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慧慧
書籍名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作者:羅伯特·戴博德(英)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8月
內容概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經典心理咨詢入門書,是一本有深度的心理療愈讀物。羅伯特·戴博德通過抑郁癥病人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詢師蒼鷺的十次面談,探索了蛤蟆先生愛炫耀、自卑性格和抑郁情緒的來源,指出童年經歷會對人格產生深刻的影響,并闡釋了如何才能在心理上實現真正的自我成長,成為獨立自信的人。
讀完這本書后,我腦海中浮現了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童年的經歷影響著孩子的一生,透過孩子,可以看到一個原生家庭的縮影。在原生家庭中,孩子找到了適應自己成長的模式,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堅持童年習得的價值觀。很多人用一生和自己的童年說和解,而想要和童年的自己和解,就需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整個咨詢過程中,咨詢師蒼鷺都在引導蛤蟆先生更好地理解自己。通過蒼鷺的耐心指導,蛤蟆先生慢慢認識到童年賦予自己的是內心渴望被關愛的兒童自我狀態以及用父母價值觀嚴厲批判自己的父母自我狀態,而他需要的是讓自己真正成長的成人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當一個人處于兒童自我狀態時,他的行為和感受都像一個孩子,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樣”。兒童自我狀態分為兩種,自然型兒童狀態和適應型兒童狀態。自然型兒童狀態由剛出生的嬰兒就具備的基本情感構成,如收到禮物時的快樂、和同伴打架時的憤怒以及做噩夢時的恐懼。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孩子會根據父母的反應發展出一套應對行為,這樣的成長經歷形成了適應型兒童。適應型兒童會順從甚至是取悅父母,就像蛤蟆先生一樣,為了讓父母關注自己而去穿花里胡哨的衣服。在發生不愉快的事情后,適應型兒童會選擇退步忍讓。
一年級的小李身上總是青一塊紫一塊的,班主任發現后詢問原因,小李選擇沉默。追問后,小李解釋是和同伴一起玩的時候弄傷的。他不想告訴老師,是因為擔心說了之后會失去這些同伴。即使有同伴提出玩一些危險的游戲時,他都會應允。走進家庭,我們得知小李有個龍鳳胎妹妹,家里的重心都放在她身上。小李一直渴望被愛,于是一味地順從父母、順從同伴,哪怕受傷,表面上還是一副甘之如飴的模樣。面對這樣的來訪者,咨詢師要教會孩子與人交往的正確方法,建議孩子對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勇敢說“不”,建立適當的友誼邊界,讓自己更加自信。
二、父母自我狀態
父母自我狀態包含我們從父母身上習得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也包括父母對生活的評判標準。父母自我狀態有多種表現方式,其中有些人的父母自我狀態表現為愛批評人、言辭嚴厲,就如同蛤蟆先生的朋友老獾,他總是像父親一樣對蛤蟆先生評頭論足;有些人的父母自我狀態表現為不停地用父母的價值觀進行自我批評,就像蛤蟆先生一樣,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六年級的佳佳因父母的過分苛責向同桌小吳傾訴。佳佳覺得自己得了抑郁癥,甚至在課上用美工刀劃傷手腕。小吳的回應是:抑郁?我這輩子都不會抑郁,因為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才沒有時間發呆想心事。你就是太閑了!小吳的批評讓佳佳很受傷,覺得自己真的一無是處。這里可以看到小吳和佳佳身上有著不同的父母自我狀態。面對同伴的傾訴,小吳沒有進行暖心的寬慰,而是對她進行“教育”;佳佳一直用父母的價值觀否定自己,用美工刀懲罰自己。面對這種情況,咨詢師要引導孩子客觀地審視自己,建議小吳適當地換位思考,學會傾聽同伴的感受;建議佳佳在向好朋友訴說煩惱的時候,挖掘自身的閃光點,在自我覺察中給予自己力量,讓自己成長起來。
三、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行事,它讓我們能基于事實,有計劃地思考、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事情。處于成人自我狀態時,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己所用,而不被腦海中父母的聲音驅使,也不再被童年的情緒影響。達到成人自我狀態需要艱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自我意識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要有意識地覺察自己是否處于兒童自我狀態或父母自我狀態。人會自發地認為自己的行為都是正確的,就像蛤蟆先生是在數次咨詢后才認識到所有問題的根源在于他不夠愛自己,不敢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蒼鷺認為,成人自我狀態的我們會擁有強大的自我意識,能管理好情緒,可以控制沖動,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做出輕率的決定。
最后,讓我很有感觸的是,蒼鷺提到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感受,很多情況下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當周圍的事物引起我們的消極情緒時,與其選擇責怪它們,不如選擇將主動權放在自己手中,對自己的情緒、行為負責。這時,你會覺察到自己是有力量走出當下的困境。就像這本書封底上寫的“心理自助”,要有意識地去調節自身情緒,學會自我賦能,因為真正能治愈你的人,是你自己。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文萃小學)
161750051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