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朵 吳遠華 蔡 靜 曹麗平 仲秀艷 劉 彬
1.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1;2.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1;3.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2
中風是各種原因導致腦部血液循環障礙,繼而出現腦神經功能一次性或永久性缺損的癥狀和體征的疾病。流行病學顯示該病以中老年人最常見,病程長久,遷延不愈,給人類健康與生命帶來嚴重的威脅[1]。朱廣旗教授是貴州省第一批名中醫,耕耘杏林30余載,經驗豐富,長期致力于苗醫藥文獻與臨床應用研究,善用苗醫藥治療中風病。現將其臨床中治療中風病的經驗介紹如下,供同道參考。
1.1 發病機制 中風病是由于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勞倦內傷等引起氣血逆亂,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而苗醫理論認為,氣血是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筋脈是氣血的運行通道,暢通無阻是氣血運行的基本前提。苗醫稱氣為“絞笨”,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血則是生命活動的營養支持,苗醫稱為“象”。氣(絞笨)與血(象)二者互根互用,缺一不可,當氣(絞笨)與血(象)勢力相當,二者便可相互吸收、滲透,稱之為氣血平衡[2]。氣血的通道是筋與脈,所謂“筋為氣道,脈為血路”是指氣行走運行于人體之筋,血行走運行于人體的脈。筋脈不僅能運行氣血,而且是人體內營養和污物的通道,其廣泛分布于人體,以四肢軀干為主干稱為“四大筋脈”[3],筋脈的特點是“以通為用,以暢為安”。當氣行不暢,會致氣的壅塞,若血路不通,則致血的瘀滯,氣血不通進一步影響筋脈的暢通。因此,苗醫“氣血”致病是中風發生的病理基礎[4]。基于此理論,故朱廣旗教授提出氣血失調,氣壅血滯是中風病的基本病機。
1.2 病理基礎 毒在苗醫中有著重要地位,是苗醫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素有“毒為百病之源”之說,苗醫認為,構成人體的各種基礎物質中含有“毒”素,故人體由多種“毒”構成,它們在人體內相互制約、相處促進,并與外界的毒相互產生磁場,當人體的磁場中的某個環節失去平衡,疾病將產生[5-6]。苗醫毒邪常指 “四大毒”,即冷毒、濕毒、熱毒、風毒。其是人體病理產物和致病物質。其中,風毒則是諸毒中最為活躍的毒素,且容易攜帶它毒,可同時于其他三毒合而為病。朱廣旗教授認為毒邪是中風病致病的關鍵,當機體存在氣血失調,氣壅血滯的病理基礎,人體筋脈氣血失調,氣壅血滯,可導致機體產生毒素,風毒挾冷毒、濕毒、熱毒走竄,進而壅塞人體半邊筋脈,損傷腦髓,進而出現一側肢體不仁,半身不用,神識不清等癥,故毒邪是中風病的致病關鍵。
朱廣旗教授認為中風病是由于風、寒、濕、熱四毒侵入筋脈,循行于半邊主干筋脈后,導致血脈瘀堵或血行無力,引起筋脈之半邊阻滯而致人體的半邊失靈,從而出現肢體一側麻木疼痛或活動不利、行動失常,麻木不仁等癥[7]。因此,治療上以通氣散血為法,以苗藥四大血藥為基礎組方藥物,應用朱廣旗教授經驗方“苗藥通竅化栓湯”治療中風病,效果顯著。通氣法包括退氣法、通滯法、降氣法;散血法包括消腫法、通筋法和化滯法。諸法在治療疾病過程中注重對氣血的通滯與暢達,對瘀血的消散和化滯。由于氣循行于筋中,其活動性很強,氣受到阻礙則聚、脹;血循行于脈中,需保證暢通無阻,一旦受到阻礙,將成死血、瘀血。由于筋脈相連,故氣壅和血瘀常常相伴出現,所以,臨床上往往將通氣法和散血法聯合使用,從而形成通氣散血法[8]。朱廣旗教授以為,一切氣脹、壅塞、瘀阻、包塊致病均會影響人體氣血的運行,氣受阻則堵、血受阻成瘀,從而出現機體局部麻木、疼痛、拘急等,壅滯堵塞部位不同,癥狀也表現不同。病及腦髓,發為中風。故朱廣旗教授在治療上,組方多選用散血、通氣之藥,只有氣的通達、血的調暢,瘀血才能消散、化滯,毒邪才能消解,祛散。苗藥通竅化栓湯由大血藤(整格收)、見血飛(嘎龔布梭學嘎八)、血三七(加松略確)、水蛭(崗嶺)、水菖蒲(加保翁)、天麻(洋芋有)、金毛狗脊(窩有加溜)組成[9]。其中見血飛(嘎龔布梭學嘎八)是苗藥“四大血”之一,因其口含吹氣能通,為苗醫最常用的通氣藥,它們都屬于藤本類,苗醫認為藤本空心定除風,故皆有祛風通絡的功效[10]。血藤主要指雞血藤,其既補血又能散血,雞血藤性偏溫,功效頗似當歸。活血則認為是木通科植物大血藤(整格收),具有養血活血、清熱解毒、消蟲消疽之功。由于大血藤與雞血藤品種相同,各地稱謂不同,功效相似,因此臨床常選其一而用之。舒筋在苗醫中既是一種藤本植物,也是一種治法,臨床多用鐵骨頭(黑骨藤)、青蛇藤(烏騷風)之類。黑骨藤,又名西南杠柳,皮黑,本質色白,該藥有很強的舒筋之效。苗藥通竅化栓湯具有改善血液循環,改善血瘀、血凝的狀態的作用,是苗醫通氣散血治療法的代表方劑[11-12]。因此,朱廣旗教授采用通氣散血法作為治療中風病的核心治法,著眼于通散是其論治中風病的精髓。
患者伍某,男,62歲,于2019年5月10日因右側肢體活動不利3月余初診,可緩慢扶行行走,言語欠流利,肢體麻木,無頭痛頭暈、惡心嘔吐、二便失禁等,納可眠差,二便調。3個月前于外院行頭顱MRI提示:左側頂葉、左側放射冠及左側島葉散在梗死灶,現患者遺留右側肢體活動不利。四診合參觀患者舌暗紫,苔白膩有裂痕,脈象弦細微澀。西醫診斷:腦梗死恢復期;中醫診斷:中風(毒邪侵襲,氣壅血滯)。治療擬以:祛風通竅,通氣散血、化瘀解毒。方選苗藥通竅化栓湯加減。具體方藥如下:大血藤15 g,見血飛15 g水蛭6 g,血三七12 g,金毛狗脊12 g,水菖蒲10 g,天麻10 g。7劑,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服用。
二診:2019年5月19日,患者訴服藥7劑后自訴睡眠較前改善,言語表達較前稍流利,右側肢體活動不利較前好轉,但仍感肢體半身麻木不仁,不思飲食,眠尚可,二便如常,舌暗淡,苔微膩有裂紋,脈弦細。于該方基礎上加用雞血藤30 g,牛膝20 g,白術12 g以活血舒筋、健脾運納,再進7劑,服法同前。
三診:2019年5月28日,諸證悉減,無肢體麻木、眠差,言語較前流利,右側肢體活動較前靈活,納可,二便調。舌暗淡,苔薄白微裂紋,脈弦細。繼服中藥14劑鞏固療效,半年后電話隨訪患者及其家屬訴病情未見反復。
按語:本案患者為老年男性,因氣血逆亂、風毒走竄壅塞右半邊筋脈,損傷腦髓,故出現右側肢體麻木、活動不利,病位在腦,病性虛實夾雜,故治療上以祛風通竅、通氣散血為法,方選苗藥通竅化栓湯加減。方中見血飛具有祛風解毒、活血散瘀之效,大血藤具有補血又能散血,金毛狗脊同用,以達舒經伸筋、養血活血之效[13]。水蛭、血三七同用,以取活血之義,達通滯散瘀之實;本方加用天麻,可祛除風毒、息風通絡,全方共奏祛風通竅、通氣散血之效。
中風病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以中老年人最常見,朱廣旗教授從氣壅血瘀這一病因病機入手,運用苗醫“通氣散血”法,以苗藥通竅化栓湯臨證加減氣血雙調的方藥,常獲良效,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