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欣
[摘? ?要]分離焦慮在幼兒入園期普遍存在,主要受家園環境差異、依戀情感的剝奪、幼兒個體因素和家庭教育因素的影響,對幼兒的成長和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開展具有消極影響。緩解幼兒入園分離焦慮需要多方配合,主要包括鼓勵幼兒獨立自主、家園合作進行入園準備和創設適宜的班級環境。
[關鍵詞]幼兒;分離焦慮;影響因素;依戀
焦慮是童年期常見的情緒體驗,涉及一系列復合且可過渡的情緒[1],焦慮的癥狀通過身體系統、認知系統和行為系統來表現,患有相同焦慮障礙的幼兒可能會出現多種表現[2]。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屬于焦慮的一種,通常出現在幼兒與父母或所依賴的人分離或面臨分離的情況下[3]。幼兒分離焦慮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且主要集中于小班初入園和假期后再入園的時間段。王力娟等認為,患分離焦慮的個體一般會表現出與分離有關的癥狀,如過度焦慮、抑郁、哭泣、身體不適、拒絕分離及采取獲得安全的行為(如要求回到依戀對象身邊)等[4]。值得注意的是,無癥狀不代表無分離焦慮。有研究認為,成人常把社會規范強加于兒童,使其分離焦慮缺乏明顯表現[5]。分離焦慮是個體成長必經的情緒體驗,正確看待分離焦慮,分析其影響因素并提出緩解策略,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和提高幼兒園教育管理質量具有實際意義。
一、早期分離焦慮的意義
1.積極意義
在人類進化和發展的進程中,焦慮是一種正常且必要的情緒,是個體意圖與渴望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既是能量源泉,能推動個體及時做出反應和采取行動;也是內部求救信號,可引導個體識別危險并趨利避害,對幼兒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按照習性學依戀理論,分離焦慮是幼兒依戀產生的標志[6]。適度的分離焦慮是個體的本能反應,可以增強幼兒對周圍環境和他人的識別能力,拉近與安全對象的距離,并通過激發幼兒內心的沖突與不協調,喚醒神經系統的預警機制,幫助幼兒預料并遠離環境中的潛在威脅,進而采取防御措施,增加自我保護的應激性,并為其后期的情感發展奠定基礎。在幼兒情感發展的過程中,分離焦慮的出現表明幼兒的心理活動逐漸復雜化,開始以主動的姿態去適應環境。
2.消極意義
但如果分離焦慮的表現異常持久而強烈,甚至出現病理特征,分離焦慮就會成為問題。當幼兒對養育者過度依賴或其自我構建不夠穩固時,容易出現幼兒主體與依戀對象間的互動紊亂,從而導致嚴重的分離焦慮。嚴重的分離焦慮不僅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甚至會產生并發癥,使幼兒身體受損,同時干擾教師和其他幼兒的情緒,阻礙班級活動的正常開展。此外,如果分離焦慮長期存在或癥狀緩解和加重的情況反復交替出現,將會使幼兒的情感長期處于紊亂狀態,造成幼兒的情緒障礙,影響其社會性和認知的正常發展,而這些影響可能延續到個體的青少年期甚至成年后。
二、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的影響因素分析
1.家園環境的差異
入園期,對環境的陌生感及變化的不適感是幼兒產生分離焦慮的直接因素。對小班初入園的幼兒而言,適應家庭環境到幼兒園環境的轉變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家庭環境已讓幼兒形成一種整體習慣與平衡的狀態,而入園則意味著與未知事物交鋒,威脅其已建立的平衡感和秩序感。伴隨基本物理環境的變化,入園期的小班幼兒還需適應集體生活,要求幼兒具有較強自理能力,并需要學習、遵守集體規則以及應對同伴沖突,這無形中增加了幼兒的在園壓力。此外,低齡段幼兒思維發展水平較低,對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有限,更易出現情緒不穩定且難以調節的問題,從而加重分離焦慮的癥狀。因此,小班初入園的幼兒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以緩解其對各種人、事、物變化的恐慌。而對于假期后再入園的幼兒而言,也需應對環境改變帶來的分離焦慮。特別是較長時間的假期會打亂在園的生活規律,讓幼兒重新習慣于充滿庇護的家庭氛圍,導致部分幼兒假期后入園時再次表現出分離焦慮。
2.依戀情感的剝奪
依戀(Attachment)是指幼兒和養育者之間建立的一種親密的情感聯系[7],它是幼兒與他人之間建立起的第一個關系模式,構成人類最原初和本質的情感。幼兒分離焦慮的產生與依戀情感的發展有關,可以說依戀情感是其產生分離焦慮的心理根源。幼兒會將依戀對象視為自己的安全堡壘(Secure base),不同的依戀關系為幼兒提供不同程度的安全[8]。艾斯沃斯等用實驗界定了三種依戀關系類型:安全型依戀、回避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9]。一般情況下,安全型依戀幼兒能與養育者建立積極的互動關系,且具有更高水平的環境掌控和情緒調節能力,雖會出現適當的分離焦慮但能及時穩定;回避型依戀幼兒由于缺少情緒表現,分離焦慮的外顯癥狀較少;而矛盾型依戀幼兒分離焦慮的表現形式則較為強烈。另外,分離焦慮還與幼兒的依戀程度有關,依戀程度越高,分離焦慮越明顯,但其依然會受到依戀類型的影響。小班新入園幼兒處于從家庭生活向幼兒園生活的過渡階段,面臨“情感斷乳”的挑戰。入園對其意味著情感失衡甚至缺失,他們無法解釋為什么會與養育者分離,甚至認為自己被拋棄。同時,由于新入園的幼兒還未與教師建立依戀關系,突然出現的陌生看護者圖式會使他們感到不安,表現出對分離的抗拒和緊張,并極力回避這個環境。
3.幼兒個體的因素
幼兒的分離焦慮同樣會受到個體因素的影響,有的幼兒癥狀輕且能自然緩解,而有的幼兒則癥狀明顯并在學期內反復出現。一是年齡差異會影響幼兒的焦慮程度。幼兒的思維水平和情緒調控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升,當其與周圍環境建立相對穩固的平衡感后,焦慮程度會逐漸降低。二是氣質類型影響分離焦慮的程度和表現。膽汁質幼兒情感發生迅速而強烈,常以外傾的方式釋放自己的情緒,其分離焦慮往往表現明顯且難以穩定;多血質幼兒情感易變,分離焦慮多受暫時性情緒的影響;粘液質幼兒情緒較為穩定,分離焦慮的反應較弱且易于平復;抑郁質幼兒由于具有內向、怯生等氣質特征,對陌生環境容易出現消極反應,焦慮程度較高,但個體本身會出現有意避免激烈情感的強烈傾向,心理防御機制作用明顯,因此其分離焦慮的表現不是外露而是抑制。三是智力水平影響幼兒的焦慮程度。一般情況下,智力水平較高的幼兒在學習能力、自理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等方面發展更好,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形成并保持積極穩定的情緒,分離焦慮程度較低。
4.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兒早期個性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場所,家庭因素是影響幼兒入園焦慮的重要因素[10]。一方面,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幼兒的分離焦慮有重要影響。教育方式指父母對子女撫養和教育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和傾向[11]。權威型家長具有理性、民主的特質,能給予幼兒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有助于幼兒責任意識和自理能力的發展,因此幼兒分離焦慮的程度較低。專制型家長對幼兒持支配和拒絕的態度,過度干涉幼兒的活動,導致幼兒感到壓抑和膽怯,習慣逃避責任且難以與他人建立信任,導致入園分離焦慮程度較高。而放縱型家長對幼兒較為溺愛,往往使幼兒以自我為中心且缺乏獨立性,入園后難以適應集體生活,且會因角色地位的改變而感到失落和自尊損傷,進而嘗試以一種強烈的方式與現實對抗,導致入園分離焦慮表現明顯且難以穩定。另一方面,家長的焦慮情緒也會對幼兒形成心理暗示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其分離焦慮。在幼兒入園初期,不僅幼兒自身會產生分離焦慮,一些家長也會由于親密親子情感依附被打破,導致情感寄托缺失,進而對幼兒在園生活產生焦慮,并在言語或行動上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有所表現。當幼兒感受到家長的焦慮情緒時,其分離焦慮程度也會更高。
總的來說,幼兒分離焦慮的影響因素可以分為遺傳和環境兩個方面,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影響幼兒的分離焦慮表現。
三、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的緩解策略
1.鼓勵幼兒獨立自主
成人在應對幼兒焦慮問題時,應該注重培養幼兒處理焦慮問題的能力,而非回避焦慮問題[12]。一方面,應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班級集體生活對幼兒的自理能力具有較高要求,直接關乎幼兒在園的適應性,而入園生活不適是幼兒分離焦慮產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小班新入園的幼兒正處于從依賴向自理過渡的階段,通過培養自理能力讓幼兒掌握獨立生活的技能可減少幼兒在園生活的挫敗感,提高自我效能感,從而增強對集體生活的適應和對幼兒園的喜愛,緩解入園分離焦慮。另一方面,應培養幼兒情感的獨立性。在保證幼兒具有一定獨立生活能力的基礎上,減少其對家長的情感依賴對緩解分離焦慮至關重要。家長和教師應先引導幼兒構建對“分離”的正確認知,減輕幼兒對分離的恐懼,再加強幼兒對負面情緒的理解力,提高幼兒情緒管理和行為控制能力的訓練,避免出現因分離焦慮而導致的內化和外化問題。
2.家園合作進行入園準備
緩解幼兒入園的分離焦慮應堅持多元化、多層次和多方共育的原則。幼兒的在園生活、角色地位和教養方式等與其在家庭中有巨大差異,家庭與幼兒園應相互配合,提前進行入園準備,以減少幼兒對在園生活的陌生感與恐懼感。而幼兒園作為更具專業性的一方,在應對幼兒分離焦慮方面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更豐富的經驗,應主動幫助家長提高對分離焦慮的處理能力。一方面,幼兒園應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及集體生活的具體情況,增進家長對幼兒園的認同和信任,提升家園合作水平。另一方面,幼兒園應加大對母嬰關系知識的普及,鼓勵家長用更科學的方法對待幼兒,改善以往從表象安撫幼兒分離焦慮的現象[13]。此外,家長作為入園準備工作的主要實施者,一是要調整情緒,防止自身情緒影響到幼兒;二是要幫助幼兒提前了解園所生活,如向幼兒講述園中趣事,引導幼兒構建對幼兒園的良好認知,激發其對入園的向往,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帶幼兒入園參觀,做好心理鋪墊;三是要提前根據幼兒園活動規律制定幼兒作息時間,對幼兒的生活進行合理而有計劃的調整,幫助幼兒適應入園生活。另外,對于分離焦慮較嚴重的幼兒,家園應配合實施梯度入園制度,通過園所和家庭環境交叉,幫助幼兒緩解分離焦慮。
3.創設適宜的班級環境
幼兒的發展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和諧的班級環境對穩定幼兒情緒,緩解早期分離焦慮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充分利用班級空間,打造適宜的物理環境。分離焦慮具有很強的植入力和感染力,會把幼兒從周圍環境中抽離出來,但幼兒感官敏銳,無意注意占明顯優勢,極易被新異刺激吸引。教師應適當引入合理且能有效分散幼兒注意力的新異刺激,如歡快的音樂、色彩鮮艷的圖畫、豐富有趣的玩具等,通過提供物理刺激轉移幼兒注意力,緩解分離焦慮。二是組織豐富的游戲活動,打造和諧的互動環境。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對宣泄情緒,維護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游戲也是同伴交往的媒介,有助于幼兒構建積極的同伴關系,從而分散幼兒對“分離”的關注。因此,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組織具有趣味性和互動性的游戲活動,通過構建和諧的互動氛圍緩解幼兒分離焦慮。三是建立積極的師幼關系提升幼兒的歸屬感。師幼關系的建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幼兒對父母的依戀,但由于分離焦慮的幼兒情緒較為敏感,容易對突然介入的刺激產生抗拒,因此教師的語言、神態、動作應保持較高的敏感度,以細致而緩慢的方式獲得幼兒信任,構建積極的師幼關系。同時,由于性格內向的幼兒傾向以相對緩和的方式表達分離焦慮,教師應特別給予這類幼兒善意的關注,引導他們進行正確的情緒表達,避免其陷入分離焦慮。
參考文獻
[1]王美芳,王玉廷.學前兒童焦慮狀況的追蹤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8(5):32-34.
[2]埃里克·J·馬什,戴維·A·沃爾夫.異常兒童心理[M].徐浙寧,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25.
[3]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上卷):351.
[4]王力娟,楊文彪,楊炳鈞.分離焦慮研究述評[J].學前教育研究,2008(4):28-33.
[5]羅增讓.兒童分離焦慮的發展變化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4):65-69.
[6]張鵬.從依戀理論看幼兒分離焦慮及其消除策略[J].讀與寫,2008(3):62-63.
[7]韋恩·韋登.心理學導論[M].高定國,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338.
[8]杰克·肖可夫,黛博拉·菲利普斯.從神經細胞到社會成員:兒童早期發展的科學[M].方俊明,等,譯.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96.
[9]董會芹.情緒調節與個體依戀策略的形成機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133-136.
[10]孔露,韓珊,陽德華.新入園幼兒入園焦慮問題研究:回顧與展望[J].基礎教育參考,2015(1):53-60.
[11]張文新.城鄉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較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7(3):44-49.
[12]謝慶斌,胡芳,李燕.4-5 歲幼兒焦慮的類型及其社會適應特征——基于潛在剖面分析[J].學前教育研究,2019(7):45-53.
[13]王藝凝,謝倩,許曉春.分享閱讀:有效緩解新入園幼兒分離焦慮的策略[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7(6):38-44.
(責任編輯? ?姚力寧)
3612500316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