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鵬博
摘 要:中職學校服裝專業如何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在加強專業建設的過程中實現最優化的課程設置,培養出具有市場學理論知識與服裝專業技能的新型服裝專業人才,這是中職服裝專業教學改革的迫切任務。本文以德清職業中專服裝專業建設實踐為例,主要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建設等方面對中職服裝專業的建設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中職服裝專業 校企結合 探索改革
近年來,我國服裝行業快速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設備更先進、技術更純熟、產品質量大大提高,服裝行業開始向著產品品牌的創新與研發等方面進行高層次的轉型,企業急需能適應現代化生產的更為全面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這對中職服裝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教學模式已明顯不能適應現代服裝產業的發展需要。因此,中職服裝專業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得到更好發展,才能培養出更多的實用型人才。
一、中職服裝專業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
目前,中職服裝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還存在很多問題,如專業課程設置太多。服裝企業課程體系橫跨經濟、管理、營銷、技術四大領域,每門課程都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粗看什么都學了,實際上沒有一門精通。
(二)與企業要求差距較大,畢業生就業底氣不足
多數中職服裝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時不夠自信,一些畢業生對所應聘的企業崗位和職責不甚了解,一些畢業生的簡歷單調空洞不能吸引用人單位的注意力,有的畢業生面對用人單位的提問語無倫次。最主要的是多數畢業生進入用人單位之后發現自己所學知識與企業、社會需求有差距,仍需在企業重新實踐學習一段時間才能適應工作崗位,這對畢業生的信心是一種打擊,對用人單位來說增加了用人成本。
二、加大專業建設改革的力度,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作為國家中職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的重點專業建設項目,最近幾年來,德清職業中專服裝專業根據“產學研銷、學做合一”的人才培養整體要求,積極探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行校企合作,實行工學結合的運行機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
實現理實一體化,加大實踐環節的訓練力度,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構建良好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與服裝產業需求對接的人才培養目標,關鍵是構建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的課程體系和制定專業課程標準,同時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1.構建“產學研銷、學做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
經過兩年的建設與實踐,堅持以學生為本,奉行知識能力與素質品行協調發展的教育理念,緊扣服裝人才培養目標,德清職業中專服裝專業逐步形成了“產學研銷、學做合一”的創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行業密切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其創新主要體現在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可以參與到自主品牌的研發中。通過師生全面參與產學研銷,提高師生的服裝設計與制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2.打造適應職業崗位需要的課程體系、完善專業課程標準
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對服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論證,深化課程體系改革,歸納典型工作任務,按照服裝生產流程分析對應崗位的工作職責及所需的知識技能與職業道德素養,構建了以核心技能和能力培養為主線、適應崗位需要的專業課程體系。同時,采用由行業、企業、學校等多方參與的教材建設機制,編寫了符合服裝產業、職業和崗位特點的校本教材、實訓指導書,建成了實訓項目庫,并建設了多個數字化教學資源,構建“雙證融通、學做合一”的課程體系,制定了相關課程標準。
3.強化“學做合一”實訓模式,引進企業文化,模擬市場化運作
學生要有過硬的技能,離不開優質的校內外頂崗實訓基地。德清職業中專依托服裝設計研發中心,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按照理實一體化的要求和服裝職業崗位的職場環境,成立了服裝設計研發中心,聘請行業、企業專家指導專業建設,幫助學校進行自主品牌建設、設計研發。
4.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突出職業技能
新的教學評價突出對學生的職業技能要求,結合實習企業評價意見,以突出學生的專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能力為目標,以企業實際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為參照。
(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建設
德清職業中專積極開展多層次的社會服務,為中小規模企業提供各種技術咨詢與職工培訓。為服裝企業相關項目提供技術咨詢服務,與德清華絲紡織有限公司合作進行項目開發,提高了其社會服務能力。
1.拓寬合作渠道,尋求多方合作
德清職業中專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學校、企業共建的實訓基地管理機構,并建立了“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建設專家指導咨詢委員會”。與服裝企業建立了12個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外實訓基地,實現教學、科研、生產并舉,人才、設備、場地共享的目標,積極推進工學結合實習,提升實訓基地為學生、企業員工服務的功能。完善對學生頂崗實習過程的管理,制定學生實習的流程、制度,推進學生實習標準化,并積極開展產品加工、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工作。
2.建立保障機制,確保校企合作順利進行
良好的保障機制是校企雙方長期合作的重要條件,學校成立了由學校領導、服裝專業教師以及著名服裝企業老總組成的合作指導委員會。在該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結合合作內容與合作企業要求,相繼研究和出臺了《合作辦學協議》《校企合作共建實踐基地計劃》《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等等,用以保障校企合作方案的順利實施。
3.構建網絡式德育,走“德育社會化”之路
校企合作推進了工學交替、半工半讀和頂崗實習等教學模式改革,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空間、人際交往和角色身份等,從而使學校德育趨向多元、開放和復雜化。結合這樣的德育特點,學校的德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改變傳統脫離實際的做法,走德育社會化之路。
另外,學校以“專業教師下企業,能工巧匠進課堂”為主要途徑,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戰略,同時加強校本培訓和“名師工作室”引領,實施“傳、幫、帶”青藍工程,促進青年教師盡快成長。
目前,服裝業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同時也是問題突顯的階段。在專業建設與發展方面,中職服裝專業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培養出符合市場和企業需要的專業人才,就要在專業建設上進一步開拓創新,既要“引進來”,也要更好地“走出去”。
參考文獻:
[1]藍翠鳳.中職服裝專業實踐性教學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2(8).
[2]曹兆薈.淺談中職服裝專業的課堂教學技巧[J].職業教育,2011(5).
(作者單位:德清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