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舒程
(平果市人民醫院 中醫康復科,廣西 百色 531400 )
偏頭痛是當前神經內科臨床上常見的一類疾病,該病的發作時間持續較長,患者的病情程度也以中度至重度為主。偏頭痛的疾病性質一般為搏動性,其發病時常見為單側疼痛,同時雙側疼痛的情況也很多,該病的臨床癥狀較為明顯,如患者一般伴隨有嘔吐、惡心、懼聲、懼光等情況[1]。有研究顯示,偏頭痛疾病在亞太地區的發病率較高,達到了9.1%左右,同時由于近年來社會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偏頭痛的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2]。在現階段,受到醫學技術發展的限制,對偏頭痛的治療主要是通過給予患者以5-HT受體激動劑、鎮痛劑等藥物治療,但通過此類藥物治療后患者往往會出現一定的副作用,這對其療效帶來了一定的影響[3]。
在祖國醫學中,偏頭痛很早就已經受到關注。中醫上一般稱頑固性頭痛為頭風,而偏頭痛則是日常中常見的一類頑固性頭痛。中醫理論認為,偏頭痛產生的原因主要是陽虛瘀,其中陽虛是偏頭痛發作的本,瘀阻竅則是偏頭痛發作的標,因此偏頭痛是患者氣血運行受阻、脈絡失養等因素造成的,因此中醫認為,對偏頭痛實施治療應當以解決瘀血阻滯為原則[4]。在中醫臨床實踐中,腕踝針以及通竅活血湯均能對患者產生活血散結的作用,因此不少研究對以腕踝針、通竅活血湯方治療偏頭痛進行了探討。本文即是將腕踝針與通竅活血湯結合起來,對偏頭痛患者實施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間我院收治的120例偏頭痛病例為研究對象,所有120例患者均符合偏頭痛臨床診斷標準。所有的病例中共有男84例、女36例,患者的年齡為50~80歲,平均(65±2.1)歲,120例患者中平均病程為(5.12±1.7)年。將所有120例患者以隨機數表法的形式分為觀察組(n=60)和對照組(n=60),在對觀察組以及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時,其差異均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60例偏頭痛患者接受常規西藥的對癥治療,主要通過患者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的方式進行治療,用藥頻率為每次口服膠囊2粒、每日服用2次,以7 d作為一個療程,連續進行兩個療程的治療。觀察組60例偏頭痛患者在接受常規西藥對癥治療基礎上,同時還接受通竅活血湯結合腕踝針實施的治療。其具體的治療方法操如下:對患者進行腕踝針治療時,應當以患者具體疼痛部位對進針點進行選取,其原則是左側疼痛則左側進針、右側疼痛則右側進針、上部疼痛則上部進針、下部疼痛則下部進針。如患者出現頂痛,則進針為上1、上6;如患者出現前額痛,則進針為上1、上2等。在進行腕踝針治療時,應當進行常規消毒,同時治療中要做到進針快速準確,治療時的留針時間一般以40 min為宜,治療頻率為每日1次,以7 d為一個治療療程。對患者進行通竅活血湯治療時,該方藥的主要組成有:川芎20 g,赤芍12 g、益母草12 g、桃仁12 g、紅花12 g、麝香12 g、丹參12 g、白芷12 g、牛膝12 g、水蛭12 g,鮮姜6 g、全蝎6 g、僵蠶6 g,細辛3 g等。通竅活血湯治療的頻率為每日1劑,分別在飯早、晚飯后進行溫服,以7 d為一個治療療程。
1.3 觀察指標。在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療后,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頭痛發作次數、頭痛持續時間等指標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將所得的數據通過SPSS 19.00統計軟件進行記錄分析,同時對相關數據資料以()進行表示,兩組間數據比較行t檢驗,兩組間資料行χ2檢驗,當P<0.05時這說明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分析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患者治療效果。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療前,兩組患者在VAS評分、頭痛發作次數、頭痛持續時間等指標對比上差異不顯著(P>0.05),在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及接受通竅活血湯結合腕踝針治療后,可見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此外觀察組患者的頭痛發作次數、頭痛持續時間改善情況也顯著好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細見表1。
表1 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表1 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2.2 分析2組患者之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13.3%)顯著低于對照組(46.7%)(P<0.05),詳情見表2。

表2 仔細比較2組患者間的不良反應情況[n(%)]
在臨床醫學中,偏頭痛作為一種常見的疾病,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發生偏頭痛的現象越來越多,而且就目前的形式來看,偏頭痛在人群中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同時該病的發病年齡有著明顯的年輕化的趨勢,這對社會公共衛生帶來了沉重壓力。使得對該病的治療研究就有著很強的必要性,從而來有效的提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現階段西醫在對偏頭痛患者實施治療時,主要是以給予患者鎮靜藥物的手段進治療的,但這種治療手段的效果不明顯且往往存在反復發作的情況[5]。對患者的治療以及康復都有著制約的因素,不利于患者康復。另一方面,中醫在治療偏頭痛上一直以來都有著較好的效果。在中醫理論中,偏頭痛主要是患者頭部受到邪氣侵襲,進而使得人體的精華內痹并在體內的空竅中出現淤積,進而導致陽氣不通導致頭部出現疼痛[6]。在中醫學中,認為偏頭痛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出現勞累過度的現象,以及由于自身的情志內傷等多種因素構成的,而且根據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陽氣虧虛是引發偏頭痛的主要原因。因此中醫認為偏頭痛治療應當以祛痰化瘀、通竅止痛為治療原則。由于腕踝針以及通竅活血湯可以起到活血散結、通竅止痛等作用,因此兩者結合在偏頭痛治療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有效的針對患者的病癥進行治療,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不同治療干預后,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療前,兩組患者在VAS評分、頭痛發作次數、頭痛持續時間等指標對比上差異不顯著(P>0.05),在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及接受通竅活血湯結合腕踝針治療后,可見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此外觀察組患者的頭痛發作次數、頭痛持續時間改善情況也顯著好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13.3%)顯著低于對照組(46.7%)(P<0.05),可見通竅活血湯結合腕踝針療法對于偏頭痛有者顯著的治療效果。綜上所述,通竅活血湯結合腕踝針治療偏頭痛時,具有良好的療效,可以在臨床上加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