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珠
(北海市第二人民醫院,廣西 北海 536000)
上肢手術中以臂叢神經麻醉為常見麻醉方案,該方式由麻醫師通過患者手術位置,向臂叢神經周圍注射局部麻醉藥,利用阻滯區域,達到局部麻醉效果。由于以往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無法達到最佳臨床效率,往往拘泥于手術醫生的水平及患者個體狀況,易造成反復穿刺,從而導致阻滯不全,增加并發癥發生的幾率。近年來,隨我我國醫療行業不斷完善、醫療器械的逐漸改進,神經阻滯麻醉方案也在不斷進步,據有關研究顯示,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顯著,該方式主要采用超聲技術,實時成像顯示精準定位,從而提高手術一次性穿刺率,有效降低反復穿刺對患者帶來的傷害,降低患者痛苦[1]。鑒于此,本文選取80例上肢手術患者實施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80例上肢手術患者按照回顧分析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0例,對照組:年齡18~65歲,平均(44.27±3.43)歲,體質指數平均(27.19±2.23)kg/m3,實施傳統臂叢麻醉。實驗組:年齡19~64歲,平均(44.21±3.50)歲,體質指數平均(27.21±2.28)kg/m3,實施超聲引導下臂叢阻滯麻醉。兩組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納入標準[2]:①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②無心肝腎、血液系統以及感染等疾病;③所有患者、法定代理人及家屬均知情本次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經醫院倫理委員會監督下簽訂知情同意書;④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⑤存在呼吸不規律、意識障礙、呼吸困難、心跳異常等癥狀;⑥存在手術指征,且為單側上肢手術;⑦ASA分析:Ⅱ~Ⅳ級;⑧臨床資料完整者;⑨無癡呆、認知障礙、精神疾病等。排除標準[3]:①存在傳染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患者;②實驗過程中退出、無法按時完成實驗者;③孕婦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傳統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協助患者去枕平臥,頭偏向對側,患側肩下墊薄枕,上肢緊貼身旁。左手食指固定皮膚,右手持7G注射針頭,有異感后即可注人局麻藥15~25 mL不宜同時進行兩側阻滯。實驗組實施B超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具體方案如下:實施者需將超聲儀線陣探討頻率設置為7~10 MHz,并幫助患者取仰臥位,使上肢貼在體側,告知患者放松機體,并觀察肌間溝位置做好標記,采用碘伏實施局部消毒,同時在超聲下找到臂叢神經分支后實施穿刺,并利用超聲檢測穿刺針移動狀況,尋找最佳位置作為穿刺點,隨后給予患者0.33%的羅哌卡因以及1%的利多卡因,需在超聲顯示下明確藥物分布及擴散狀況。
1.3 觀察指標。治療效率[4],顯效:手術過程中未出現不適及疼痛感。有效:手術過程中存在一定疼痛及不適感,但不明顯,且順利完成手術。無效:手術過程中存在明顯疼痛感,較為強烈,需重新穿刺或者更換麻醉方式;觀察2組生命體征狀況(心率、平穩動脈壓、動脈氧飽和度);觀察2組相關指標比較(疼痛評分、鎮痛維持時間、麻醉藥物使用劑量、麻醉阻滯起效時間),其中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5],0-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強烈。
1.4 統計學處理。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用于表達,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百分比表達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其中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生命體征變化。兩組患者治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生命體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生命體征變化()

表1 2組生命體征變化()
2.2 兩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實驗組總有效率是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n(%)]
2.3 臨床相關數據比較。實驗組疼痛評分、鎮痛維持時間、麻醉藥物使用劑量以及麻醉阻滯起效時間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臨床相關數據比較()

表3 臨床相關數據比較()
臂叢神經主要由脊神經C5-T1前支組成,并以筋膜鞘包圍著前筋膜,治療過程中需將藥物注射至筋膜鞘內,通過藥物濃度、容量阻斷其分支,且阻斷C5—8根部運動的脊神經纖維、感覺神經、全部感覺神經以及分支的神經纖維[6]。
現階段骨科手術麻醉過程中易出現臂叢神經阻滯,傳統解剖麻醉無法找到正確穿刺部位,主要依賴于麻醉醫師個人經驗,若出現反復穿刺或盲目穿刺,可對患者造成麻醉不良反應及一定痛苦。因此為該類患者研究有效麻醉方案具有重要意義。而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可有效彌補上述麻醉不足之處,主要通過超聲技術幫助麻醉師尋找準確穿刺位置,且有效辨別神經及周圍結構解剖關系,詳細觀察藥物的擴張狀況,使臂叢神經在成像中清晰顯示,且對局部麻醉擴散及針插過程中有效監測記錄,提高麻醉醫師操作的可靠性及直觀性,從而確保麻醉成功率[7]。同時監測神經周圍藥物滲液狀況,觀察藥物阻滯效果,防止患者因實施局部麻醉誘發神經損傷、藥物中毒以及氣胸等癥狀發生,因此為避免麻醉不足、過度,需對穿刺部位準確、合理選擇,針對穿刺部位嚴格掌握,并加強呼吸功能的觀察,提高麻醉阻滯的安全性[8]。本文研究顯示,2組治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生命體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總有效率是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P<0.05);實驗組疼痛評分、鎮痛維持時間、麻醉藥物使用劑量以及麻醉阻滯起效時間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充分說明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顯著,有效提高臨床效率,且改善相關臨床癥狀,因此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顯著,有效提高臨床效率,降低不良癥狀發生,且改善相關臨床癥狀,因此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