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清


新型戰略裝備是軍隊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實現軍事戰略的重要手段,是軍事斗爭準備的重要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是國際戰略博弈的重要砝碼,是統攝全局、左右勝敗的重要變量。俄羅斯2014年版《軍事學說》首次明確把高精度常規武器作為“戰略威懾”手段,提出“非核遏制”“常規威懾”的概念,即國家在不動用核武器的情況下,依靠常規武器的戰略能力也能達到預防和制止軍事沖突的目的。綜觀近年來俄羅斯頻頻曝光的新型戰略裝備,有許多可圈可點的成功經驗,既有戰略上的宏觀指導,又有發展上的頂層規劃,既有制衡與遏制策略的調整,又有裝備的實際運用,形成了體系化的戰略裝備建設格局。

國家安全關切的領域,就是軍事力量需要涉及的空間,國家利益所在之處,應有軍事力量的戰略支撐。俄《軍事學說》認為:全球競爭加劇,在國家和地區間各協作領域的緊張程度加劇;許多地區沖突仍未得到調解,使用武力解決地區沖突的趨勢依然存在,包括在與俄聯邦接壤的地區;現存的國際安全架構(體系),包括國際安全的國際法機制,不能確保所有國家擁有平等安全;出現了軍事危險和軍事威脅向信息空間和俄聯邦內部領域轉移的趨勢;在一些方向上,俄聯邦面臨的軍事危險加劇。從國際上看,北約軍力部署一再向俄邊境逼近,并且試圖實現太空軍事化;美國單方面退出《中導條約》,通過發展高精度武器、信息武器和其他高技術兵器、非核化戰略武器、建立有可能導致新一輪軍備競賽的全球導彈防御系統和使臨近空間實現軍事化,來取得軍事領域的絕對優勢,特別是戰略核力量優勢。在分析俄聯邦及其盟國利益面臨的軍事危險和軍事威脅的基礎上,俄羅斯認為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是其“頭號威脅”。

俄羅斯新型武器研發取得了較高成就

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
俄羅斯軍事戰略的運用原則之一,就是優先發展在未來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兵力兵器。在俄《軍事學說》和《俄聯邦國家安全戰略》中,均提及發展“能突破任一反導防御體系”的高超聲速類“新物理原理武器”,以此確保在面臨美國“全球快速打擊”的突襲時,俄軍有能力實施對等反擊。俄認為,和先鋒導彈相比美至少落后俄5~7年,與海基鋯石導彈相比落后3~4年,總體俄在高超聲速方面領先美5年以上。
普京在2020年1月的國情咨文中指出,“就俄羅斯的國防能力而言,已經能保障我國未來幾十年的安全,但我們不能固步自封。我們要認真觀察和分析全世界范圍內在這一領域的發展,繼續向前邁進,建立新一代作戰系統和綜合體”。俄軍新型戰略裝備的發展,注重提升核與非核武器的綜合化體系化的戰略威懾能力。
2020年11月10日普京在索契主持召開軍事會議時再次強調,盡管軍事威脅的性質一直在變化,但是“三位一體”核武器依舊是俄羅斯軍事安全和全球穩定保障的關鍵力量,保持力量平衡將化解大規模軍事沖突威脅。無論是薩爾馬特重型液體洲際彈道導彈、海軍的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和潛射彈道導彈布拉瓦,還是圖-160M戰略轟炸機,都體現了“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在俄羅斯軍隊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發展前景。此外,在合理發展核力量的同時,俄軍重建了非核戰略威懾力量,逐步轉向“核”與“非核”并重發展。特別是新版國家武器裝備計劃強調發展防空、戰略運輸、遠程打擊和網絡作戰以及其他常規戰略裝備,其目的是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形成全方位的綜合戰略威懾能力。
俄羅斯在核心能力建設上的種種措施,為武器裝備發展提供了支撐。一方面注重長遠規劃,先后發布多版國家武器裝備計劃等系列規劃,指導武器裝備發展;另一方面科學布局軍事科技創新,建立高級研究基金會,全方位整合形成20多個軍事科研機構,設置軍民融合型創新機構,并通過創新活動和強化軍事人才培養,為軍事技術發展蓄能。同時,重視加強國防工業建設,將原由聯邦政府管理的軍事工業委員會改為總統直接領導,確保武器裝備研制和國防工業能力建設快速推進;大力發展“國防工業綜合體”,作為國家經濟中的高技術和多專業的部門,根據國防保障需要協調國家的軍事經濟活動,實現民用和軍用經濟部門特定生產領域的一體化,滿足武裝力量對現代化武器、軍事技術裝備和特種技術裝備的需求,確保俄在世界高技術產品和服務市場上的戰略存在。

敘利亞戰場上的俄軍炮兵陣地
武器裝備能否滿足戰爭需求,需要經過戰場檢驗。俄羅斯武器裝備長期以來從未真正脫離戰場,特別是格魯吉亞戰爭、波蘭危機、敘利亞沖突等俄軍直接參與的軍事斗爭,使其武器裝備的問題充分暴露、性能得以驗證和提升。比如參與敘利亞戰爭推動了俄軍無人機、精確制導彈藥、新型機載導彈等先進武器的研制和列裝,先進數據處理和高速傳輸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還有200多件軍事裝備通過了在北極地區極寒氣候條件的檢驗等。這些戰爭經驗積累和后續成果應用大大加速了俄軍新型戰略裝備的發展進程。為了貼近實戰,S-500系統的防空雷達在敘利亞戰場上接受了測試和檢驗,完成了與其他系統的對接等工作。
在整體經濟環境不景氣的背景下,俄軍在發展新型戰略裝備中著力找出對手的弱點,發掘自身的優勢,用低成本高效益技術遏制強大對手。為避免重蹈冷戰時期蘇聯軍備競賽的悲劇結局,俄羅斯在“矛”和“盾”之間的選擇是更便宜和更積極的“矛”。例如,攻擊導彈和反導系統的建設成本比為1:10,即發展戰略進攻手段提高導彈突防能力,使美國反導系統在長期高投入后不能保證成功攔截。在“新”與“老”之間更傾向于使用“老”,即重視老裝備的現代化改造。例如,升級井基戰略導彈,選擇改造圖-160戰略轟炸機,延緩開發新的PAK-DA遠程戰略轟炸機,擱置風暴級核動力飛機項目等。在普京的領導下,俄軍近年來一直保持著節約和效率的觀念,建立規模適度的戰略威懾體系,戰略裝備建設成效顯著。
責任編輯:陳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