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效惠,王海有
(北京中醫醫院延慶醫院,北京 102100)
通常情況下抗菌藥物指的是能夠殺滅細菌和抵制細菌的抗生素、合成抗菌藥物,亦或是本身無抗菌活性且活性非常微弱但能夠提升其他抗菌藥物的活性化合物。該藥物在醫學臨床上推廣和應用,最大限度的減少了感染性疾病的死亡人數,然而滋生出的細菌其耐藥性持續上漲,超級細菌數量也隨之增加。抗菌藥物體內迸發的耐藥性根本原因是人們過量服用抗菌藥物,夸大闡述抗菌藥物的功效和多次替換抗菌藥物類型,所以在應用抗菌藥物時一定要注意嚴謹性和科學性[1]。回顧分析醫院收治的200名應用抗菌藥物患者的基本資料,針對醫院抗菌藥物的正確應用過程加以整理和歸納,詳細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醫院收治的200名應用抗菌藥物患者的基本資料,結合實際情況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00例。其中,觀察組男女各50例,年齡在50-85歲,平均(67.5±9.47)歲;對照組男76例,女24例,年齡在50-85歲,平均(67.5±10.02)歲,結合兩組抗菌藥物患者相關資料,可以進行比較。接收標準:第一,抽取的200名患者經檢查最后確診為使用過抗菌藥物。第二,所有患者年齡均在50周歲以上,85周歲以下。第三,在了解真實情況后所有病人均在知情同意上簽字,第四,本次研究均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排除標準:第一,存在嚴重的溝通障礙病人不予加入此次研究。第二,病人患有嚴重的精神類疾病,則不可參加。第三,病人思維意識受到限制,這種情況不可加入。
1.2 方法。對照組選用常規抗菌藥物加以治療,嚴格遵循指定用藥方法安排病人服藥,常見藥物有頭孢美唑鈉,頭孢哌酮舒巴坦鈉,哌拉西林舒巴坦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依替米星,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等。觀察組選擇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具體方法主要有:第一,藥劑科定期組織人員參加培訓學習。藥劑科醫護人員主動加入抗菌藥物正確應用的知識學習中,使自己了解和掌握更多抗菌藥物知識,判斷其產生的耐藥性機理,增強醫護人員使命感,針對抗菌藥物購買和管控方面需嚴謹,購買路徑必須合法正規,另外對所購買的抗菌藥物數量進行詳細記錄,同時加以存儲,便于后期查詢。第二,按時整理和統計抗菌藥物使用數量。藥劑師需對醫院各個科室抗菌藥物使用數量和劑量加以歸納和統計,有效抑制過量應用和不合規定的應用抗菌藥物行為,從而降低耐藥事件爆發率[2]。第三,構建信息化藥物管理體系。利用電腦對藥劑師操作行為加以培訓,創建信息化藥物管理系統,把抗菌藥物應用近況、多種抗菌藥物詳細資料進行全面更新,有助于藥劑師后期了解更多抗菌藥物知識,便于查詢[3]。第四,加強抗菌藥物審核檢查力度。主治醫生在為病人開設處方過程中,后期相關人員必須對處方進行反復多次審核,確保其準確無誤,在此基礎上對抗菌藥物的正確應用進行了解和熟悉,科學管控藥物的應用比例,將病人癥狀作為前提條件,仔細檢查與核對所發放的抗菌藥物類型、用量、是否符合規定。一經查詢抗菌藥物使用劑量過高和肆意使用問題應盡快排查、記錄、匯報,同時交由管理部門展開詳細調查和處理。第五,醫護人員和病人要及時溝通和交流,方便醫生更細致的了解病人癥狀從而合理用藥,突出藥物應用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另一方面,在接受抗菌藥物臨床診治時,醫護人員要詳細告知病人抗菌藥物的禁忌癥和患者服藥后所引發的不良反應,使其放下戒備和擔憂,耐心講解抗菌藥物的應用常識、藥效和藥性。及時調整臨床中存在的不正確用藥事件,加強與醫師溝通,注意服藥后所引起的不適癥狀,為患者供應經濟型抗菌藥物,減輕其經濟重擔。
1.3 觀察指標。首先,抗菌藥物的正確應用狀況:藥劑科醫護人員在歸納和整理兩組病患所應用的抗菌藥物類型和服藥周期。其次,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情況:針對兩組病人服藥期間所引發的調整藥物與聯合用藥事件要求藥劑科醫護人員詳細記錄和整頓,并在干預完畢后對此類事件的發生概率進行統計。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來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抗菌藥物應用狀況。經過一段時間的干預治療,觀察組病人應用的抗菌藥物類型和服藥周期明顯要比對照組少(P<0.05),如表1所示。
表1 比較兩組患者抗菌藥物應用狀況()

表1 比較兩組患者抗菌藥物應用狀況()
2.2 比較兩組患者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干預治療,觀察組出現置換藥物和聯合用藥的幾率同樣要比對照組低(P<0.05),如表2所示。

表2 比較兩組患者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情況[n(%)]
各類合成抗菌藥物以及抗生素藥物的應用和發明是20世紀以來醫療行業最為偉大的成就之一,而在其不斷的發展和應用中,長期的抗菌藥物濫用使得其耐藥性迅速發展,且使用藥物頻繁的出現不良反應。抗菌類藥物其對于的不同感染性疾病的均具有極高的抑制作用,然而在抗菌藥物應用到治療中,濫用藥物的情況屢見不鮮,抗菌藥物劑量使用不合理等因素使得細菌的耐藥性增強,從而導致患者在接受治療后效果無法達到預期標準,現階段抗菌藥物主要是以各類抗生素、硝基咪唑類、磺胺類、喹諾酮類以及咪唑類等多種化學合成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和殺菌活性的作用。在醫學臨床上均已投入使用抗菌藥物,毫無節制的使用抗菌藥物事件多次出現,不僅使病人身體飽受摧殘,心理上也承受著巨大壓力。在各大醫院都設立了藥劑科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藥劑科室的工作職責是妥善管理各類藥物,確保醫務人員都可以科學合理的用藥;另一方面,該科室還要熟悉和了解藥品科技與市場當前的真實情況,從而將安全性最高的藥物投入到臨床使用。據試驗結果證實,藥劑科針對抗菌藥物應用方面需作出調整,做到正確使用,真正的做到在臨床應用中最小有效劑量、最短必須療程的原則,從而降低肆意使用抗菌藥物事件的發生頻率,避免醫院爆發藥物感染事件,為病人生存質量提供保障,從根本上緩解病人的心理壓力,減輕家屬的經濟重擔[5-6]。
在本次研究實驗中,回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醫院收治的200例應用抗菌藥物患者的基本資料,結合實際情況分為兩組,同時給予常規抗菌藥物治療法與抗菌藥物治療法,從而歸納和總結醫院抗菌藥物的正確應用情況,具體研究結果如下:觀察組病人應用的抗菌藥物類型和服藥周期明顯要比對照組少,另一方面出現置換藥物和聯合用藥的幾率同樣要比對照組低(P<0.05)。根據此次研究結果,通過使用抗菌藥物加以治療后,其效果顯而易見,患者使用的抗菌藥物類型和周期逐漸減少,藥物不正確使用情況也明顯好轉。此次研究緊跟當前社會發展形勢,藥劑科定期組織人員參加培訓學習,按時整理和統計抗菌藥物使用數量,構建信息化藥物管理體系,加強抗菌藥物審核檢查力度,醫護人員和病人要及時溝通和交流,從而提升醫護人員工作質量[7]。
綜上所述,醫院藥劑科投入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后,病人服用的抗菌藥物類型和周期有所減少,針對抗菌藥物應用不合理現象也進一步緩解,保證了病人服藥安全性,對身體健康不造成壞的影響,同時也防止了不良事件的爆發,故值得推廣引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