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在擺脫了溫飽的長期困擾之后,迫切需要改善居住條件,為此,人們也常常以新的農村住宅建設的形象來展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風貌,然而也應該充分的認識到,農村住宅建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必須根據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村生活的改善程度加以引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目標仍在于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夠改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質量。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應該把保護環境和發展農村經濟放在首要的位置,才能在此基礎上明確發展農村經濟對農村住宅建筑的要求,才能在改善農民居住條件的同時,發展農村經濟必要的生存條件從而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時代審美;鄉建;藝術鄉建;新農村建設
一、從歷史時間軸線角度分析鄉村建設
20世紀初,荷蘭為了兼顧農業發展與鄉村景觀美化,進行了土地整理與鄉村景觀美化運動。早在1924年和1938年,荷蘭政府就相繼頒布了兩版《土地整理法》,目的是為了規范農業用地,促進農業發展,但實施目標過于單一,導致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鄉村的傳統景觀。1954年,荷蘭頒布的第3個《土地整理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同時明確了景觀規劃一定要作為土地整改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1970年以后,荷蘭政府的鄉村建設轉向多目標體系,運用更加科學合理的土地整改規劃和管理,規避和減少了農地利用的碎片化現象,更進一步實現農地經營的規模化和完整性。
20世紀50年代的德國,為了保持村莊的原有特色,進行了鄉村更新運動。德國的鄉村治理,是政府通過制度層面的法律法規,規范并引導農村改革。1954年,政府完善了《土地整理法》,并正式提出了“村莊更新”的概念,將鄉村建設和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完善作為村莊更新的主要任務。1976年,德國首次將“村莊更新”寫入《土地整理法》,并試圖保留村莊的地方特色和傳統優勢。
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伴隨著工業化的進行,相繼出現了農村老齡化嚴重和人口流失等問題,這些問題使鄉村走向衰落,從而引起了日本社會和政府的重視。為了實現城鄉可持續發展,從政府到民間都在尋求探索一種振興鄉村,并且適合鄉村的模式的策略。一村一品運動是一次自下而上的偉大嘗試。通過地方農民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影響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農村建設。
20世紀70年代,由于在二戰中韓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經濟建設遭到了嚴重破壞,經濟瀕臨崩潰,工農業水平低下,糧食問題嚴重。為了改善農民生活狀態,提升生活品質,較好的處理了城鄉關系和地區差異問題,韓國開展了實現農村現代化的新村運動。
中國,清末民初。甲午中日戰爭后,社會變革引發了一場以底層和鄉土社會為主要空間的建設性實踐。所涉主體、方式、內容、參與者多樣,既有鄉村外部知識分子以“救濟鄉村”為出發點的實踐,也有由鄉土社會自發、本地鄉紳指導的“鄉村自救”和“社會建設”行動。中國的鄉建并非“鄉村建設”,而意在整個中國社會之建設。
通過以上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對鄉村建設的舉措,得出鄉建分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方式。自上而下是說,國家看到了當前時期鄉村出現的一些短板,從而頒布法規規范土地整改,亦或是其他的社會性問題的暴露不得不從鄉建角度出手進行改革。自下而上是說農民通過自發的方式,改善現狀,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二、國內鄉村建設的背景與發展
以往的鄉村建筑多為村民根據當地傳統建筑的風格特點進行自主建造設計,但其存在很多缺點,譬如有些鄉村居住型建筑結構不合理,導致房屋內部陽光照射不充足,屋內陰暗潮濕。或是旱廁導致的衛生問題,使得居住使用不便。還有的是房屋建材問題,以往的居住型鄉村建筑的梁體以木頭居多,由于年久不去打理,其存在很多的安全隱患,同樣的還有屋頂的磚瓦。
鄉村建筑早期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居住需要,所以除了在外形上具有地方特色和使用起來便捷之外,沒有其他的更人性化的設計。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我國的社會生產水平總體提高顯著,我國國民水平基本達到全民小康,對物質文化的需求基本滿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為迫切。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也由“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美好生活需要”,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情來看,所謂“美好生活”已不僅僅是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而是包含著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向往。
追溯“設計扶貧”的理論根源,是源于習近平總書記于200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為了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迎合人民的時代審美,設計扶貧一詞在近幾年的設計學界出現的頻率很高,有許多從事設計行業的工作者都深入貧困鄉村實地考察并實踐了自己的設計理念。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中國的大課題、大文章。說到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就是改變農民沿襲千百年的生活習慣。因此,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良好氛圍。同時,各地群眾要共同行動起來,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力所能及的實事干起,一點一滴去推動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習慣。
三、鄉村建設引發的思考
設計扶貧應該是人民與社會相互幫助扶持、互惠互利的一個過程。政府提倡支持去鄉建,其目的是為了提高社會發展,改善村民生活品質,拉近城鄉距離。在鄉建這條路上,社會各界提供了理論知識和可行的創意想法去創造更舒適的鄉村環境,同時也可拉動多方經濟發展,改善一些社會現狀。從村鎮居民的角度看,由于大量青年涌入城市,促使鄉村空洞化,通過設計的加入,尋找到村落文化的DNA,透過文創設計來創造新的產業鏈,吸引外出打拼的年輕人回歸故土,同時,在社會和政府的幫助下,改善地方經濟建設,帶動區域文化延續并成長。
強調設計扶貧更要“精準扶貧”,運用大數據技術,搭建扶貧對接平臺。可以對接設計類院校和設計企業,為設計扶貧提供各類設計資源。要注重維護保留鄉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尊重民間獨特的文化和習俗習慣。這樣不僅保留了鄉土社會中的鄉土文化舒緩、感性、柔情的藝術魅力和人文情懷,同時也調適了城市人緊張、壓抑的都市氛圍。這就是鄉土風情的魅力、這就是引人入勝魅力無窮的民居文化。
要做有價值的設計,不要讓藝術鄉建成為“盆栽建筑”。藝術鄉建中的“藝術”一詞,應當是指當代藝術實踐,并非是單純的審美上的藝術形式。在藝術鄉建時,要抓住村民是主體,設計師和藝術家們僅僅是介入鄉村建設的實踐者。鄉建的主旨是激活傳統文化、推動鄉村復興,重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弘揚優秀的鄉土文化,凈化和美化田園村落景觀,提升鄉鎮居民的生活品質和文化品質,營造更好的民族精神文化家園。
四、結語
原研哉曾提到過:“鄉村的魅力在于自然景觀的呈現,所以與其改變它,不如等蘊含其中的寂靜的力量自然形成,也無需‘對外宣傳默默放在那里就行了。”大自然的優點不可復制,給人的情感審美上的愉悅是人造景觀不可替代的。但并非無所作為,早在我國古代,倡導天人合一的觀念,古人在山水畫中就將山水與建筑或人類相融合,亦靜亦動,和諧相處。鄉村的魅力在于它與自然景觀和諧共處的狀態,鄉村不等于自然,更不能孤立自然,要尊重自然。鄉建設計要想步入全面發展的新階段,就要做到以人為本,尊重地域差異,追求綠色鄉建,共建美麗鄉村。
參考文獻
[1]張福城.生態建筑設計在鄉村建筑設計中的作用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7(32):92-93.
[2]張婧.日本一村一品運動走向世界對中國鄉村振興的啟示[J].日本問題研究,2019,33(05):57-66.
[3]張薇. 韓國新村運動研究[D].吉林大學,2014.
[4]宋雯. 新時代鄉村振興路徑探析[C]. .荊楚學術2018年7月(總第二十一期).:海歸智庫(武漢)戰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018:10-13.
[5]周武忠. 新鄉村主義 鄉村振興理論與實踐.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8.04.
[6]陳錫文.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9.03.
作者簡介:
朱鄧克,1997.2,女,漢族,河南禹州人,蘇州大學藝術學院 2019級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蘇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