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檳煌,陳洪彬,林 孌,王寶貝,郭鳳仙,王 芳,鄭宗平,袁建軍
(泉州師范學院海洋與食品學院,福建泉州 362000)
2015 年底,圍繞福建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打造福建產業升級的重大部署,根據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1],福建省開始開展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試點工作[2],探索普通本科院校的應用型發展模式,推動其真正轉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3]。泉州師范學院作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積極做好向應用型轉變的試點工作。2016 年,泉州師范學院海洋與食品學院組建以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為核心,海洋技術、生物技術專業為支撐的“福建省海洋與食品產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群”(以下簡稱“海洋食品專業群”)。圍繞對接海洋與食品產業鏈的應用技術型專業體系、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引進境內外優質教育資源、提升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能力、建立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的治理結構和協作機制等八大目標進行建設。2017 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入選福建省應用型學科建設[4]。2018 年,“海洋與食品專業群”入選福建省示范性應用型專業群[5]。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作為海洋與食品專業群的核心專業,其課程體系的優化和重構尤為重要。
以泉州師范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為例,簡單介紹基于專業群建設背景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方案,探討如何通過課程體系改革帶動學生培養模式的創新,為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參考。
基于專業群和教育工程教育認證要求[6],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在課程體系上構建了“基礎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選”的課程結構。
(1) 基礎共享。結合專業群建設,食品科學與工程、海洋技術、生物技術等專業具有同樣的公共通識課程和專業通識課程,實現“基礎共享”;公共通識課程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課程,公共通識課程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提供方法論,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打下良好基礎;專業通識課程包括“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基礎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現代分析檢測技術”等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化學、生物等學科基礎知識及現代分析檢測的基本操作技能,為食品科學與工程特色專業核心課程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2) 核心分立。根據海洋與食品產業發展所涉及的技術產業特點、區域經濟優勢、職業崗位及學生就業創業需要,開設不同的專業核心(方向) 課程和實踐專項,實現“中層分立”。以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重點建設“食品工藝學”“食品機械與設備”“食品貯藏保鮮”“食品工廠設計”等核心主干課程,配套安排焙烤、果蔬、水產品、軟飲料等方面的實訓課程,提高學生對食品工藝學知識的認識,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及職業技能。
(3) 拓展互選。在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及核心(方向) 技能的基礎上,結合海洋與食品專業群建設食品科學與工程、海洋技術、生物技術3 個專業提供交叉互選的專業群拓展課程平臺,實現“高層互選”。具體開設有“功能性食品”“食品生物技術”“水產品加工工藝學”“免疫學”“天然活性產物提取”“海洋生態學”“海洋生物資源綜合利用”“海洋動植物增養殖技術”等選修課,由專業群內3 個專業學生根據興趣進行跨專業選課。
“基礎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選”專業課程體系有效優化學院教師的授課質量,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激發食品專業學生根據興趣和職業愿望來選擇所學課程,實現“寬基礎、強技能”和“復合型、應用型”食品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為拓展專業實踐教學資源,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整合專業群內3 個專業的實踐課程,集內在共性需求和特色,優化“大綜合、小項目”的專業實踐資源體系,實現專業間相互交叉、滲透、融合,共享實訓師資和實訓場所,提高校內外實訓資源的利用率。同時,通過校企資源互補,夯實企業職工培訓、師資培訓及企業技術服務平臺,提高專業在師資培訓、產品開發、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工作成效,服務泉州區域海洋與食品行業企業的轉型發展。
實踐課程的設置基于成果導向,采用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見表1。

表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海洋與食品專業群建設過程中,強化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實施“三融入、三遞進、學訓交互”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將行業企業真實任務實例融入課程教學內容、行業企業評價融入學生學業考核評價、職業資格標準融入專業培養方案,以“基礎課程實訓——專業實訓——綜合實訓——頂崗實習”為主線,交互相應的“基礎模塊”“專業模塊”“拓展模塊”“畢業設計”和“基本能力,基本素質”“核心能力,專業素質”“知識遷移能力,拓展素質”“綜合能力,職業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同時,結合已構建和優化的“基礎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選”專業課程體系及“大綜合、小項目”實踐體系,借鑒、吸收國內外高校先進的教學經驗,與海洋和食品行業企業開展合作,遵循課程開發超前性、多元性、基礎性、實踐性、靈活性“五性”原則,以成果為導向,基于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實施教學活動,實行多元化考核,使課程內容與職業能力及崗位要求相對應,通過能力訓練來重構知識體系,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整合,課堂與實訓室的結合,能力與專業崗位的融合,使學習過程、工作過程與學生能力和個性發展緊密聯系。
“三融入、三遞進、學訓交互”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

圖1 “三融入、三遞進、學訓交互”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已構建的“基礎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選”專業課程體系,結合學院的科研團隊,組建傳統生物學課程群、現代生物學課程群、微生物學課程群、食品加工與安全課程群、食品工程類課程群和海洋生物類課程群6 個專業課程群教學團隊,其中食品加工與安全課程群教學團隊獲2018 年福建省本科教學立項建設[7]。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與盼盼食品、安記食品、麥都食品、友臣食品、瑞芳食品、富邦食品、金冠食品、泉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泉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等17 家企事業單位共建校外實踐基地,其中麥都食品被評為校級優秀校外實踐基地;聘請安記食品楊章華和市場監督管理局賴禮碧講授“食品標準與法規”(該課程被評為校級校企合作課程),聘請麥都食品隆雪霖合授“焙烤食品加工(含實驗)”、盼盼食品張莉莉合授“軟飲料加工(含實驗)”、素天下食品鄧榮華合授“食品酶學”等。同時,食品專業對其核心基礎課程進行重點打造,努力將這些課程打造成“金課”。例如,“食品工藝學”入選福建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食品化學”入選福建省級精品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一流課程建設,“現代分析檢測技術”入選福建省線下一流課程建設。
經過實踐,食品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集中實踐課程不斷在優化。與原2015 級食品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比,集中實踐課程增加了“實驗室安全教育”“食品工程虛擬仿真實驗”“金工實習”“食品新產品與技術開發”“專業基本技能考核”等實踐課程;同時,優化生產實習課程,將原來的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改為認知實習(配合大一“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導論”)、校內實訓(基于學院建設的2 條中試生產線)、企業實訓和畢業頂崗實習。整體而言,食品專業的實踐學時大幅度提升,有效支撐食品專業學生工程能力的訓練。
同時,食品專業不斷加強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通過學科競賽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8]。學院依托福建省食品添加劑和配料工業協會,承辦第一屆“晉江紫菜杯”福建省大學生海產品加工與創意大賽(2019 年)、第二屆“瑞芳杯”福建省大學生海產品加工與創業大賽(2020 年)。2016 年以來,專業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全國盼盼食品杯烘焙食品創意大賽”“全國大學生食品工程虛擬仿真大賽”“福建省大學生創新創意大賽”等,基本形成“以賽促學、以賽促教、賽教相長”的培養理念,形成以學生創意實踐為主體,專業教師為指導,充分尊重冠名企業意見的學科競賽型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2016 年以來,學生參加各類食品專業學科競賽獲省級以上獎勵42 項,省級以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7 項,提高了食品專業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提升專業學生就業的競爭力。學院畢業的食品專業學生除升學外(考研升學率18%),大部分在泉州和廈門地區的盼盼食品、達利食品、麥都食品等知名企業就職。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主要是在辦學思路上的轉變。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通過整合專業基礎課、主干課、核心課、專業技能應用和實驗實踐課程,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根據生產、服務的真實技術和流程構建知識教育體系、技術技能訓練體系和實驗實訓實習環境,加強實驗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提升以應用為驅動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