕褐色,果皮細胞碎片多見,其果皮細胞壁呈連珠狀增厚(如圖8所示)。

圖6 根粉末特征圖

圖7 莖粉末特征圖

圖8 果皮細胞
4.4 薄層檢識 由圖可知,野胡麻中含有多種化合物,且其環烯醚萜苷類成分且其含量較高,6號含量最低,其中,供試品1號,2號和4號含量較高,此外,還含有其余三種含量較高的化學成分,且2號和4號供試品最上方化學成分的熒光顏色為紅色,可能為同一種化學成分(如圖9所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經課題組研究發現,野胡麻在不同生長環境中植株生長情況不同,在風沙天氣較多的南疆植株高度較低,更貼近于地面,莖基部更為粗壯堅韌,而在北疆的植株高度較高,莖纖細,易折斷。從根顯微特征來看:野胡麻根橫切面木栓層木栓細胞數列,皮層薄壁細胞排列較為緊密,韌皮部較寬,薄壁細胞排列松散,有較多裂隙存在,形成層明顯,髓部寬大,中空,可能是由于植株常年處于較為干旱的環境中,其粉末中富含纖維和石細胞,且具有兩種不同形態。石細胞作為植物機械組織中特征性細胞之一,對植物具有鞏固和支持作用。筆者在采挖野胡麻藥材過程中發現,該植物根系發達,長度遠超地上部分植株高度,約5 m左右,大部分扎根于干旱缺水的土壤環境中,根的柔韌性較強不易折斷,上述野胡麻根特征的與其組織中富含不同形態石細胞以及纖維有密切關系;木質部,網紋導管多見,部分薄壁細含針晶。從莖顯微特征來看:莖的皮層中也出現了石細胞環帶,這一現象與根部相似,但石細胞分布區域的廣泛性與數量不及根部;然而,從組織不同部位的觀察中發現,莖中皮層、木質部、髓部均分布有纖維,部分呈纖維中含有細小株晶,這一現象體現反應了野胡麻地上部分莖斷面呈現明顯纖維性、柔韌性較強,與之對應的根部牢固性較強的特征項對應。從葉顯微特征來看:葉為異面葉,具雙子葉植物特征。從果實粉末特征來看:果實的粉末中可見果皮細胞壁連珠狀增厚,均可作為鑒別野胡麻的依據。野胡麻的薄層色譜之前并無文獻記錄,本實驗通過多次實驗尋找到了一個分離較為理想的展開劑條件,以乙酸乙酯—無水乙醇—水=3—4—0.5為展開劑,可使其化學成分得到較好的分離,通過多次實驗,發現不同產地野胡麻的化學成分基本類似,但仍有部分差距,例如第2批次與第4批次的化學成分與其它批次相比較有較大差距,從其熒光顏色可推斷第2、4批次的化學成分雖在極性上與其它批次相似,但其成分明顯不同,其它批次化學成分雖類似,但其含量上仍存在較大差異,第6批次其含量最低。
相較于已發表的文獻,本研究對于野胡麻的花做了縱剖,其花的特征可作為鑒別野胡麻的重要依據,其次,本研究也對野胡麻的根、莖、果實、葉的特征做了較為詳盡的補充,對未有記錄的薄層色譜做了初步的探索。本實驗仍有不足之處,對于粉末中所觀察到的細胞或組織大小,應測其大小,薄層色譜分離還可以更加清晰,可以嘗試分離出更多的成分的條件,對于分離出的未知化合物可以做質譜確定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