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一凡
(上海悅筑房地產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傳統元素是指在中華民族融合、演化與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由中國人民創造、傳承、具有中國特質的文化成果。建筑能夠展現一定時期社會、文化、經濟和技術水平,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在當代建筑設計中應用傳統元素,古為今用,為建筑物賦予了更高的藝術價值。
我國傳統空間布局注重的是空間的序列感與空間各節點的“起承轉合”。起,是指在建筑入口處通過樹木、照壁等給人以心理暗示;承,是指從入口到院內需要經過的回廊、過道等;轉,是指在園林中通過樹木、假山、院墻等將院內劃分成不同的景區,區域之間不能直接相通卻能通過窗界偶覽一下,然后經過特定路線方能到達,給人以眼前一亮、豁然開朗之感;合,是指在建筑盡頭以重要建筑為終點,作為視覺收縮和序列結束,更加凸顯建筑的雄偉和壯觀[1]。
屋頂,在古代是建筑主人身份的象征。在我國古代屋頂外觀造型代表了主人的層級身份,具備多樣化的特點。屋頂自身的功能在于遮風擋雨,保障居住者居住安全。我國傳統屋頂設計豐富多樣,如歇山頂、民居的卷棚等,都是傳統建筑屋頂代表性設計。
斗拱,對我國建筑設計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推進意義,是古典建筑顯著特征之一。斗拱一般指柱子上部、屋檐之下用若干方斗和弓形拱層縱橫穿插裝配的組合構建,既有承托屋檐、轉移屋頂重量的作用,也有裝飾作用,象征著吉祥如意[2]。
門窗,是建筑的眼睛,除傳統采光、通風等功能外,多以窗景取勝。我國古代對于對開窗的位置、窗框形式、裝飾等都有明確,并將視覺焦點放在窗外景色,重于“借景”,而非刻意裝飾門窗本身,做到“處處鄰虛,方方側景”,從而突出建筑整體的美感和藝術效果。
在我國傳統建筑設計中,紋樣元素屬于非常重要的部分,如萬字紋、羅云紋等,不僅承載了優秀傳統文化信息,更能突出建筑的影響力和生命力。
在建筑設計中應用傳統紋樣的方式有很多,包括直接應用、提煉、簡化、變形、重建傳統紋樣以及創新融合。例如目前中式高端豪宅項目的示范區,在很多細節上也通過將各種傳統紋樣符號進行簡化、提煉、變形和重構,重新設計構成一種圖案紋樣效果,全新的面貌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
色彩是我國傳統建筑設計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元素,不同朝代不同時期色彩的表現形式不同,長期下來,逐漸形成獨具特點的地域城市色彩。例如,談及北京就會想到紅墻、白階和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徽派民居就會想到白墻黛瓦。設計師應該根據不同建筑類型、地域文化選擇合適的色彩語言體系,重視色彩的使用和搭配,使色彩與建筑物相互融合、協調。
我國傳統建筑材料主要源于地方材料,將其與現代建筑材料和工藝緊密結合,如木磚石與鋼材、木磚石與玻璃等,形成兼具傳統建筑精神和現代建筑特色藝術效果[3]。例如,亳州航站樓就是從傳統建筑中汲取靈感,屋頂采用了青灰色的金屬板,墻面采用了白色的石墻,建筑細部構件則借鑒了傳統亳州民居的深棕色金屬花格和架構,整體樣式也借鑒了亳州漢風古典建筑,恢弘深遠。
我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中應用傳統元素,設計師必須拓展設計理念,實現傳統元素與建筑物、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和諧統一[4]。筆者作為項目的設計條線負責人,全程參與的佘山原墅示范區的設計過程。在這個項目設計過程中,主要從空間序列、傳統文化符號以及建筑材料幾個方面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設計之中。
國貿佘山原墅項目示范區在空間布局設計就依據傳統園林空間序列的形制進行設計,將大門與庭院相結合,創造儀式感入口、打造層層遞進空間,營造多重景觀氛圍,為有限的空間注入無限活力。

圖1 空間布局設計(圖片來源:北京柏濤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穿過標志性大門后,流線轉折,建筑消隱。地面層構建連廊、社區大堂、景墻等景觀元素,協調功能、空間、光影、色彩等多重關系,創造富有層次又滲透的“起·承·轉·合”的流動空間,表達抽象而內斂的美學意境。穿過社區會客廳,進入東側景觀亭,亭方形頂部設圓形水幕,天圓地方,水天一色。兩側設金屬格柵,外側美景若隱若現,余韻無限。

圖2 流動空間(圖片來源:北京柏濤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在建筑設計中應用傳統元素,設計師注重各種元素符號的合理選取,注重選取各種元素之間的協調統一。在豐富的傳統文化中去捕捉和發現美的符號,同時對這些裝飾符號組織構成,并且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法。
佘山原墅在很多細節上也通過將傳統紋樣符號進行簡化、提煉、變形和重構,項目logo 就是古代“卐”字型紋樣的提取再創新。接著在大門背景墻、連廊兩側、盡端對景墻等重要視覺部位融入傳統窗格提煉的紋樣,既保留了傳統中式的氣質,又與整體現代的風格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佘山原墅示范區的運用了海派傳統的色彩系統和現代的表現手法進行建筑色彩設計,建筑的色彩是“紫棕+灰白”的結合,分別用紫棕銅色鋁板、灰白石材和透明玻璃等新材料對這種傳統的色彩組合做出了新的詮釋。
白天,紫棕銅色鋁板墻面在陽光的照射下,與虛實結合的灰白色景墻相交,結合靈動的水景,生動地表現出濃郁的海派風韻。夜晚,灰色系的售樓處室內裝飾與暖黃的燈光從落地玻璃窗內映襯出來,與內庭院蔥翠的女貞樁、透黑的整石水景完全融合,色相統一,靜謐優美。

圖3 建筑色彩設計(圖片來源:北京柏濤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現在很多的建筑設計中,將傳統建筑材料與現代建筑材料和工藝緊密結合,如木磚石與鋼材、木磚石與玻璃等。其肌理、材質、色彩等與當地民居相互交融,是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者與承載著。
佘山原墅的示范區主要由紫棕銅色鋁板、灰白石材和透明玻璃構成的立面材料。作為傳統材料的天然石材,與現代的鋁板、玻璃有機結合。石材景墻由紫棕銅色鋁板壓頂收邊,兩者在簡單、淳樸的建筑形態中良好的統一在一起,這種完美統一的意境使庭院與入世的商業建筑拉開了距離,像一朵清廉的荷花脫離世間的喧囂。
我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遠,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該不斷學習傳統文化,汲取傳統元素精髓,根據不同類型特點有機融入傳統元素,設計出獨具特色和藝術美感的建筑作品,使傳統建筑文化完好的繼續下來、繼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