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國強
[摘? ?要]在以游牧為主要生活生產方式的蒙古族傳統文化形成和發展中,逐漸孕育出了極富特色的生態文化,并融入蒙古族物質、制度和精神的各個層面。文章從自然觀、可持續發展理念、日常生活以及法律制度等四個方面探討了蒙古族生態文化對我國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的啟示,以推動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落地開展。
[關鍵詞]蒙古族;生態文化;生態文明教育
蒙古族的生態文化已融入了人們的物質、精神和制度各個層面,展現了人同自然生態和諧相處的一種共生畫面。立足今天的人類文明反觀蒙古族的傳統生態文化會發現,盡管以前人類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遠不像現在這樣復雜緊張,同時也因為時代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但蒙古族所創建的生態文化,對當前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工作的開展,仍有不少可借鑒之處。
一、引導青少年形成科學的自然觀
培養學生科學的自然觀,使青少年正確認識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是構建生態文明思想理念的前提。雖然人類通過實踐能動地改造著自然,但在當前人類面臨的嚴峻生態環境困境下,已經不適合太過于強調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能力,而更應該突出人類同自然和諧共生的需要和能力。蒙古族在其長期的發展中所形成的“人天相諧”“順應自然”“萬物有靈”“敬畏自然”“儉約實用”等生態哲學觀[1],都充分展現了蒙古族人民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基本認識和活動原則,這也為當前重建人與自然良性的和諧關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首先,必須要讓青少年認識到,人類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甚至要受到自然的制約,因此,人類不僅要改造自然,還要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對自然存有敬畏之心,對生命存有珍愛之情,只有這樣,才能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人類同自然的關系才能越來越和諧。
二、加強青少年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培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這一點也恰好體現在蒙古族的生產生活中:其游牧模式一方面不會過度破壞草原,另一方面也使牧民們能從草原接受饋贈,享受自然界帶來的生存資源。要看到,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長遠效益,“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搶救”的陳舊路線是不可取的,在帶來短期經濟增長的同時,只會增加更大的生態成本。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就有學者提出,隨著工業文明的不斷衰落,生態文明必將取代工業文明[3],人類對自然改造開放的理念及目的,也應該從“挖掘性”和“破壞性”的特點轉變為對“保護性”和“建設性”的追求,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充分認識生態效益背后蘊含的長遠經濟效益。而對于蒙古族游牧模式的理解與認同,對培養青少年可持續發展理念具有重要價值。
三、將生態保護意識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
蒙古族的生態文化影射于各個層面,包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深深地打上了這種烙印,這也使蒙古族生態文化逐漸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一種蒙古族的家風,其對蒙古族青少年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在蒙古族生活中,蒙古袍既能作為衣服穿在身上,又可以作為被褥使用;蒙古族在宰殺牲畜后,會將所有的骨骼毛發制作成不同的生活用品[4],這說明,草原人民善于將所獲得的資源充分利用而避免浪費。因此,為了更好地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青少年的生活,學校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家庭參與到生態文明教育中,通過家校共育,提高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效性。一方面,通過學校教育讓學生發現生活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危害,要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并非高大遙遠的事,每個人都可以從“節約水電”“不浪費糧食”“做好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各種生活小事做起;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學生影響家庭,讓每個家庭成員都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更有利于生態環境的行為,從而使家庭成員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并逐漸形成優秀的家風傳統。
四、做好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
蒙古族先后頒布了如《大札撒》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其中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也是極為廣泛的,包括對動物(牲畜)、草原、水資源以及對屠宰牲畜的規定和保護草原的獎懲制度等[5]。同西方國家相比,我國雖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較晚,但是發展和完善速度較快。到2013 年,除《憲法》《民法通則》《刑法》等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條文外,我國已制定環境保護綜合類法律4部,環境污染防治類法律6 部,自然資源與自然(生態)保護和開發利用類法律13 部,能源合理開發利用類法律2 部[6]。不難看出,無論是數量,還是其覆蓋范圍,我國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都是相當豐富的。然而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和學校普法工作中,相關法律法規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常常處于缺位狀態,即使在生態文明教育中,也鮮少涉及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內容。從蒙古族生態文化的構成來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是其重要的制度內容,也是其生態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應發揮好法律制度在生態文明教育中的重要價值。知法是守法的前提,文明生態教育要引導青少年深入了解我國現行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基本要求,從而更好地規制自己的行為,不去觸碰法律的紅線和底線,做更多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行為。
2021年初,國家生態環境部等六部門發布了《“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指出要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要推進生態文明學校教育工作。針對蒙古族生態文化的理解與內化,將對推動我國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落地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馬桂英.蒙古草原生態文化哲學論[J].理論研究,2007(4):45-47.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0-121.
[3]申曙光.生態文明及其理論與現實基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3):31-37.
[4]葛根高娃,薄音湖.蒙古族生態文化的物質層面解讀[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2(1):49-54.
[5]宋麗弘,王云格.蒙古族傳統生態法對內蒙古草原法律保護的啟示[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12-17.
[6]呂忠梅,吳一冉.中國環境法治七十年:從歷史走向未來[J].中國法律評論,2019(5):102-123.
(責任編輯? ?姚力寧)
32665003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