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明,李小華
(荊門市康復醫院 康復醫學科,湖北 荊門 448000)
小腿肌間靜脈血栓在臨床臥床時間較長的患者中發病率高,大多無特殊臨床表現,不易被發覺[1],可進展為小腿深靜脈主干血栓,積極治療可降低在行氣壓治療、功率自行車、手法擠壓等康復治療過程中栓子脫落導致肺栓塞[2]的風險。目前對本病的治療尚無明確統一的抗凝溶栓指南。本研究選取湖北省荊門市康復醫院康復醫學科收治的預行康復治療合并有小腿肌間靜脈血栓的113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新型藥物吲哚布芬治療下肢肌間靜脈血栓的療效,并與低分子肝素鈣對比療效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科室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腦卒中、重型顱腦損傷、脊髓損傷、手術創傷、惡性腫瘤及其他長期臥床合并有下肢肌間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133例,所有患者經下肢靜脈血管彩超證實[3]為下肢肌間靜脈血栓方可納入標準;其中男87例,女46例;年齡25~66歲,平均(40.42±2.31)歲;其中腦卒中偏癱患者60例,重型顱腦損傷四肢癱患者30例,脊髓損傷雙下肢截癱患者20例,骨科、神經外科手術創傷應激所致11例;惡性腫瘤患者9例,其余3例患者發生血栓的危險因素不明確。根據所有資料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吲哚布芬治療,67例)及對照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療,66例)。研究組患者男39例,女28例,平均年齡(40.86±2.28)歲;對照組患者男35例,女31例,平均年齡(40.35±2.34)歲。經統計學軟件驗證驗證組間一般資料數據差異后發現,相較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本研究中各項觀察指標的比較標準,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對照組66例患者經過皮下肌注低分子肝素鈣5000 IU,q12 h,治療8~14 d,研究組67例給予吲哚布芬100 mg/次,2次/d,服用8~14 d。用藥前均篩查凝血功能,用藥過程中均維持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在2-3之間,用藥過程中避免劇烈運動,停止行氣壓及PT手法等局部擠壓的治療,間隔一周動態復查患者下肢靜脈彩超。
1.3 觀察指標。①療效評價標準: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及惡化4個等級。顯效:血栓再通時間為8 d內,臨床癥狀消失;有效:血栓再通時間為8-14 d內,臨床癥狀好轉;無效:血栓無再通,臨床癥狀無改善;惡化:進展為下肢深靜脈主干血栓,臨床癥狀加重。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觀察兩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③觀察兩組患者的凝血功能,主要指標為PLT、APTT、TT、PT。
1.4 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計數資料[n(%)]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1.04%,且血栓再通時間較短,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血栓再通時間比較[n(%)]
2.2 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情況。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情況對比()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情況對比()
2.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期間,研究組有1例存在出血風險(1.49%),對照組有5例出現出血風險(7.58%);(χ2=2.8560,P=0.0910),兩組均無其他不良反應,并且之間無明顯差異(P>0.05)。
小腿肌間靜脈管徑較細,血流相對緩慢,易形成血栓[4],尤其是康復醫學科患者大多臥床時間相對較長,使血流速度進一步降低,加大了血栓形成的風險。部分肌間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無癥狀,若未及時發現而使用了氣壓等康復治療手段,容易導致栓子脫落,導致發生肺栓塞的風險增大。目前國內普遍使用的是低分子肝素等治療,具體的用藥劑量和時限尚無隨機對照試驗來證實。目前關于小腿肌間靜脈血栓的規范化治療問題,尚無統一的標準,本病的發病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較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及早的診治,可以減少本病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不良后果。為此,我院為探析不同藥物治療方案在下肢肌間靜脈血栓患者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對我院就診的133例下肢肌間靜脈血栓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并對照比較了不同藥物治療方案下患者的臨床表現,結果發現:應用吲哚布芬治療的研究組患者臨床療效要優于行低分子肝素治療的對照組,且7 d內血栓再通患者所占比例也要高于對照組(P<0.05)。這一研究結果證明了吲哚布芬在下肢肌間靜脈血栓患者治療中的優質效果。本研究還發現,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要略高于研究組,但組間差異無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證明了吲哚布芬在下肢肌間靜脈血栓患者治療中的安全性,不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低分子肝素[5-6]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常用藥物,它可以通過抑制體內凝血酶與凝血活性因子發揮藥理作用,但由于給藥方式為皮下注射,患者常因注射部位疼痛或出現皮下瘀點而有一定的抗拒心理。而吲哚布芬是一種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7],具有藥物不良反應小,它通過抑制血栓素的形成,達到防止血小板高聚集狀態的產生,從而發揮治療肌間靜脈血栓的作用,口服藥物相對容易被接受。另外小腿肌間靜脈血栓為微血栓,有自溶的可能,本病的治療尚需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來證實其臨床效果,另外本病的基礎醫學方面的研究有可能為本病的治療提供一定的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