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瑄,李瑞君
(北京服裝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北京 100029)
鄉村在我國所占的比例很大,問題也比城市的問題更加復雜。縱觀現在的鄉村,出現了很多環境、建筑、景觀、文化等問題,因而制定屬于當地特有的改造升級方案,因地制宜地去提升當地鄉村風貌乃是當務之急。
“鄉村”從字面上看是由“鄉”和“村”構成。“鄉”屬于最低一級的政權單位,“村”是中國傳統的居民點,多由一個家族或者一個姓氏聚居而形成。“鄉”和“村”不僅體現行政的隸屬關系,也反映出了一定的社會結構。
鄉村的概念在不同的學科中亦有不同的定義,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完全統一的解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把“鄉村”與“農村”畫等號,二者都是相對于城市而言的,《中國鄉村建設》(2009,朱有志)一書中也持相同看法。但是,也有學者認為二者還是有一定的區別。英國規劃學界認為從地域空間而言,鄉村是指除去城市之外的廣闊區域,包括無人居住的自然區,并不是狹義的農村發展地或者村民聚集點。農村是鄉村的主體,鄉村地區絕大部分是農村地區。而這范圍不僅不同,刻畫的角度也大不相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秦志華認為“農村的概念是一個產業區域概念,指的是以農業為基本產業的地區。鄉村是一個管理區域概念,指的是鄉政權管理的地區”。鄉村的范圍要比農村大一些。所謂鄉村,是指由鄉及鎮與村兩種社會構成的社會生活范圍。
英國學者R.J.約翰斯頓(R.J.Johnstone)從用地功能、規模、居民特征及周圍環境等多個角度出發,給出了全面的解釋:“鄉村是指包含小規模、無序排布的村落,具有大面積的農林與未開發土地的地區。其中居民和建筑物,同廣闊的田園景觀有強烈的的依存關系”。
相比較而言,文章比較認同英國學者R.J.約翰斯頓的說法。
風貌是一個綜合概念,它是物質與非物質、有形與無形的辯證統一。
“風貌”在《辭源》中有風采容貌的意思。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中有“唐大中初,盧攜舉進士,風貌不揚,語亦不正”。風貌也指事物的面貌、格調。引峻青《記威海》:它樸質、剛毅、深沉、含蓄,更多的富有我們民族的風貌。
通過相關文獻的總結,“風”原本是一種自然氣候,而鄉村風貌中的“風”表“內涵”,是一種社會氣息,主要是指鄉村承載的一種鄉村社會的非物質文化內涵,是鄉村的靈魂,表現為人的精神內涵和一種物質特質;“貌”是“外顯”,是具體的表現方式,是鄉村的物質空間,是鄉村的自然、文化和社會的綜合集中表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風”和“貌”二者開始組合出現,“風貌”一詞應運而生,“風”以“貌”為載體,而“貌”是“風”的表現形式,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傳達鄉村生活的精神取向和環境特質。
鄉村風貌指:鄉村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鄉村空間與非物質空間的總和。
鄉村風貌不僅僅是鄉村自身形象的重要表現,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所屬城鎮區域內的鄉村特征。
我國對于鄉村風貌的研究起步比較晚,相對處于落后的狀態,對于鄉村風貌的研究大多是基于鄉村景觀的研究,或者主要的側重點在城市風貌和鄉村景觀的研究上。隨著目前新農村、美麗鄉村的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鄉村風貌的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雖然實踐與理論豐富,但仍存在著種種問題。
國外關于鄉村風貌的研究比較早,主要側重在鄉村景觀規劃方面,在一些法律體系比較完整、經濟水平相對較高的國家較為成熟,在提升鄉村風貌和鄉村治理方面確實有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理念和好的方法。
不同地區的鄉村風貌差異較大,但大體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自然生態環境影響著鄉村的空間結構,為鄉村提供得天獨厚的天然“背景”風貌,位于湖南省的吉首市西部的德夯風景區(圖1),山地起伏,絕壁高聳,重巒疊嶂,形成了很多天然陡壁、瀑布等,氣候宜人,自然風光迷人。村莊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利用天然優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貌。位于績溪縣的太極湖村(圖2),緣溪河穿村而過,呈現一個“S”形,西邊是村莊,東邊是農田,整個村落看起來就像一個太極圖,展現整個村落的風貌。從國內的生態空間不難看出,不同的海拔地勢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觀,因此自然的生態環境為地域構建了鄉村獨特的風貌基底,是相當珍貴的風貌元素。
拉姆紹是德國慕尼黑與國王湖之間的小鎮(圖3),沿河而建,坐落于山谷之間,一條鄉村公路穿梭其中,與遠處的阿爾卑斯山融為一體。格林德瓦小鎮(圖4)位于瑞士中部伯爾尼高地的夢幻山谷中央,四周環繞多處雪山和冰川,周圍的維特霍恩峰、斯瑞克峰、僧侶峰和少女峰共同成就了一幅雄渾壯闊的雪山幕景。通過觀察國外生態環境可以看出國外的鄉村更多依附于氣候,不同的氣候,造就不同特色的鄉村風貌,并且重視當地的生態環境。
田園產業存在于鄉村的生態環境與聚落之間,是對自然空間的緩沖,國內田園產業主要表現在農作物上,根據當地的地形地勢,形成適合當地的植被作物。如江西婺源(圖5),盛產油菜花,本是當地的油料作物,由于油菜花開在美麗的山水田園,纏山繞嶺,如梯入云,盛開之際吸引一波又一波的游客。由地勢和農作物組合成的天然田園風貌;有著“中國竹鄉”“中國白茶之鄉”美譽的浙江安吉(圖6),白茶帶來經濟收入的同時,也是天然的田園風光,田園產業風貌獨特。
歐洲的國家大多田園產業空間都遠離城市,幾乎在偏僻的地區,觀賞性居多,如法國的普羅旺斯小鎮(圖7),滿是薰衣草。如荷蘭的羊角村(圖8),村內河網密布,水道縱橫,所以也有人稱這里是“荷蘭的威尼斯”。除水之外的大面積都是綠色的草坪,多以環繞形式為主。
圖1 德夯風景區
圖2 太極湖村
圖3 拉姆紹
圖4 格林德瓦小鎮
圖5 江西婺源
圖6 浙江安吉
圖7 普羅旺斯小鎮
圖8 荷蘭羊角村
通過對國內外的田園產業空間風貌分析可以看出,國內外生產方式的不同決定了風貌的不同,國內更多的是重在生產生活中,先滿足自身對農田的需求,后形成得天獨厚的風貌;國外則本身就是為美化而建,更多的是一種欣賞。
建筑空間是鄉村或者小鎮的活動載體,包括民居和公共建筑等,不同地域的建筑在材料、顏色、造型等方面存在差異,體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表現出不同的鄉村風貌。千戶苗寨(圖9)整體以木材的吊腳樓建筑為主,空間上層層疊落,一般為三層的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結構,底部原來用于存放工具和飼養牲畜。四川甲居藏寨(圖10)的色彩極具特點,主要采用磚塊、石材建造;古北水鎮號稱小烏鎮,是北方的水鎮,按明代的門樓風格建造的,灰色的圖案,獨具一格。無論是色彩,還是材料,都體現了自己獨特的建筑風貌。
圖9 千戶苗寨
圖10 四川甲居藏寨
圖11 格里尼昂小村
圖12 合掌村
圖13 白哈巴村
圖14 安徽宏村
圖15 韓國河回村
圖16 法國埃吉桑
國外的建筑空間相比國內更加豐富多彩,法國的格里尼昂小村(圖11),兼具優雅和浪漫,除了有薰衣草環繞,建筑的門窗也都裝飾有絢麗的鮮花;日本的合掌村(圖12)多用特殊的稻草編織起層層屋頂,特別是兩邊的屋頂像是一本打開的書一樣,形似佛教徒雙手合掌的姿勢,因而得名。可抵御嚴寒,減少受風力,使得屋內冬暖夏涼,更適合人居住。
通過國內外的對比發現,國內的建筑空間風貌都保留了原始的材料或顏色,建筑形式因地制宜;國外的建筑空間風貌與國內相似,也是因地制宜的建筑形式,并且可以再進行創新,建筑色彩相對國內更加豐富。
傳統文化與風俗習慣的風貌主要包含當地的生產方式、宗教文化、節日習俗、神話傳承等一系列與鄉村文化息息相關的物質形態。白哈巴村(圖13)和新疆圖瓦村受當地少數民族的影響形成自己的聚落風貌,歌舞和美食都自成一系;安徽宏村(圖14)的燈籠文化,蔚縣的剪紙文化,當地的特色手工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傳統風貌。
國外的傳統風貌與國內的相比也是獨具特色,風格迥異,有的甚至是大相徑庭。韓國的河回村假面舞會(圖15)充滿歷史色彩,用神秘提升鄉村的風貌;法國東北部阿爾薩斯的一座歷史悠久的葡萄園小村落埃吉桑(圖16),當地的葡萄酒令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
通過對國內外的優秀鄉村風貌分析,發現國內在傳統風貌上更多地側重表演、工藝品、飲食文化、交通特色等,國外的鄉村更多地注重外來游客的舒適感,而不僅僅滿足當地的居民。
通過分析國內外優秀的鄉村風貌案例,不難發現那些特色獨具的鄉村或者小鎮都有自己的特征或保留曾經的風貌,并把其獨特之處強化放大。但是也有一些不足,比如鄉村風貌的提升得不到重視,沒有把鄉村中自身的特點發揮到極致,沒有在古老的風貌中再創新等。這些擁有秀美鄉村風貌的村鎮有一個共性,就是大都擁有優渥的自然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這樣說,自然環境的先天優勢確實是優秀的鄉村風貌得天獨厚和必不可少的硬件。此外,在鄉村風貌的塑造中都基本上遵循了以下幾個原則:
1.自然生態空間方面。
國內外鄉村,小鎮都本著尊重自然,而不是更改自然的心態,在尊重自然生態的大前提下不斷提升風貌。
2.田園產業空間方面。
國內外更是注重自然和經濟的聯系,把田園經濟和農耕相結合,創造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
3.建筑空間方面。
順應地勢和氣候,因地制宜,靈活修建,形成了舒適和美學相結合的鄉村建筑風貌。
4.傳統文化與民俗習慣方面。
更多地發揚和傳承自身的文化、手工業、地域習俗等,古老與現代相結合,傳承經典,體驗不同的文化,繼承各具特色的精神風貌。
隨著鄉村振興政策實施的深入,如何塑造能留得住人、能吸引人的鄉村風貌是我們不得不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在后續的鄉村風貌提升中,應該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宜突出當地特點,因地制宜地發揮鄉村特色,把地域特色文化在傳承的基礎之上再發揚光大。
本文為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長城學者培養計劃資助項目“中國傳統地域性建筑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研究”(項目編號:CIT&TCD20190321)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