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國中 徐慶濤 邵晗琛








[摘? ?要]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體育教學整體的發展質量密不可分。但是,我國體育教學在整體的開展過程中,依然存在密度過低、強度不夠等問題。學校是發展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健康的主要場所,學校在為學生提供體育鍛煉的場地的同時,還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多體育鍛煉的機會。近年來,關于體育課上應拿出專門時間以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水平的研究受到了廣泛關注。基于此,本研究以體育課為抓手,以80名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將干預內容通過“課課練”的形式在體育課上進行呈現,試圖在提高體育課運動負荷,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探究“課課練”對初中學生位移速度干預的具體效果。
[關鍵詞]體育;課課練;初中生;位移速度;干預練習
一、問題提出
當下,中小學生體質下降的趨勢還未得到有效遏制,而體育課堂作為提高學生體質的主陣地,擔負著一定的現實責任[1]。理論研究表明:體育課堂上的“課課練”在改善學生體質方面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同時,從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的角度來看,學生位移速度發展的第二敏感期是13至16歲,正是初中階段,如果此時對學生的位移速度進行特定干預,不僅在發展學生位移速度方面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為學生其他身體素質的發展奠定身體基礎[2]。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80名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并以班級為單位,隨機將學生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其中實驗班40人(男生20人,女生20人),對照班40人(男生20人,女生20人)。學生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2.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2×2×2三因素實驗設計,探究了“課課練”、性別以及訓練時長對學生位移速度的影響。其中,自變量1為組別,包括實驗班和對照班兩個水平;自變量2為性別,包括男生和女生兩個水平;自變量3為訓練時長,包括期中和期末兩個水平。
實驗前詢問學生既往病史、醫療檢查、身體狀況、有無運動史等,以排除運動中存在的潛在干擾因素。此外,為了排除課余體育鍛煉、家庭體育活動等對實驗研究結果的影響,在實驗開始之前,還對兩個班學生的位移速度進行差異檢驗,并要求學生在實驗前自愿簽署《體育鍛煉保證書》,以保證在實驗期內的課余時間不進行與實驗所測項目相關的體育鍛煉活動。
實驗教學過程中,兩組教學均由同一教師進行授課,且兩組的教學進度、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保持完全一致。體育課每節時長為40分鐘,在實驗班體育課的第28min-38mim的時間區間根據體育課現場的實際情況選取這一時間區間的5分鐘進行特定的干預練習。而對照班則依據設計好的教學單元和教案進行授課,并不進行“課課練”干預練習。
教學實驗為期20周,每周3節課程。在實驗過程中對學生的位移速度進行三次測試,即前測(實驗前測試)、中測(第10周測試)、后測(第20周結束后測試)。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版)中反映學生位移速度指標的40米途中跑進行計時測量。少測或不測的學生所測實驗數據作廢。
3.數據分析
首先采用方差分析對兩組學生的測試指標進行同質性檢驗。實驗結束后,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對兩組學生位移速度測試指標進行差異檢驗,同時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對組別內部學生前后位移速度測試指標成績進行差異檢驗。本研究所有數據分析均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
三、研究結果
1.實驗前兩組學生位移速度測試指標同質性檢驗
為排除個人體質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實驗開始之前采用方差分析對兩組學生的位移速度測試指標進行了同質性檢驗(見表2)。結果表明,無論是男生、女生還是兩組整體,在位移速度測試指標上均不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s>0.05),即兩組被試的位移速度能力在干預前水平大致相同。
2.初中生位移速度影響因素分析
(1)位移速度描述性分析
對所有學生位移速度測試指標的前測、中測、后測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結果表明,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其位移速度測試指標隨著實驗周期的增加均呈現逐步提升的趨勢。
(2)組別、性別以及訓練時長的交互作用分析
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以位移速度測試指標的后測成績為因變量,考察組別、性別以及訓練時長對初中生位移速度的影響,結果見表4。分析發現,在預測學生的位移速度測試指標時,組別、性別以及訓練時長三者的交互作用并不顯著;三者中的兩兩交互作用也不顯著;但組別(p=0.025< 0.05)以及訓練時長存在顯著的主效應(p=0.001<0.05),性別的主效應并不顯著(p=0.457>0.05)。
(3)前、中、后測位移速度測試指標差異檢驗
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對所有學生前、中、后測的位移速度測試指標成績進行差異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結果表明,不論男生、女生還是整體,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前、后測位移速度測試指標均存在顯著差異(ps<0.05);此外,所有實驗組的后測和中測的位移速度測試指標也存在顯著差異(ps<0.05);實驗組整體來說,中測成績也顯著低于前測成績(p<0.05)。對照班學生的后測和中測位移速度測試指標差異不顯著(p>0.05),后測和前測位移速度測試指標差異也不顯著(p>0.05)(見圖1、圖2)。
通過上述分析發現,不論實驗組還是對照組,前、后測的位移速度指標成績均存在顯著差異,即學生的速度能力均得到了顯著提升。為進一步檢驗實驗組的提升幅度是否顯著高于對照組的提升幅度,以位移速度的變化幅度為因變量,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提升幅度進行了差異比較。結果表明,實驗組的提升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的提升幅度(p<0.05)(見圖3),即通過“課課練”,學生的速度能力能夠得到更大的提升。
四、“課課練”對初中生位移速度
干預結果的討論與分析
位移速度主要反映的是單位時間內學生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動能力,是速度素質的主要構成要素之一。本研究采用2×2×2三因素實驗設計,通過多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了“課課練”干預、性別以及訓練時長對學生位移速度測試指標的影響,同時進一步探究了干預措施對前、中、后測進步幅度的影響。結果發現,干預措施和訓練時長對學生位移速度能力具有顯著影響。這一結果表明,在體育課堂上,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專門的“課課練”干預練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位移速度素質的發展。同時,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學生“課課練”干預練習的次數越多,周期越長,學生位移速度的改善效果越好。
此外,所有學生在經過一學期的體育課程后,位移速度素質均有顯著的提升。這一結果與以往研究是一致的。以往研究表明,在身體自然生長發育的周期中,學生的位移速度會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善和提高[3],這是學生自然成長發育的結果。但以前、后測數據的變化幅度為結果變量進行分析表明,實驗組學生的位移速度測試指標進步幅度最大,變化最為顯著。這一結果進一步表明體育課堂中的“課課練”干預練習在促進初中生位移速度素質上產生了一定的效益。
五、“課課練”對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的啟示
有專家認為:初中生身體素質指標的下降,一是因為體育課過多注重學生技能的練習,而忽略了學生體能的提高,二是學生自身鍛煉不到位[4]。目前在體育課中學生普遍存在“運動不足”和“肌肉饑餓”現象,這并不利于青少年身體素質的發展[5]。因此,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許多鍛煉的機會。此外,針對體育課應拿出專門時間著重提升學生身體素質水平的研究也受到了廣泛關注。在初中階段,學生的位移速度素質發展迅速,專門的干預練習將有效提升學生的位移速度能力,而且在改善學生各器官系統的功能方面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因此,從以上角度出發,在體育課上對學生的速度素質進行專門干預訓練,不僅能夠有效的發展學生的位移速度素質,同時也為其后發展其他身體素質奠定了身體基礎[7]。
六、結語
本研究通過“課課練”對學生速度素質其中的位移速度進行了為期20周的干預實驗。實驗結果表明,“課課練”干預練習在提高學生位移速度素質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的現實價值。體育課作為學校體育中提升學生體質的主陣地,“課課練”也已融入到體育課堂當中成為體育課的一部分。未來,在針對學生協調、柔韌、靈敏,速度等方面的身體素質進行“課課練”干預練習時可以根據不同素質各自的特征采用不同的干預手段,并注意干預手段和體育課主教材的相互補充,使兩者相互適應,相互協調,共同促進中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曉玲.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的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
[2]毛振明.在體育課中如何有效地鍛煉學生身體(上)一論當前體育課改形勢下的“課課練”回歸[J].體育教學,2011(1):24-27.
[3]殷恒撣,陳雁飛,張磊,殷俊益,陳愛國.運動干預對小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體育科學,2012,32(2):14-27.
[4][5]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5.
[6][7]徐慶濤,于志明,宋志巍.基于CNKI的中小學體育“課課練”文獻綜述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8(3):84-85.
(責任編輯? 姚力寧)
307150031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