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科紅
(無錫市中醫醫院,江蘇 無錫 214073)
在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不斷發展以及人口老齡化越發嚴重的影響之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生的概率一直呈現出上升趨勢,目前已經成影響群眾健康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對群眾的健康水平產生了嚴重威脅[1]。常見的慢病主要包括腫瘤、慢性肺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種類型,患者往往需要接受大量性的長期性的日常治療工作和疾病管理工作,故而展開高效化、優質化的隨訪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主要以慢病患者為對象,重點分析醫院社區合作型隨訪方式的應用效果。
1.1 資料
1.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招募的120例慢病患者開展本次試驗研究,選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兩組,各60例。參照組有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齡為(57.18±6.39)歲;研究組有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齡為(57.85±6.13)歲。兩組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腦卒中、胃腸道腫瘤、糖尿病等慢病患者[2];②病情穩定且無需接受住院治療患者;③家里具有網絡設備并且能夠熟練應用患者;④社區醫院同意協同合作;⑤與家人一同生活患者;⑥交流溝通能力正常且對本次實驗知情患者。
1.1.3 排除標準:①同時合并有其他嚴重性疾病患者;②需要進行住院治療或者是門診次數頻繁患者;③存在溝通障礙或者是意識障礙患者。
1.2 方法
1.2.1 參照組:該組患者行常規隨訪方式:為患者展開電話隨訪,應用固定電話,隨訪內容主要包括評估患者病情,同時給予患者控制和緩解病情的建議;通過信息給予患者支持;為患者展開生活指導,對患者的不良飲食習慣、行為習慣和作息習慣等進行糾正;提升患者安全防范意識;給予患者心理指導,根據患者實際病情為其制定出可行的康復尋訓練計劃等。
1.2.2 研究組:該組患者行醫院社區合作型隨訪方式:護理人員主要包括社區護士、全科醫生、專科護士和專科醫生,將隨訪頻率控制在第1個星期1次,隔2個星期再展開1次,其次為第2個月、5個月、8個月和11個月各進行1次隨訪。其中專科護士和專科醫生展開互聯網隨訪,方法為QQ實時視頻,社區護士和全科醫生展開家庭隨訪,由全科醫生負責對患者進行問診工作、查體工作和診治工作,由社區護士為患者展開康教育護理、心理指導和康復護理。前3次隨訪由專科護士和專科醫生作為主導,由社區護士和全科醫生進行協助,后3次隨訪轉換為由社區護士和全科醫生作為主導,在必要情況下由專科護士和專科醫生進行指導,在整體隨訪的過程中指導患者家屬積極參與進來。隨訪的主要內容有:①評估患者病情:對患者的實際病情進行充分評估,在患者病情穩定的情況下,給予患者用藥指導、運動指導和飲食指導等,在患者病情嚴重的情況下,建議患者去醫院就診等。②信息支持:給予患者具有個性化和差異化的健康宣教,宣教內容主要包括致病病因、臨床癥狀、危險因素、診治方式、相關注意事項等,同時需要提醒患者家屬患者所患疾病的危險性,叮囑家屬做好監督工作等。③生活指導:盡量避免致使患者形成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患者需要戒酒、戒煙,鼓勵患者勤曬太陽,在有太陽的情況下需要每天曬太陽,每次持續時間不低于30分鐘;根據患者實際病情為其制定飲食和運動計劃等。④康復訓練:評估腦卒中患者日常情況,對其不良行為進行糾正。⑤安全防范:對于行動不便患者需做好安全護理,保持地面干燥,可輔助拐杖等。⑥心理輔導:引導患者就自身負性情緒進行宣泄,多鼓勵患者、支持患者等。
1.3 觀察指標。采取SF-36量表評估兩組護理質量,對兩組的軀體功能、情感角色和社會功能評分進行測量和記錄,三者均與隨訪效果呈現出正相關[3];采取本院自制隨訪質量調查表評估兩組隨訪效果,對兩組護理技術評分、護理態度評分和護理安全評分進行測量和記錄,三者均與隨訪效果呈現出正相關;采取問卷調查法評估兩組護理滿意度,十分滿意(分數>90分),比較滿意(分數70-90分),不滿意(分數<70分),護理滿意度=十分滿意度+比較滿意度。
1.4 統計學分析。數據分析取SPSS 19.0軟件,行t檢驗,用()描述計量資料;行檢驗,用%描述計數資料,(P<0.05)時代表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與參照組軀體功能、情感角色和社會功能評分相比,研究組均偏高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
2.2 比較兩組患者隨訪效果。與參照組護理技術評分、護理態度評分和護理安全評分相比,研究組均偏高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隨訪效果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隨訪效果對比(,分)
2.3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與參照組護理滿意度相比,研究組偏高且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慢病又被稱之為非傳染性疾病,該病并非指的只是單一疾病,而是對一組病因缺乏、病程時間長、患者一旦發病就容易發生遷延不愈、治療困難等疾病的總稱[4]。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疾病主要包括代謝疾病、內分泌疾病、糖尿病、痛風、甲狀腺機能障礙等,提升了患者臨床治療工作的困難性,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了嚴重威脅[5-6]。
高質量高效率的隨訪工作有助于幫助患者更好的控制和緩解病情,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醫院社區合作型隨訪方式的應用,有助于幫助護理人員對患者展開遠程視診,從而對患者的實際病情程度進行更全面的更準確的評估,同時根據評估結果為患者制定和調整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的日常生活護理措施等[7-10]。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與參照組軀體功能、情感角色和社會功能評分相比,研究組均明顯偏高(P<0.05);與參照組的護理技術評分、護理態度評分和護理安全評分相比,研究組均明顯偏低(P<0.05);與參照組護理滿意度相比,研究組明顯偏高(P<0.05)。說明醫院社區合作型隨訪方式的應用有利于優化慢病患者的隨訪工作。
綜上所述,給予慢病患者醫院社區合作型隨訪方式能夠有效提升隨訪質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護理質量,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