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梅,苑雯雯,張彬,朱凌華,王紅
(青島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山東 青島 266034)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心臟疾病,導致該疾病出現的主要原因為冠脈斑塊表面出現了破裂出血的情況,進而導致患者出現血栓,使得冠狀動脈發生堵塞和狹窄[1]。對于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該方法能夠使梗死血管逐漸恢復暢通,心肌血供得到改善,使瀕死的心肌得到挽救,是臨床上的常用方法。但是很多患者在入院后發病時間早已超過12 h,患者也錯過了急診PCI治療的最佳機會。對于血流動力學較為穩定,胸痛癥狀不明顯的患者是否可以接受急性PCI檢查仍未明確。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的134例患者,根據手術方式將兩組患者分為急診組67例和擇期組67例。急診組男38例,女29例,年齡43~77歲,平均(66.42±6.01)歲。病變支:27例為單支、40例為雙支。擇期組男37例,女30例,年齡44~76歲,平均(66.78±6.29)歲。病變支:28例為單支、39例為雙支。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較小,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用于對比分析。納入標準:①全部患者均經臨床確診為心肌梗死,與《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中關于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相符;②全部患者及家屬均為知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嚴重疾病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③具有嚴重意識障礙,無法進行有效交流患者。
1.2 方法。急診組入院后立即實施PCI手術治療,通過右側橈動脈入路,對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明確梗死動脈之后,根據冠脈的病變情況,選擇種類和大小合適的指引導管、支架、球囊及導絲,按照相關操作規范進行PCI手術。完成手術后立即拔除鞘管,對患者局部區域進行加壓包扎處理,術后2 h進行減壓處理,術后6 h對患者進行普通包扎。擇期組入院后對其進行吸氧及心電監護,采用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同時采取相應的抗凝治療,定時對患者肌鈣蛋白、心肌酶和心電圖進行監測。擇期組患者在入院后第7-14天進行PCI手術,術前服用波立維(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國藥準字J20130083)劑量為300 mg,之后每日口服1次,劑量為75 mg。術前氯吡格雷的用量應大于600 mg。同時給予患者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80078)300 mg口服,之后每日服用1次。擇期組手術術式同急診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住院時間進行記錄和對比。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兩組患者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對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V)、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進行比較。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比較,主要包括治愈(血管狹窄基本消失或者徹底消失)、有效(血管殘留狹窄率低于20%)、無效(殘留狹窄率高于20%)三項評估指標。對術后三個月兩組患者不良心臟反應發生率進行記錄和比較,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心源性死亡、再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1.4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21.0對本次研究收集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使用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進行檢驗,使用%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進行檢驗。如果P<0.05則說明組間對比差別較大,統計學意義明顯。
2.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對比。急診組和擇期組的住院時間分別為(12.15±2.32)d和(16.57±2.16)d,急診組明顯短于擇期組,統計學意義明顯(t=9.053,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急診組和擇期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差異較小,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3 兩組患者心功能各項指標比較。急診組心功能各項指標明顯優于擇期組,統計學意義明顯(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各項指標比較()
2.4 兩組患者心臟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急診組心臟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擇期組,統計學意義明顯(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患者心臟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左心室重構,會導致心肌收縮功能衰退,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所以進行及時有效地治療十分重要。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介入技術得到了臨床的廣泛應用,并且PCI技術已經成為冠心病血管實現通暢的主要方法。PCI主要指通過經心導管技術,使狹窄或者封閉的冠狀動脈管腔恢復通暢,進而有效改善心肌血流的灌注情況[2]。PCI會導致梗死相關血管血流恢復通暢,有效挽救瀕死心肌細胞,使心肌梗死患者預后得到了極大地改善。所以梗死血管的早開通作用明顯。擇期PCI指的是患者發病后第7-14 d進行梗死血管再灌注治療方法,這一方法也能夠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的情況,但是因為心肌細胞處于缺血狀態的時間較長,因此患者極易出現心臟風險[3]。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可知,急診組和擇期組臨床療效差異較小(P>0.05),說明二者在改善患者癥狀方面效果相同,都能夠促進血管狹窄恢復常態。術后3個月,急診組心功能各項指標均優于擇期組(P<0.05),該結果表明急診PCI方法患者恢復更好,心室重構得到抑制,心功能改善。并且急診組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擇期組,急診組的心臟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擇期組(P<0.05),主要原因在于急診PCI能夠有效彌補擇期手術的不足,導致梗死區域內心肌產生側支循環,能夠有效防止梗死面積的增加。并且該方法能夠使患者在早期階段便能完成心肌再灌注,實現對瀕死心肌細胞的挽救,縮小梗死的范圍,患者的住院時間也隨之縮短[4-5]。
綜上所述,相較于擇期PCI治療方法,急診PCI能夠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改善患者心功能各項指標,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效果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