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浩
(賓陽縣高級中學 廣西南寧 530400)
“網絡成癮癥”是一種過度使用互聯網導致的心理疾病,其中,青少年“網絡成癮癥”的問題已日益成為社會難題。然而,青少年是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必須重視和解決這個問題。為此,在下面的內容中,筆者將闡述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心理特點,并就矯正和預防教育方面提出一些對策。
網絡成癮的概念最早是由 Goldberg 提出,并將此現象命名為“互聯網成癮癥”(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IAD),IAD 臨床上也稱病理性網絡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簡稱PIU)。人們普遍認為“網絡成癮癥”是一種過度使用互聯網導致的心理疾病,初時只是精神上的依賴、渴望,而后發展成為軀體上的依賴,表現為情緒低落、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緊張焦慮、疲乏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然而,網絡成癮的概念受到了一些質疑,有人認為網絡成癮只是一種被夸大的說法。但筆者支持“網絡成癮”更大程度地涉及了人的心理方面的問題這個觀點,對策也應該從這方面入手,所以首先應該分析并弄清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心理特點[1]。
青少年的生理發育迅速,但心理發展速度較慢,身心處于一種非平衡狀態,容易引起心理發展上的矛盾。網絡正是滿足了青少年的一些心理需要,解決了這些心理矛盾,才引發了網絡成癮,具體分析如下:
自我意識高漲、中樞神經系統興奮過度,以及獨立意識的產生,使青少年對一切都不順從,不愿聽取長輩建議,但內心中并未完全擺脫對成人的依賴,兩者形成了心理矛盾。于是,一方面,即使對網絡并不感興趣,但在長輩的教育面前,具有反抗性的他們便開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另一方面,由于在網絡可以做到任何想做的事,其對父母的依賴性也會暫時消失。于是,當他們發現網絡既可以滿足反抗心理又可以消除對父母的依賴性時,對網絡的沉迷也就漸漸開始了。
青春期的青少年漸漸將內心封閉起來,而對外界的不信任、不滿意,又加劇了封閉程度;同時,他們又感到孤獨,希望有人關心、理解自己,兩者形成了心理矛盾。而通過網絡可以忽略所處的現實環境而與陌生人進行交流,且不用擔憂會泄露隱私。網絡既保證了他們的心理活動的封閉性,又滿足了開放性,解決了的這個心理矛盾。
青少年由于在思想上很少受束縛,不存在太多顧慮,所以常能表現出很強的勇敢精神。但其缺少生活經驗,又使得他們在某種情況下表現得比較怯懦、自卑,這造成了又一個心理矛盾。網絡上游戲資源等刺激性強的玩法,可以拋開現實中的種種規定,不需要任何背景、資產準備就可以挑戰一切,且每一次勝利都可以得到清楚的贊揚和具體的獎勵。可見,網絡又一次化解了青少年的這個心理矛盾,還有附帶獲益——清晰、易得的成就感。
對于學校教育中出現的青少年網絡成癮教育,一方面要做好上癮學生的行為矯正工作,另一方面則以預防為主:
對于網絡成癮的學生,要耐心地引導教育,同時盡可能地要結合家庭的力量,和家長一起幫助他們,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幾個:
1.通過功能評估理解問題行為
在幫助學生減少或消除網絡成癮之前,應該先了解為什么他會出現這個問題。功能評估就是收集與問題行為的發生有關的前提和后果的過程。評估結果有助于推斷問題行為發生的原因。評估常用的有兩種方法:①間接評估法。又稱調查評估法。它使用行為晤談問卷來獲得信息,這些信息來自出現問題行為的個人或其他的知情者,這種做法易于操作和不需要大量的時間。行為晤談的目的就是獲得關于問題行為、前提、后果以及其他變量的信息,以便形成關于問題控制變量的假說。在此過程中要收集的信息主要有:[前提——如什么時候出現這些問題行為?出現問題行為之前發生了什么事?常在什么地方、什么時間、什么情況下出現?什么時候、在哪兒、和誰以及什么情況下問題行為最不可能發生?等等];[后果——如問題行為出現后發生了什么事?問題行為出現后發生了什么變化?等等]。②直接觀察法。這種方法得到的信息更準確,但花的時間也多。通過這些收集信息,再進行功能分析,尋找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例:

由此,可以推斷,此學生網絡成癮的原因可能是與父親缺乏溝通,受挫后不被理解,失落、委屈的情緒無法發泄,于是上網尋求“知己”。所以應該很好地運用這個步驟,認真地尋找原因,以便更有效地解決問題。在推斷出原因后,接下來就應該制訂實施方案,選擇矯正方法了。
2.消退的應用
消退是首先應考慮的治療方案之一,只要問題行為繼續存在,就必定有一個強化的后果持續作用,因此,應該識別強化后果并消除它。成功消退程序取決于能否識別維持問題行為的特定的強化物。問題行為可以由正強化維持,即刺激事件的存在是行為的結果;也可以有負強化維持,即行為的結果導致對刺激事件的逃避。上述例子,顯然是屬于負強化,且強化物是“父親的相關埋怨”。所以具體治療行動可以是:父親不要埋怨,主動并盡可能多地與孩子溝通,多給其鼓勵、理解。
另外,應當注意的是,消退反跳是可能存在的,也可能會因此使問題更嚴重。如上述例子中:父親剛開始改變態度的時候,孩子可能不會這么快就接受父親的改變,不信任父親,從而產生逆反心理,更迷戀網絡。此時,父親千萬不要放棄,應該堅持,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誠意,那時治療就會開始起效了。還有,應該注意保持治療中的一致性,也就是說,不僅父親這樣做,母親、其他與其接近的人也應該這樣做,大家的行動要一致,這樣可以增強治療效果。
3.前提操縱減少問題行為
前提操縱,也稱前提控制程序,包括改變問題行為的環境事件或替代行為。簡單地說,即事先安排一些措施,影響問題行為的出現。如上述例子,教師、家長可以適時或在孩子通常上網的時間之前建議一起與孩子做一些什么事情,或買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東西,或請孩子幫忙做一些事情,從而轉移他的注意力,巧妙地阻止他上網,逐漸減少他的上網時間。值得注意的是,選擇的環境事件與替代行為一定要恰當,否則治療效果不好。
4.使用懲罰
懲罰是一個基本的行為準則,懲罰發生時,行為跟隨的后果導致行為將來出現的可能性降低。懲罰的類型有正性懲罰和負懲罰。最常用的是負懲罰,它指轉移問題行為后的強化事件。如上述例子,家長可以把電腦鎖起來或限制他的行動,不讓他上網;或上網超過規定的時間,就減少他的零花錢或不讓其買他想要的東西等。正懲罰是依照問題行為的發生,提供厭惡事件,從而是問題行為未來的可能性降低。如,孩子超過規定的上網時間,就讓他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情。應當注意的是,懲罰程序應用不當或濫用的話對接受者可能會造成危害,所以在使用的時候,要考慮道德方面的注意事項。
5.自我管理的方法
自我管理的方法也包括前面的一些方法,如前提操縱法、行為契約,還包括安排強化和懲罰、社會支持(即通過行為者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人物給其提供行為的控制或強化)、自我指令及自我獎勵(即通過特殊的自我對話方式來影響行為)、目標的建立及自我監督(目標建立包括寫下目標行為的程度、標準及其出現的時間范圍。如該生規定每日、每周的學習時間表并監督目標實施的情況)等等。選用這種方法時,應該注意選擇適宜的方式,以增加治療的效果。
以上各種矯正措施應該根據不同年齡、不同環境、不同成癮原因的青少年,選用不同的方法,家長和學校共同努力幫助他們,這樣才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社會上對這方面的研究也比較成熟,相應的措施也十分多,作為學校的預防教育方面,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學校利用板報、校刊宣傳相關知識,引導學生認識網絡的正負影響,認識網絡成癮對身心的傷害,從而樹立保健意識,學會健康上網。
(2)利用心理健康課、團體輔導的方式,學習相關的網絡健康知識,等等。
總之,在迫切需要加強青少年網絡教育的今天,應當結合社會發展狀況以及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調動全社會的一切積極因素,促使青少年養成一個良好的利用網絡的習慣,最終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