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彥
(晉中市第一人民醫院 心內科,山西 晉中 030600)
冠心病是心血管內科極為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以心前區疼痛、心悸、惡心、氣促、眩暈和乏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對其采取早期積極有效的治療十分重要[1]。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見方法有藥物治療、介入治療等,冠脈介入治療療效雖佳,但介入治療術后長期療效不僅與臨床治療有關,還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關,該病常見危險因素主要有吸煙、缺乏運動、高血壓、糖尿病等,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十分重要[2]。連續性護理是近年在臨床上來興起的一種護理模式,有研究發現,連續性護理在介入治療術后冠心病患者的護理中效果顯著[3]。本院選取了收治的29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采取了常規護理和連續性護理,取得了不同效果,現將連續性護理的意義探討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98例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2組,分別為對照組149例,男75例,女74例,年齡38~69歲,平均(53.52±7.14)歲。研究組149例,男76例,女73例,年齡37~68歲,平均(52.89±7.56)歲。納入標準:經臨床確診為冠心病者,均為介入治療術后;患者本人以及家屬對同意參與本研究者;無其他系統疾病者。排除標準:合并精神障礙者;合并惡性腫瘤者;依從性較差者。兩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可作對比研究。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出院指導、電話隨訪、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等,研究組在以上護理基礎上實施連續性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護理評估。成立連續護理小組,由主治醫生和責任護士組成,小組需在患者出院前對患者進行整體護理評估,了解患者病情具體狀況,制定合理的院外連續護理計劃與患者自我管理計劃。
(2)建立健康檔案。對患者一般資料、治療過程、出院恢復情況、后期康復方案、病情進展等進行記錄,并在隨訪過程中進行及時定時更新,便于對患者病情進行動態監測和指導,便于后續護理方案的調整。
(3)出院指導與健康教育。于出院時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發放冠心病相關知識宣傳冊與連續護理專業知識宣傳資料,加強患者對冠心病疾病認知程度,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注重自我管理,強調出院后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對護理流程和方法進行簡單介紹,解答患者及家屬疑問;健康教育,叮囑患者遵醫囑服用藥物,應盡量避免自行停藥或增減藥量,講解關于雙聯抗血小板藥物使用的必要性以及其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告知患者出現不適立即到醫院就診;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飲食與運動計劃,飲食宜清淡,富含營養,少食多餐,低鹽低脂,運動計劃的制定應詳細至運動方式、運動時長、運動強度等各方面,加大患者日常行為干預力度,告知家屬督促患者戒煙戒酒,作息規律,避免熬夜,使患者盡早恢復健康;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以及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向患者講解不良心理狀態對疾病潛在的不利影響,幫助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康復心態,保持愉快的心情,指導患者采用深呼吸、冥想、音樂療法等方式緩解不良情緒。
(4)訪視。患者出院后對其進行定期隨訪,隨訪方式主要包括電話、上門、社交軟件等方式,了解患者出院后病情康復情況、恢復進程、自我管理效果、護理依從性等,解答患者與家屬疑問,并予以護理干預,針對心理狀態較差者給予其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樹立后期恢復信心,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提醒患者定時來院復查。
建立醫患交流平臺。可建立醫護人員與患者、患者家屬之間的交流平臺,如微信群、QQ群以及微信公眾號等交流平臺,定期與患者進行互動、交流,定期發布冠心病、冠心病介入治療后相關護理知識,提高患者對冠心病疾病認知度。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冠心病疾病認知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認知程度的評價采用本院自制的冠心病疾病認知程度調查表,主要內容包括發病原因、臨床癥狀、并發癥、自我護理等,滿分為10分,分數越高,代表認知程度越高。自我管理能力采用CSMS量表進行評價,主要內容包括患者對情緒認知管理、疾病認知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等,分別在患者出院時、出院6個月和出院1年時進行評價,分數越高,表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冠心病疾病認知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評價均采用t檢驗,用()表示,P<0.05為數據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冠心病疾病認知程度評分對比。認知程度評分:對照組(7.01±1.88)分,研究組(8.66±1.36)分,比較結果為(t=8.680,P=0.000)。疾病認知程度評分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出院時、出院6個月、出院1年時CSMS評分對比。出院時兩組CSMS評分對比不明顯(P>0.05),出院6個月、1年時研究組CSM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各時期CSMC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各時期CSMC評分比較(,分)
介入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冠心病的常用手段之一,具有微創、術后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和安全性高等優點,但臨床研究發現,部分患者在介入治療后會出現心絞痛再次發作、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等嚴重心臟不良事件,常見誘發因素主要有飲酒、吸煙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且多數冠心病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因此,對其實施長期持久的院外護理十分重要[4]。
以往在該病的護理中多采用常規護理,即出院后隨訪,但總體效果欠佳,故選擇一種更為有效的護理方式十分重要。連續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方式,是指以患者為中心,將護理工作從醫院延續到院外的一種護理方式,該護理模式有效彌補了常規護理的不足,確保患者在出院后仍收到連續性的、全面性、科學的、有效的專業指導和護理照護[5]。連續性護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時連續護理期間醫護人員可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及時監測與掌握,并根據具體情況給予適當干預,從而改善預后[6]。連續護理也可幫助患者樹立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本研究中將連續護理應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患者的護理中,通過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導等方式加強患者對冠心病疾病認知程度,健康指導、隨訪實施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且隨訪方式靈活多樣,充分利用網絡社交平臺等新型途徑,可有效激發患者參與積極性,進而提高其依從性,促進病情恢復[7-8]。結果也顯示,疾病認知程度評分對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出院時兩組CSMS評分對比不明顯(P>0.05),出院6個月、1年時研究組CSM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連續護理是切實有效的,不僅可提升患者認知程度,同時可增強其自我管理能力,對疾病的康復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在對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患者實施臨床護理時,采用連續性護理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疾病認知程度,并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