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新藝術地標| 近日,巴黎新藝術地標巴黎證券交易所皮諾收藏館(Bourse de Commerce—Pinault Collection)向公眾開放,這座建筑坐落于“巴黎之腹”(Chatelet-Les Halles)街區,與盧浮宮博物館和蓬皮杜藝術中心咫尺之隔,它是全球首座“正圓形”的美術館。這棟建筑的前身是16世紀瓦盧瓦王朝國王亨利二世為妻子凱瑟琳·德·美第奇建造的宅院,于18世紀中期被毀,星象觀測塔樓和美第奇柱,幸免于難。現該項目改造由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Tadao Ando)完成,改造后,弗朗索瓦·皮諾(Fran?ois Pinault)在這開設巴黎當代藝術博物館,展示法蘭西重要歷史古跡,這里不僅擁有巨大的空間展陳,也可容納各種體量的藝術作品。
植物館| 正在墨爾本舉辦的維多利亞三年展中,日本建筑師隈研吾(Kengo Kuma)和澳大利亞藝術家Geoff Nees合作設計了2020年維多利亞三年展國家美術館的植物館,這個圓形涼亭被命名為Botanical Pavilion,由互鎖的木制零件組成,在整個空間內營造出“精美的棋盤格裝飾內部”。畫廊規模的圓形涼亭是按照日本傳統的木結構建筑制成的,收集到的碎片相互交織,在張力和重力的作用下保持一致。輕輕向內彎曲,它的兩端都敞開,將訪客帶入內部,使用木材作為結構部件。
蒙德里安與荷蘭風格派| 在20世紀初,一種新藝術形式在荷蘭誕生:這是一種基于矩形、直線和彩色平面之間嚴格關系的抽象藝術;彼埃·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是新藝術的奠基人。近期在馬德里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舉辦的展覽《蒙德里安與荷蘭風格派》,匯集蒙德里安和其他藝術家作品,包括繪畫、雕塑和文檔等,是自1982年以來蒙德里安在西班牙的首次大型展覽。
進展| 近日,Etoa Studio事務所為在線直播節目“ NeoJapan未來會議”設計搭建了演播室場景裝置,目的是探索利用AR技術完成復雜結構搭建的實操性。該裝置名為“進展”,僅由兩種類型的電鍍單管和通用的連接構件組合而成,通過參數化設計,這些簡單的構件元素最終以復雜的三維幾何形態展示在人們眼前。事務所采取全程錄像,并輔以AR技術來幫助工作人員完成安裝。在AR技術的三維指導下,施工人員能夠更快地將材料分類并將它們放置到正確的位置上。
北極及其土著居民歷史| 近日,以“北極及其土著居民歷史”為主題的大型展覽正在大英博物館展出,通過出土文物、攝影作品、當代藝術作品等,呈現英國收藏的與北極相關的藏品,揭示當地土著居民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展覽從北極地區出土的多件物品,年代最早可追溯至2.8萬年前,在西伯利亞凍土層發現。重要展品包括8件馴鹿皮制作的冬裝;用鮭魚皮制作的家用包袋;用獨角鯨骨與北美馴鹿的鹿骨制作的雪橇;鄂溫克族青銅面具等。策展人希望通過本展呈現北極人與自然世界相互尊重的關系,向人們介紹北極地區豐富的文化與藝術表現形式,促使人們思考全球氣候變暖對北極地區自然生物的影響。
不義之財| 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里,正在展出美國當代藝術家Darren Waterston 的沉浸式裝置作品“不義之財”(Filthy Lucre),其靈感來源于惠斯勒《金色的瘡痂:在不義之財中爆發(債主)》,這件裝置作品重塑了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著名的作品“孔雀廳”。惠斯勒的“孔雀廳”是美國藝術中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作品背后藏著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畫作暗含著藝術與金錢的角力。
美墨邊境墻蹺蹺板 | 近日,倫敦設計博物館公布了“2020年度設計獎”(Designs of the Year Award)評選結果,最終獲獎作品為《美墨邊境墻蹺蹺板》(Teeter-Totter Wall),由加州大學建筑系教授 Ronald Rael 與圣何塞州立大學設計系副教授 Virginia San Fratello 共同設計。倫敦設計博物館從2008年開始評選“年度設計獎”,共設置6個類別——建筑、數字、時尚、圖像、產品和運輸。本年度獲獎作品還包括 Telfar 浮雕 Logo 托特包、素食漢堡2.0、新冠病毒 3D 渲染圖等。
生長| 來自鹿特丹的 Roosegaarde 工作室最近發布了一個名為“生長”的現代農業項目:在20000平方米的農場,安裝由紅、藍光和紫外線組成的燈光裝置。這個系統不僅讓田野煥發出新的視覺景象,更重要的是,還能促進作物生長以及減少50%以上殺蟲劑的使用。項目靈感來自工作室主理人 Daan Roosegaarde 在一個早晨拜訪農場的經歷。國土面積并不大的荷蘭,是世界蔬菜等農作物的最大的出口國之一,也促進了高效、先進的農業技術的發展。
邊桌
Kable由一根完整的鋼管制成,保持了極大的簡便性。USB和Type C充電端口設置在管子的末端,為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充電設備充電。為了便于移動3米長的線纜可以通過踩在腿上并輕輕拉動線纜,自動縮回到桌子下面的管子中。
桌面空氣凈化器
CalinaA.Desk桌面空氣凈化器,它能夠積極保護辦公室員工的健康。經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認證確認,得益于創新的UV-C短波紫外線技術,Calina.Desk桌面空氣凈化器可以使99%的空氣中冠狀病毒失活。降噪聲的氈面制成的美觀設計可以最佳地整合到辦公環境中。
折疊凳
Takeoseat是簡單輕巧的折疊凳,用一塊PET滌綸樹脂氈壓制而成。其材料和生產方法在可持續性和回收利用方面滿足了我們時代的需求,適合在敏捷機動的工作環境、學生公寓、咖啡館或兒童房中使用。凳子表面柔軟溫暖,并且100%可回收。
旋轉凳
CS100是一種獨特的旋轉凳,靈感源自在風中搖曳的花朵。座椅可傾斜并旋轉360度,以在活動過程中產生理想的姿勢。坐下時,CS100還可以提供一些小的平衡運動。這個帶有旋轉機構的座椅使您可以毫無壓力地面向任何方向坐著,并享受積極的交談。高度可輕松調節的功能適合所有人。CS100提供了更高水平的靈活性和性能。
除濕機
Drip不只是除濕機,也是一件側桌!以荷蘭咖啡機為靈感的設計,將水滴入收集池,成為設計的主要特色。這個3.5升的透明儲水罐可以讓用戶清楚地知道什么時候需要排空。
巖石
當藝術家Noé看到山脈中的花崗巖巨石,便有了創作此組燈具的想法,此組燈具是一組水平展開的燈具,它模擬了巖石的形態,陰影和光塑造出三維的體驗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改變。
折疊手機
近年來,采用OLED顯示器的可折疊智能手機設計逐漸標準化,手機展開后屏幕通常可達折疊時尺寸的2-3倍。Nendo設計的新手機在折疊時尺寸僅相當于一張信用卡的大小,三條折痕可以實現手機沿同一方向的多次折疊。用戶僅用拇指便可實現不同折疊操作。滑動一次時,可展開40毫米的屏幕,顯示出時間、通話記錄、通知以及音樂播放器等界面。再次滑動則可以將屏幕拓展至80毫米,并激活已移動至頂部的攝像頭。
貓立方
杜雷設計的貓立方,希望利用廉價的常規材料對日常事物加以改造。設計上將瓦楞紙板層層疊加以體現板材的秩序感同時可以充當貓抓板功能,形體上采用簡單的立方體,便于在室內隨處擺放甚至可以當做臨時茶幾來使用。各個立面采用內凹的開洞方式,類似取景器做法,使紙箱外的人獲得由外向內的觀看趨勢,不同位置和形狀的開洞為人與貓之間的互動創造的更多形式。
泰特不列顛美術館 | 至 2021.03.07
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是18世紀英國浪漫主義畫派代表人物,以風景畫而聞名,擅長運用光影對比描繪火災、沉船、風暴、霧霾等自然現象與自然災害。18世紀正值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的改良、機器工廠的誕生改變了英國社會的結構與生產關系。本次展覽以“透納筆下的現代世界”為主題,展出他在1790-1840年完成的畫作,呈現他如何改變自己的作畫方式,打破常規描繪這個不斷變化的新世界。展品中既有描繪工業技術發展的“蒸汽船”與“蒸汽機車”,亦有記錄重要歷史事件的藝術作品。重要展品包括《運輸船遇難》《滑鐵盧戰役》《議會大廈的火災》《暴風雪——汽船駛離港口》《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鐵路》《捕鯨者》等。
新加坡美術館 | 至2021.06.06
為保護新加坡美術館所在公民區的歷史建筑風貌,美術館周圍新增建筑的高度嚴格受限。針對城市規劃發展中的土地資源稀缺、樓高限制等問題,青年建筑師 Finbarr Fallon 倡導將地下開發作為建設垂直城市的重要解決方案,并為此構想了一個未來的地下城市。本次展覽在新加坡美術館戶外展區展出 Finbarr Fallon 的藝術項目地下/合并,呈現他對新加坡美術館所在地區武吉士街道的地下改造設想。Fallon 早在2017年就首次提出地下城市的概念,并創作動畫電影《地下新加坡2065》。2020年他以此為基礎改造武吉士街道,將真實存在的地下設施改造為龐大的地下城市。策展人表示,Fallon 的想法為未來城市發展提供了新思路,除了建造摩天大樓,城市亦可以向下垂直擴張建立地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