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卞廣萌
(1.天津大學仁愛學院,天津 301636;2.天津大學 建筑學院,天津 300072;3.河北工業大學 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天津 300130)
隨著后申遺時代的到來,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問題日漸受到廣泛關注,作為運河與城鄉緊密相關的運河鄉村,是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心區。大運河沿線鄉村文化景觀不僅反映出運河的人文地理特征,也記錄著沿線鄉村居民的活動歷史,展現大運河獨特的地域文化精神。當前沿線鄉村城鎮化建設和歷史保護矛盾突出,大量文化景觀資源未能及時進行保護;鄉村發展滯后、農民收入較低、大量人員外流,傳統鄉土文化的內在結構呈現邊緣化、破碎化和孤島化特征。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是近年來國家的重要戰略部署,天津出臺《天津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李瑾等人于2019年通過調查提出天津鄉村產業近年來取得一些成績,但依然需要對土地進行集約化利用、提高品牌化水平、優化產業功能結構與發展模式。楊英法等人2019年提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統籌協調,共融互惠,建立多地聯合的產業集群布局結構。因此,以大運河天津段沿線鄉村為例,對鄉村產業現狀與文化景觀資源展開研究,構建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文化景觀資源產業帶發展路徑,對沿線鄉村環境改善、人才聚集、產業帶發展及經濟效益提升具有深刻啟示和實踐意義。
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課題組成員對天津段內武清、北辰、西青與靜海區的20個運河鄉村開展文件調查,實際發放問卷1000份,有效問卷917份,有效率91.7%。受訪者基本信息采集表明:調查人群女性占46.56%,男性占53.44%。從年齡結構來看中老年人群最多,其中60歲以上17.23%,51~60歲18.97%,41~50歲人群最多占20.94%,31~40歲15.49%,26~30歲10.36%,18~25歲10.58%,18歲以下6.43%。
勞動結構方面,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年很少,主要為中老年人;認為在本村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年非常多的僅有4.36%,比較多12.76%,一般28.35%,不太多30.75%,幾乎沒有23.77%,北辰區、武清區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年最少。青年人外出打工的情況比較普遍,受訪者認為青年人外出打工非常多的占25.63%,比較多33.15%,一般27.59%,不太多10.47%,不多占3.16%;武清區運河鄉村青年人外出打工最多,西青區相對較少。
鄉村農業方面,受訪者普遍認為所在村的農業生產基本能夠滿足日常生活需要。其中,認為非常滿足的占8.62%,基本滿足占35.99%,一般32.5%,不太滿足15.16%,不滿足7.74%;武清區與靜海區的運河鄉村農業生產情況比北辰區與西青區要好,受訪者滿意程度略高。
圖1 大運河沿線鄉村文化景觀資源類型
鄉村工業方面,運河鄉村周邊的各類工廠或加工廠比較多。受訪者認為非常多的占6.43%,比較多的占20.72%,一般多占37.62%,不太多19.63%,不多幾乎沒有占15.59%。大運河天津段四區的鄉村工廠情況調研顯示,武清區與西青區較北辰區與靜海區運河鄉村周邊各類工廠更多。而對受訪者周圍的親朋好友在附近工廠上班的情況調查表明,北辰區受訪人周圍親朋好友在附近工廠工作情況明顯低于其他三區。
調研結果表明,大運河天津段鄉村產業現狀以一產為主、二產為輔,三產比例較低。一產以現代農業為主導,傳統農業發展緩慢;二產以現代制造業、傳統手工業等基礎性產業為主;三產以休閑農業、旅游業為主,點狀分布于運河兩側。鄉村居民對大運河鄉文化景觀資源價值的認知度不高,產業類型較為單一,內生性不足。依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梳理與整合大運河沿線鄉村文化景觀資源,提出其產業帶發展路徑與方法,是大運河沿線鄉村產業振興的有效途徑。
文化資源具有典型的文化屬性和可持續利用的特點,有學者認為文化資源作為一種可支配的資源,能夠對文化主體產生影響并制約其活動方式,包括物質、非物質各類文化資源。大運河沿線鄉村文化景觀資源儲量豐碩,本文將大運河鄉村文化景觀資源以物質與非物質兩種類型進行歸類。運河鄉村物質文化景觀資源由鄉村遺產與居住生活空間、鄉村產業空間和鄉村景觀生態空間的3大類、10小類、15個子類構成,非物質文化景觀資源由口頭傳統及表現形成、傳統表演藝術、民俗禮儀節慶、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鄉村傳統手工藝技能的5大類、10個子類構成。(圖1)
作為漕運咽喉、京畿門戶的天津,境內主要包括北運河、南運河部分河道,沿線鄉村主要集中在武清區、北辰區、西青區與靜海區內,北接通州,南連滄州,是京津冀大運河文化帶的樞紐要道,承載深厚的京杭大運河歷史積淀與獨特的鄉土地域文化內涵。大運河天津段沿線鄉村蘊含豐富的文化景觀資源,包含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著許多出類拔萃、技藝奇特的民間藝術,形成了五方雜厝、百藝俱全的鄉土市井文化。
鄉村遺產與居住生活空間方面,大運河天津段沿線鄉村內有著大量的歷史久遠的遺址古跡,既有秦營古碼頭遺址、河西務城址、十四倉遺址、桃花寺遺址、西漢古城東平舒遺址、明清時期的村落遺址及不同歷史時期的寺廟遺址等大量古遺址,也有三角壩沉船、東西倉沉船、陳莊沉船、聶官屯沉船、楊村五街沉船、武清區八孔閘、筐兒港壩、九宣閘等水利遺產;同時還有楊村公署碑、孫松林墓碑、貝殼墓、戰國墓群、靳官屯閘碑等諸多古葬墓、石刻。運河鄉村的傳統建筑院落以合院式為主,院落布局更自由和多樣,比如獨流侯氏民居、石家大院等。鄉村居民傳統院落多以一間主房兩側布置兩間廂房的三合院式為主;隨著城鎮化的迅猛發展,北辰區、西青區大量鄉村原址拆遷,部分鄉村已完成城鎮化改造。
鄉村產業空間方面,大運河天津段鄉村第一產業以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為主。作為全球化綠色農產品集散基地、京津冀土特產交易中心,蔬菜、水產、牛奶能夠滿足本地區需求,“高村西瓜”“弘歷福”西瓜、“黃花店芹菜”“灰鍋口葡萄”“大沙河甜瓜”等傳統農產品品牌影響力逐步提升;第二產業以地毯、絹花、編織、刺繡、生草類編織傳統手工業和食品配料廠、腌制廠加工、農副食品加工業等制造業為主。第三產業方面,運河休閑農業與旅游業開始起步,北運河沿線分布眾多休閑驛站、森林公園與觀光景區,逐步成為京津冀地區市民休閑度假好去處。鄉村景觀與生態空間方面:作為宜居之城,大運河天津段鄉村具有滄海桑田、地沃水美的特點,呈現“水豐、樹茂、物美、景怡”的生態景觀特色。
大運河天津段鄉村蘊含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景觀資源,是運河文化的活態載體,也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生動代表。口頭傳統與表現形式方面,既有《夜泊楊村》《怡齋文集》《竹坡詩鈔》《夢仙詩稿》《詠釣臺》等詩集,又有楊家將在靜海、姜子牙的傳說、王行軍上蒲口、趙虎莊燒窯、康熙與董新房、乾隆賜名桃花寺、“古城顯城”等許多美好的傳說和故事。傳統表演藝術形式多樣,評劇、京劇、快板、法鼓、“天穆杯”小品等形式不勝枚舉;高蹺、摔跤、花毽、北倉少練老會、八極拳、蘆新河少林長拳、太極等各類技藝武術多種多樣。民俗、禮儀與節慶方面,北倉皇會踩街展演、民間花會等活動豐富多彩。民居傳統手工藝技能、傳統知識與實踐方面特色鮮明,包括楊柳青木版年畫、木版水印、田氏船模制作技藝,以及穆氏盛齋元醬制品、楊村糕干、冬菜、獨流老醋釀造、沙窩蘿卜種植與窖藏等制作工藝名揚國內外。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景觀資源是運河沿線居民生活記憶與情感傳遞的紐帶,極具保護與傳承價值,對于那些受破壞或已消亡的運河鄉村來說,某種意義上可以通過非物質文化景觀資源來集中展現。
大運河鄉村豐富的文化景觀資源是運河鄉村產業帶發展的基本生產要素,通過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優化整合可有效發揮資源優勢,搭載文化傳播功能,提升運河鄉村文化景觀的資源價值。例如,提取鄉村文化景觀資源中的元素符號進行創意性的設計,形成文創產品;也可將不同元素符號進行創意整合,發展文創產業,產生新的資源價值。運河鄉村文化景觀資源的優化策略可從鄉村遺產與居住空間景觀重構、鄉村產業結構升級重組、鄉村景觀生態空間修復三方面考慮。
鄉村遺產與居住空間景觀重構。充分保護已有遺址古跡,深入挖掘運河鄉村遺產的歷史文化信息并形成相應的歷史故事、傳說、事跡等資源庫,豐富運河鄉村遺產的文本內容,并作為景觀空間重構的歷史依據;評估、修復與改建現有民居,完善與提升鄉村居住空間基礎設施,為產業帶發展提供物質環境保障。鄉村產業結構升級重組。大運河天津段鄉村農業近年來向現代農業增速發展,傳統農業方式增速緩慢,運河鄉村產業由以一二產業為主導,向三產融合化方向發展。結合產業現狀,對運河鄉村傳統手工藝產業進行針對性保護開發;鼓勵草根創業,利用互聯網+農業的優勢為鄉土特色產業提供平臺為其賦能,進行扶植,帶動產業發展。鄉村景觀生態空間保護與修復。運河鄉村文化景觀資源的優化應以可持續的景觀生態環境為前提,對鄉村景觀生態空間的保護與修復亦是鄉村文化景觀資源保護與科學利用的基石。從大運河綠色生態帶的視野出發,保護與修復運河鄉村景觀生態空間,形成運河鄉村綠色生態設施網絡,為產業帶發展提供生態環境保障。
當前三產融合發展已成為城鄉發展趨勢,日本今村奈良臣提出的六次產業理論強調一二三產之積的乘數效應,形成的第六產業能夠實現多種經營,拓展產業鏈與產業范圍,提高農民受益的同時增加農業活力。大運河鄉村文化景觀資源呈帶狀分布,具有高度集約化特點,這為當前運河鄉村文化景觀資源的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穩定載體。運河鄉村文化景觀空間集聚有利于最大程度發揮文化景觀資源優勢,人才集聚、技術創新、資本運作等產業發展要素的匯聚,可節約成本并產生規模效益。將不同特點的大運河鄉村文化景觀資源融入運河鄉村的產業發展中,通過互補協作的方式,提高市場管理與運營優勢,有利于實現三產共融發展,建立大運河鄉村特色品牌產業。
產業鏈是相關產業在經濟活動中形成環環相扣、首尾連接的技術經濟關系。產業鏈遵循明顯的內在邏輯規律,常以時序和因果為依據形成鏈條結構。大運河鄉土文化產業鏈集中體現運河鄉村的三產之間進行經濟活動與技術聯系的結構特征。圍繞運河鄉土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與發展,對相關產業的有序建設是大運河鄉土文化產業鏈的有效方式。應在跨區域創新網絡的發展機制基礎上,充分挖掘與利用大運河區域、跨區域內各區的鄉村文化景觀資源優勢,重構以大運河鄉土文化產業帶建設為主題的產業發展導向,形成多元共生的鄉土文化產業鏈。創造針對不同消費者群體的優質運河鄉土文化品牌,逐步形成以大運河鄉村文化景觀資源為核心的產業帶發展模式。
區域創新網絡理論認為區域創新網絡與環境是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的關鍵。運河鄉村獨特的社會文化環境能夠促進新興產業的誕生與發展。產業的發展依賴區域內的創新網絡格局,這種網絡格局包含了相似產業間的經濟產業網絡,還包含產業與當地研究機構、高校、文化部門、地方政府等公共機構間的合作,形成研發網絡、社會關系網絡等協作機制。區域協同可以有效促進資源集約利用,優化區域空間結構,實現整體發展。大運河天津段鄉村文化景觀資源的產業帶發展,不僅要實現市域范圍內鄉村產業的協調發展,更要積極融入大運河沿岸各省市的區域,構筑開放的運河鄉村產業空間發展結構與跨區域創新網絡的協作服務平臺。
當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已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命題與時代戰略,作為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心區,運河鄉村厚植于沿線居民生活,蘊含豐富的文化景觀資源。在對鄉村產業現狀與文化景觀資源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從景觀資源優化、產業集聚融合、文化產業鏈重構以及區域創新網絡協作四個方面,構建運河鄉村文化景觀資源產業帶的發展路徑,對提升經濟效益、助力運河鄉村振興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示與借鑒作用。
天津藝術科學規劃資助項目(編號E18007);天津大學仁愛學院科研資助項目(編號XX18004);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項目編號:140382019005);天津市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項目編號:140382019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