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傳剛
美國的新冠肺炎疫情死亡人數已經超過50萬,民眾卻似乎很淡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政府一直在“慷慨”撒錢。這些從天而降的美金,消解了不少美國人的怨氣。最近,拜登又拋出了1.9萬億美元(1美元約合6.5元人民幣)的救助方案,準備再給每個美國人發放1400美元。該方案已經獲得美國眾議院的通過,想必很快就會得到參議院批準并經拜登簽署后付諸實施。
但是,這些錢是從哪里來的?真是美國自己的積蓄嗎?當然不是。簡單說,這些錢是美國政府“借來”的,即通過發行國債融得資金,用于公共支出。
舉債融資搞建設,本來是現代政府的一個普遍職能,但萬事最重要的就是“度”,如果舉債過多過快,就會給國家的長期發展帶來沉重包袱。更可怕的是,一旦借債上了癮,走上寅吃卯糧、借新還舊的道路,前景肯定堪憂。
美國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疫情之前,美國政府的負債金額就不斷創下新高,再經過幾輪發錢紓困,如今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據統計,2020財年,美國聯邦債務累計已經達到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02%。巨額債務讓美國政府捉襟見肘,很多經濟發展和公共服務計劃因此不能得到有效執行和推進。
按說負債越多,風險承受能力就會降低,花錢就會非常謹慎。但美國好像并不這么想,因為它覺得自己已經找到了應對負債的妙計,就是印錢。
過去一年里,美國增加的大部分負債都被一個叫做美聯儲的機構給買走了。美聯儲就相當于美國的央行,是專門負責出臺貨幣政策和印錢的。由于二戰后建立的美元霸權體系,美聯儲在理論上可以不受限制地發行任意數量的美元貨幣,與其說它是在“購買”美國國債,不如說它是在空手套白狼地印錢,然后拿著這些鈔票從全世界購買貨真價實的商品。也就是說,美國政府名義上“借”的錢,最后很大一部分要讓全世界為其埋單。
多年前,歐美經濟學家們并不贊同這種操作方式,因為極有可能引發惡性通脹、金融危機,但近年來,印錢卻成了歐美國家應對危機的常規套路。為何它們竟然選擇飲鴆止渴呢?原因很簡單,它們找不到其他辦法了,只能寄希望于借債來延緩危機,并祈求能出現經濟奇跡。面對國內一些根本性問題束手無策,只能老調重彈,正是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目前在經濟上所面臨的最大困境。
所以,拜登這1.9萬億資金,恐怕還是要靠美聯儲提供彈藥。表面上的理由當然是“救民于水火”“避免經濟低迷”,甚至“拯救世界經濟”,而且美聯儲覺得暫時還看不到通脹加劇的趨勢。至于債務危機,美國政府覺得這事兒還遠著呢,先解決眼下的經濟復蘇問題再說,至于未來如何,是否像2008年那樣再一次波及全球,事到臨頭再說唄,畢竟“美國出事,全球埋單”也不是第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