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蕓,馬海英
(寧夏第五人民醫院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寧夏 石嘴山 75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臨床中比較典型的呼吸系統疾病,以不可逆轉、易加重和易反復作為主要臨床特征,該疾病臨床表現為慢性咳嗽、咳痰、氣短、呼吸困難、喘息等癥狀,同時患者常因肺部通氣換氣功能受阻引發CO2潴留或缺氧等嚴重并發癥,嚴重者還會使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和呼吸衰竭等現象,從而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因此為了有效緩解呼吸困難等癥狀,我院特選取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對其采用常規治療與無創通氣治療,分析無創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現將具體研究結果概括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8例接受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納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合并急性呼吸衰竭,將其平均分為探究組和參考組各24例。參考組年齡53~79歲,平均68.47歲;其中男10例,女14例。探究組年齡55~81歲,平均70.49歲;其中男12例,女12例。探究組和參考組性別等資料可比性較強,P>0.05。
1.2 方法。將常規治療作為參考組主要治療手段,給患者應用沐舒坦藥物,給藥劑量為每次30 mg,給藥次數為每日3次。同時采取給氧措施,在生理鹽水中融入硫酸沙丁胺醇,讓患者霧化吸入。沙丁胺醇和生理鹽水使用劑量分別為1 mL和5 mL。探究組在參考組治療方式的基礎上應用無創通氣治療,利用呼吸機協助患者進行肺部通氣,并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呼吸機參數和氧氣濃度。待患者逐漸適應肺部通氣后逐漸加大呼氣壓,并使氧濃度增加至25%~35%,完成各項操作后,對患者身體各項指標進行實時監測,一旦出現異常,立即告知醫生進行處理。
1.3 觀察指標。探究組和參考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若患者肺部羅鳴音再未出現,呼吸衰竭癥狀明顯減輕則為痊愈;若患者肺部仍存在羅鳴音,但其他癥狀明顯得到改善則為顯效;若患者肺部羅鳴音癥狀較為嚴重,病情有惡化傾向則為無效。
1.4 數據處理。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工具統計分析無創通氣臨床療效調查數據,肺功能指標以()的形式描述,綜合療效以(n,%)的形式描述;組間數據對比過程中將T值和卡方值作為檢驗方式,若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常規治療的參考組和無創通氣的探究組患者綜合療效。由表1數據可知,常規治療的參考組患者綜合療效與無創通氣的探究組比較明顯處于劣勢P<0.05。

表1 對比常規治療的參考組和無創通氣的探究組患者綜合療效[n(%)]
2.2 對比常規治療的參考組和無創通氣治療的探究組患者肺功能指標。由表2數據可知,無創通氣治療的探究組患者肺功能指標與常規治療的參考組比較明顯處于優勢,P<0.05。
表2 對比常規治療的參考組和無創通氣治療的探究組患者肺功能指標()

表2 對比常規治療的參考組和無創通氣治療的探究組患者肺功能指標()
2.3 對比常規治療的參考組和無創通氣治療的探究組患者氣管插管率、住院時間。由表3數據可知,無創通氣治療的探究組患者氣管插管率、住院時間顯著低于常規治療的參考組,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老年群體的多發病,致病因素包括有害氣體、顆粒等,發病機制為患者因受環境的影響長期吸入此物質,導致肺部受到侵襲,從而引起一系列炎癥反應。臨床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查、胸部X線檢查、胸部CT檢查、血氣檢查,肺功能檢查是判斷氣流受限主要客觀指標;胸部X線檢查在早期無變化,后期可能會出現紋理增粗、肺氣腫改變,但胸部X線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意義不大;胸部CT檢查是一種高分辨率CT,該檢查方法對有異議的病例診斷有意義;血氣檢查有助于臨床對疾病發展嚴重程度進行判斷。

表3 對比常規治療的參考組和無創通氣治療的探究組患者氣管插管率、住院時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病情緊急、病癥遷延不愈等特點,若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急性呼吸衰竭。因為患者一旦發病,氣道就會變得狹窄,形成氣道阻力,使患者出現呼吸頻率增加、呼吸困難等現象,其生命健康便會受到嚴重威脅[2]。
無創通氣是經鼻或面罩進行無創口通氣的一種治療手段,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克服呼吸道阻力,維持呼吸末壓,使肺泡的通氣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從而改善已經萎縮塌陷的肺泡氣體交換功能,促進肺部通氣功能的恢復。其次無創通氣還可起到緩解炎癥的作用,能夠減少炎性因子,減緩肺泡內炎性因子滲出速度,使肺血管外的水分得到重新分布,呼氣末的肺部容積得到顯著改善,呼吸肌的工作量得到有效緩解,最終實現肺功能的恢復[3-5]。
本次研究表明,探究組綜合療效和肺功能指標均優于參考組,數據對比有顯著差異時P<0.05。由此可見,無創通氣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具有顯著治療優勢,能夠緩解急性呼吸衰竭,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提高綜合療效,可在臨床廣泛應用。
同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進行預防:①戒煙,吸煙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危險因素,因此醫務人員要告知患者進行戒煙;②要適當進行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極拳、爬山等運動,提高自身免疫力;③鍛煉呼吸功能,患者可通過呼吸瑜伽、唱歌、吹哨子等方法進行肺功能鍛煉;④預防呼吸道感染,在秋冬季節要避免到人群密集地方,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若發生呼吸道感染時應立即進行治療;⑤降低室內空氣污染,禁止在室內進行生爐取火、做飯等活動,要避免在通風差的環境下燃燒生物燃料[6-7]。
綜上所述,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應用無創通氣治療,不僅可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穩定,還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對機體功能的恢復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