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媛 江輝仙
(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7)
[教學內容分析]
“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一節是新人教版第二冊第二章第三節,其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內容的學習必須以第一冊自然地理的學習為基礎,也是“鄉村和城鎮空間結構”知識的運用與遷移,是對大尺度結構良好的理論模型的地理問題應用到小尺度實際地理問題遷移;同時也是“區位因子分析”和“區域發展”的基礎。這部分內容可通過“探疑—解疑—形成結論—實踐運用”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學情分析]
本節課學習對象為學生高一年級,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第一冊,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利用自然地理要素綜合分析區域特征,綜合素質相差不是很大但形象思維總體有所欠缺,課堂上教師需加強引導。
[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本課對應的課程標準要求為:“結合實例,說明地域文化在城鄉景觀上的體現”。
基于課程標準和學情本課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設置如下:
區域認知: 通過對案例材料的閱讀,說明地域文化的差異及成因。
綜合思維: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要求學生從人文—自然復合綜合系統,體驗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形成過程,從中獲取地理規律,培養空間觀念。
人地協調觀:借助案例闡述地域文化與地域景觀的關系。
地理實踐力:通過實地調查研究,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或鄉村有哪些地域文化,并結合現狀提出合理的發展對策和措施,為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而貢獻才智。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地域文化的含義和特點;地域文化對城鄉景觀的影響
教學難點: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及成因。
[教學方法]
講授法、推理演繹法與案例法相結合,小組合作及學生實踐調查法。
[教學過程]
1.激疑導入
[材料展示]湖南江永縣蘭溪瑤族鄉勾藍瑤寨是處歷經1000 多年,保存非常完好的勾藍瑤人祖居地,有著“世外桃源”美譽之稱。蘭溪核心區包括上村和下村整個村落呈龜形,四周群山環繞,地勢北高南低,寨內有一水系穿過,山溝聯透,溪水伏流,故名“勾藍”;瑤寨依山勢在關隘口建筑了9 座石砌城門及石城墻,主要的兩個出入口,分別設于東、西兩個方位,共有四層防御工事,構筑了封閉的軍事堡壘式瑤寨;寨內隨處可見社壇土地、舞榭歌臺、涼亭橋梁;還有獨特的風俗民情,如溫馨質樸的“洗泥節”、傳承已久的勾藍瑤女“勾郎配”等。
[設計意圖]:設計新穎而具有歷史文化氣息的主題,勾起學生好奇心,激發其學習興趣,為本堂學習做好鋪墊。
2.還原推理
(1)地域文化含義
a.挖掘聚落文化符號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研讀材料,列出“勾藍瑤寨”特有的“村落文化符號”內容,如①民居與建筑;②傳統服飾;③飲食;④民間藝術;⑤節日與運動;⑥風俗習慣等。
[學生活動]根據材料歸納出勾藍瑤寨文化區域性、獨特性、多樣性以及相對穩定性的特點。
[設計意圖]文化符號是村落的形象,通過對具體材料進行提煉,讓學生深層次理解抽象的文化以及在聚落中具體表現,進而為學生自己概括出地域文化定義做鋪墊。
b.還原村落空間布局
[教師活動]展示“勾欄瑤寨空間分布圖”

圖1 蘭溪聚落布局示意圖(圖片來源[2])
[學生活動]根據村落呈“龜”形分布、封閉的軍事堡壘式瑤寨、全村民居順應村內溪水的流向和山谷地勢的走向、生產與生活空間分布隔離;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地域文化”的定義。
[設計意圖]通過疏通村落的歷史人文脈絡、體會地域精神,用自己語言說出地域文化的含義更具有自己的感悟;同時為下一環節文化與景觀的關系埋下伏筆。
(2)地域文化與鄉村景觀的相互關系
[教師活動](過渡)“勾藍瑤寨”聚落布局有怎樣的地理環境特點?其“生產、生活”空間為何分離?猜想“洗泥節”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活動]利用“勾藍瑤寨”村落布局圖,像科學家一般采用還原法進行假設與推演:
①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地形原因);
②群山環抱,中心區可用土地資源少,外圍有大片平地;
推斷得出結論1:“自然條件”是鄉村景觀形成的基礎。
③勾藍瑤先民遷徙頻繁,所到之處時受侵擾,為躲避侵擾,勾藍瑤先民只能“依山險而居”修建了四道防御工事。
推斷得出結論2:“歷史人文習俗”也是形成鄉村景觀差異的條件之一;
④“勾藍四周環抱地形特點”“溪水直灌全村”→“生產生活空間分離”→“種大春結束,農人在溪水里將身上的泥土、疲倦歸還大自然”→“洗泥節的產生”;歷史上勾藍瑤族人不與外面人溝通(人文習俗)。
推斷得出結論3:“勾藍瑤寨”獨具特色的生產、生活空間分離以及獨特的文化習俗是“自然環境”通過影響“人類環境”形成的人地和諧的鄉村景觀,這些鄉村景觀體現祖先們順應自然、趨利避害、御外凝內的生活智慧,更體現了人們的社會組織形態、精神追求。
[設計意圖]運用科學研究的方法,借助案例村闡述地域文化與地域景觀的關系。要求學生從“人文——自然”復合系統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過程,從中獲取地理規律,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養。
3.板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