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捷
(上海第六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上海 200233)
小兒癲癇,發生在兒童的時期的神經系統病變,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發病原因多與遺傳、代謝障礙、圍產期腦部受損和內分泌失調有關[1-2]。患兒主要表現為全身強直性抽搐、口吐白沫、呼吸暫停等現象,部分患兒甚至出現尿失禁或咬傷舌頭的現象[3-4]。大部分患兒一經確診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情,近一半以上的患兒可以徹底治愈[5-6]。因此在患兒出現類似癥狀時,及時予以正確的診斷是治療的關鍵。本文基于此點選取50例患病患兒進行研究,觀察睡眠腦電圖的臨床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隨機抽取本院收治的小兒癲癇患者為研究樣本,對其中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間50例患兒行腦電圖檢查,分別于睡前和睡時兩個階段進行檢查。50例患兒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2~13歲,平均(7.9±4.1)歲,根據發病的類型顯示[7-8],50例患兒中有12例為全身發作、31例為部分發作、7例為合并性發作。
1.2 方法。所有患兒均采用睡眠腦電圖檢查,在檢查開始前一天停止服用任何抗癲癇類藥物,對患兒的頭部進行清潔,保障頭部的清爽干凈。待檢查開始前患兒需維持八小時以上的清醒時間,待患兒出現明顯困意時再開始行睡眠腦電圖檢查;檢查時患兒勿穿化纖、線織的衣物,避免產生靜電影響檢查結果;同時記錄患兒睜眼、閉眼和過度換氣時的反應,觀察該時刻腦電圖的變化,當患兒完全進入睡眠狀態時,再次記錄患兒的腦電圖情況,重點記錄患兒睡著后一至兩小時內的變化。若患兒出現無法一次性完全入睡的情況,則在誘導結束后在選擇其他時間進行檢查。
1.3 觀察指標。比較不同發病類型的患兒在睡前和睡后腦電圖的陽性檢出情況。
1.4 數據統計。陽性的檢出情況以[n(%)]的形式表示,組間差異行χ2檢驗,以結果P<0.05表示該數據有意義。
50例患者睡前全身發作的陽性檢出率為12%,部分發作的陽性檢出率為44%,合并發作的陽性檢出率為4%,陽性總檢出率為60%;而睡著時全身發作的陽性檢出率為24%,部分發作的陽性檢出率為58%,合并發作的陽性檢出率為14%,陽性總檢出率為96%。兩個階段對比,各項陽性檢出情況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患兒在不同階段睡眠腦電圖陽性檢出情況[n(%)]
睡眠腦電圖的檢查是一種以睡眠為誘導實驗的腦電圖檢查,且睡眠狀態下的腦電圖檢查結果和清醒狀態下的腦電圖檢查結果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它主要是將大腦發出的生物電和傳感信號經前置放大后以電信號的形態轉換為圖形的方式進行記錄[9-10]。在此過程中各項參數的傳感方式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鼻氣流和監測口選用的是熱敏電阻進行傳感;血氧飽和度采用的是紫外線和紅外線裝置進行傳感;而胸腹部的呼吸則是采用伸縮阻抗式的方式進行傳感,因此睡眠腦電圖的形成需將多種信號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從而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11-12]。
經有關研究顯示[13-14],它在癲癇疾病的診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同時還可以用于判斷臨床疾病的發作類型,為患兒的預后轉歸情況提供分析依據。在癲癇發作期間,腦電異常波:尖波和棘波等的表現形式是癲癇診斷的重要依據。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在患兒處于睡眠狀態時,腦電圖的陽性總檢出率為96%,只有4%的患兒在檢查的過程中未發現明顯的異常放電的現象。該原因的出現可能與在對患兒描計的時間過短有關。有關研究顯示[15-16],腦電圖的描計時間應維持在半小時以上,避免出現假陰性的情況。因此本文對剩余2例患兒在誘導患兒進入睡眠狀態時重新進行描計,并將描計的時間延長至1小時以上,結果發現,另外2例患兒在睡眠的狀態下,腦電圖均產生不同的發電現象,由此證實,之前患兒未出現異常發電現象是由于描計時間過短所致。與此同時,也需對腦電圖異常波:尖波和棘波等以外的其他情況進行排查,避免患兒展現為其他異常放電的狀態,如發作性低電壓、慢波爆發或爆發性波幅抑制等情況。
除此以外需了解不同發作類型的腦電波形態,知曉其臨床表現特點,再根據患兒發病的時的臨床特征對腦電圖進行詳細的檢查,從而促進臨床分類正確性的提高。患有癲癇的患兒在臨床檢查和治療的過程中配合度和依從性相對較低,因此在檢查開始前需對可能出現的影響因素進行排查,若患兒出現躁動不安、難以控制的情況時,可暫停對患兒的檢查,避免外在因素影響患兒的檢查結果。另外,小孩和成人在腦電圖的描計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相較于成人而言,小兒的腦電圖在描計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更加熟練掌握小兒腦電圖的有關知識,保障描計的正確性。同時也需對患兒的心理特點有所了解,為研究過程中可以更加順利的誘導患兒進入睡眠狀態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對于疑似癲癇的患兒應用睡眠腦電圖檢查可以為臨床疾病的診斷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應用價值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