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項,魏峰,2
(1.福建工程學院 設計學院,福州 350118;2.福建工程學院 設計創新研究中心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福州 350118)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東臨臺灣海峽,海岸線冗長,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又是中國近代重要的僑鄉之一。近代福建地區的僑鄉主要聚集在閩中與閩南地區,以福州、廈門、泉州、漳州四地為主,僑胞、華人人口約1580萬,占全省總人口40%以上。在福建這些華僑人口眾多的地區,僑胞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建造了具有外域風情的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這些建筑的裝飾別樣多彩,地域特色顯著,如福州倉山區的洋樓、廈門廈港的“鸚哥樓”,泉州石獅市永寧鎮后桿柄村的“九十九間大厝”,漳州薌城區新行街的陳氏“番仔樓”等,這些華僑民居建筑裝飾蘊含著僑民的聰慧,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是人類寶貴的物質財富。近年來,福建地區的很多華僑民居建筑因自然損壞、城鎮化建設或過度開發而破壞了其原有的價值,鑒于此,在福建省第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關于回復《關于保護和活化華僑民居建筑的建議》(第1126號)中指出:僑鄉文化是構成福建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部分,華僑民居建筑裝飾是珍貴的歷史建筑文化遺產,省直屬部門將加大華僑民居建筑裝飾的保護和活化的力度,圍繞和結合政府職能開展保護工作。近代福建地區僑鄉民居建筑裝飾的保護與傳承研究,響應福建省政府政策,宣傳近代福建僑鄉民居建筑裝飾的人文藝術價值,扭轉僑鄉民居建筑裝飾在城鎮化建設中的地位。
福建各地氣候、地理環境各有差異,再加上各地的華僑來自100多個不同的國家地區,福建不同地域的華僑民居建筑在外部造型和內部裝飾設計上存在顯著差異。
1.為適應廈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又因華僑大多定居于東南亞,因而近代此地區的華僑歸鄉營造民居時,在形制上保留原多進院落空間形態的基礎上又兼融熱帶、亞熱帶地區的外廊式形式,體現其空間對氣候的適應性。
2.近代漳州僑鄉民居建筑的裝飾空間以縱向進深的序列展開,其進深空間序列是近代僑鄉民居建筑中獨具特色的空間樣式,建筑院落既包含了閩南風格的“厝”樣式建筑,也表現出南洋西式的建筑樣式,裝飾風格中西兼容并蓄,凸顯出濃郁的漳州僑鄉民居建筑的地域風格。
3.近代泉州僑鄉民居使用獨具一格的閩南裝飾材料,外立面墻的上部分主要使用紅色的“煙炙磚”,下半部分包括柜臺腳均以產自泉州地區的白石或青白石為主,具有強烈的地域性色彩。白石又稱“泉州白”花崗石,石材質硬,能耐咸性海風的侵蝕,不易沾染污物,在雨水的長期沖刷下,顯得特別潔凈。青色的花崗石主要產自泉州惠安,石質堅硬,十分適合雕刻,地域特征明顯。
4.近代莆田仙游地域僑鄉民居建筑在保持傳統民居建筑格局基礎上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并遵守傳統“禮”制,將民居建筑中軸線的主廳置于傳統的理性觀念支配之下,主從關系通過軸線和方位來確定,居住在中間為大,以體量大為尊。在中外雜糅的建筑裝飾文化因子、經濟等影響下,莆仙地域僑鄉民居建筑裝飾色彩格外絢爛,紋樣別具一格,以“滿裝飾”的強烈色彩和極其花哨的裝飾、紋樣來炫耀富貴,這種裝飾是近代華僑民居建筑中獨一無二的風格和樣式。
近代福建地區的華僑民居建筑裝飾是我國華僑民居建筑裝飾的重要一脈,福建各個地區的近代華僑建筑裝飾風格各異,包涵多種建筑形式,作為近代特定社會歷史背景下的產物,融入南洋多姿多態的裝飾風格,不但具有歷史繼承性,還展現出一定的自我風格。正是它們的存在為華僑民居建筑裝飾風格多樣性的塑造增添了獨特的元素。
近代福建華僑民居的營造技藝,吸收了大量外來的多樣建筑裝飾風格,逐漸演化成兼容并蓄的閩地裝飾特色。近代福建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華僑的流動帶來了這種多元文化的建筑裝飾因子。僑匯經濟是作為僑鄉民居建筑裝飾風格形成的最為重要的經濟基礎,還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而影響了當地的民風習俗,建筑裝飾無疑是這種改變的最直觀呈現,極大地刺激了福建區域的華僑民居建筑裝飾的發展。與僑匯經濟一同涌入的還有夾雜著南洋風情的圖式和“二手再傳遞”的歐洲建筑文化裝飾樣式。華僑民居體現了本土材料與外來材料的混合使用、傳統工藝與洋化工藝的融合創新、傳承裝飾與外化裝飾的兼容并存的審美意韻,華僑民居建筑裝飾外化流變的背景應是中外多元文化碰撞、融合之后所形成的推動力量。這種經歷史流變而碰撞、融合并調適、創新的文化因素,逐漸形成了近代特殊的歷史時期福建華僑民居建筑裝飾獨特的文化地域性特征。
近代福建華僑民居建筑裝飾作為我國華僑民居建筑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護與發展在創新傳承華僑民居建筑裝飾文化和美學風格等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海上絲綢之路與華僑所帶動的多樣文化交流,極大地影響了當地的審美趣味,在建筑裝飾表現上更加突出多元性文化特征。有傳統(海洋性裝飾文化)、有中西兼容(西方裝飾通過南洋再傳遞)、有外化融合(伊斯蘭建筑裝飾、印度裝飾等)、有多元耦合(世俗的、宗教的、外域的),這些雜糅了多種文化因子的裝飾語匯與身處獨特文化地域的福建近代華僑民居建筑裝飾,忠實地記錄了近代閩人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一個特殊時代的社會、經濟、文化狀況,折射出福建地域大眾的審美價值取向、社會心理、思維方式與審美理想的追求,使近代福建華僑民居建筑裝飾具有強烈的視覺上的直觀表現,因而具有較高的建筑美學價值。
1.拆遷與違章修復
在調研中,通過與當地僑人深度訪談,獲知近代福建地區的僑居有很多已被拆除或重修。部分由于政府拆除原居,在此地基上進行重建,以滿足居住需求;部分因年久失修,僑民對此進行自主修復設計,其缺乏對原有建筑裝飾風貌的掌控,后期改善修復的部分與原有的建筑風格形式不相協調,顯得雜亂無章。這些由于后期政府拆遷或是自主改建的原因,都或多或少對原華僑民居的建筑風貌、整體環境以及人文藝術氛圍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壞。
2.現代商業化開發過度
在對泉州和漳州的華僑民居建筑群進行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僑居村缺乏統一的管理,現代化的公共餐廳、咖啡館、圖書閱覽室、文創工作室、文創店鋪與私人僑居住宅交融混雜在一起,且很多近代的華僑民居已經不再用來供人居住,大部分用來開設圖書閱覽室、文創咖啡廳等商業館所,或是成為功能雜糅的混合體。過量的人流、車流及商業化的氛圍嚴重破壞了原有的居住環境,給僑居社區的安全管理帶來隱患。
福建地區夏季氣候較為炎熱,這些民居建筑室內大部分空調已損壞、電路電網被破壞,且年久失修,再加上有的地下管網堵塞以及公共環境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居住居民的生活品質。較多近代福建地區的華僑民居建筑裝飾年久破舊,室內空間的配套設施不夠完善、相對落后,安全問題無法保障。調研中發現很多近代華僑民居以較便宜的價格租給外來人員臨時居住,其中閩東地區很大一部分外租給民工,這些民工不遵循傳統的華僑民居建筑裝飾的修繕技藝,在建筑內外私自修改和破壞原有室內格局,裝飾雜亂無章。
近年來,相關部門采取了大量的保護措施,并致力于傳承華僑民居修繕技藝,但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華僑民居修繕技藝的傳承可謂是荊天棘地。一方面,從事近代華僑民居建筑裝飾營造收入低廉、勞作辛苦,面臨后繼乏人、修繕技藝失傳的窘境;另一方面,華僑民居修繕技藝以口傳心授為主,此外還需要具有長年的修繕經驗,才能對近代華僑民居建筑裝飾有全面的理解,但目前大部分的近代華僑民居建筑裝飾經修復后“有形無魂”。
近代福建華僑民居住宅的營建,大部分是選取本地域的特色材料,因受到僑匯經濟的有力支持,用材質量高、裝飾題材多,也有部分使用外來的建筑材料和裝飾。福建華僑民居基本運用石頭營建技能與木作匠藝建造房屋,故大多以巖石與木料為材。隨著時代的變遷,此類建筑裝飾材料難尋,加之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出了五花八門的建筑裝飾材料,使其在選材上再也不只是傳統的石頭與木料。面對各種新型復合材料的出現,近代福建僑鄉民居建筑裝飾保護與傳承過程中面臨著因材料的變化而導致的困惑與改造難題。
1.推進近代福建華僑民居建筑裝飾保護規范
無規矩不成方圓,完善的保護規范是對近代福建地區華僑民居建筑裝飾進行科學有效保護的基礎,讓保護與傳承工作有規可循。在規范制定方面,可以借鑒德國的成功經驗,體現近代福建地區僑鄉民居建筑裝飾保護的系統性和針對性。系統性即所制定的保護規范具有清晰合理的層級關系,可由省級制定統籌規范,市級與縣級制定更具靈活性的實際指導和規定;針對性則是市級與縣級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并完善符合本市、本縣特色的僑居保護規范,使之能對近代福建各地區的華僑民居建筑裝飾進行更具針對性的保護。
2.加強產業多元化
所謂加強產業多元化并不是融入大量不同的產業到僑居中,也不是盲目地將未使用的近代福建華僑民居改造為迷你圖書館、文創體驗館、咖啡廳等,而是將華僑文化與當地民眾需求巧妙結合起來,適量改造一些僑居使之成為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的空間,不能一味地效仿,要進行創新性的改造。比如將破舊的僑居空間改造為圖書閱覽室、洋式茶館,要充分結合當地居民需求與他們現在的生活狀態,改造應將電子閱覽室與傳統閱覽室相結合,將中國茶文化與西方茶文化相結合。在這個適量改造的過程中,要明確設計定位,即清楚改造主體周邊環境、了解區位的需求,從而滿足當地民居的消費需求。
1972年巴黎頒布了《世界文化遺產公約·實施守則》,其中明確指出:傳統文物與建筑最佳的保護措施就是繼續使用。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傳統建筑裝飾應得到足夠的保護已逐漸成為國際共識,保護傳統建筑要依靠民眾的參與,并持續不斷地進行使用和維護。這就說明,對近代福建地區華僑民居建筑裝飾來說,在以保護為目的的改造與修復中,保護與利用兩者相輔相成,應該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與此同時,兩者又相互對立,兩者對立統一的關系如圖1所示。保護近代福建地區華僑民居建筑裝飾,并不是原封不動地存留保護對象,而是合理利用其文化因素及周邊資源,這些文化和資源存留困難,且不可再生,充分保護它們將能展現其文化精髓和建筑裝飾特色,從而促進福建傳統建筑裝飾的保護工作。合理的利用不僅不會破壞它們,還可以創造出經濟、文化、藝術等價值,這又會反作用于近代福建地區華僑民居的保護,從而輔助保護工作的正常運行。
在近代福建華僑民居建筑裝飾保護與傳承工作中,針對已經破壞的部分,對其進行修復時,其材料與部件的更換要適應目前的需要,對其所做的合理改變應充分考慮到所介入的材料是否能延續整個近代華僑民居建筑裝飾的表達、外觀、質感和形式上的一貫性,以及建筑物材料的一致性,同時還需要尊重建筑的結構、形式與風格上的完整性。保護與傳承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把這些破損的近代華僑民居建筑的結構與形式修復得像同一時期的產物,而是促使建筑更好地復原以延續其價值。近代福建僑鄉民居建筑裝飾保護與傳承應秉承適度性改造與創新性發展的原則,即在保護過程中對裝飾構件與空間進行適度的調整與維護,運用當下流行的新材料和新技術進行創新性改造。
圖1 保護與利用的關系
僑居所處的物理環境也是改造與修復過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對于近代福建多地華僑民居建筑裝飾所面臨的困境可采取被動與主動相結合的措施來進行改造與修復,制定修復保護規范并形成體系,同時在材料和工藝技能方面制訂培訓計劃。首先,要從如下兩方面增強近代華僑民居建筑居住空間的舒適度。一方面,要采取被動措施解決采光角度所導致的溫度和濕度不適宜的問題。根據華僑民居建筑的通風和采光條件,適當增減建筑墻體上窗戶的數量與尺寸,在建筑屋頂適當更換原有的瓦片為玻璃窗或采光瓦,增大采光面積,以確保屋內光源充足;將不可開啟的窗戶適當更換為可開啟的形式,常開窗通風透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另一方面,要采取主動措施完善室內設施,可適當更換或增設降溫與取暖設備;部分近代福建華僑民居室內電路與網絡路線老化,大多裸露在建筑表面,不僅影響到美觀,且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應根據居民生活需求,合理改善電路系統,在增鋪電路時應采取適當措施以兼顧美觀與安全。無論采取被動或是主動措施,在改造與保護的同時都要盡量減少修復性破壞,以保持原有建筑裝飾的活力。
福建是我國著名的僑鄉,近代華僑民居建筑密布各地,其建筑裝飾兼容并蓄,體現了風格的多樣性,展示了文化地域特征,是地區性文化審美觀念的外現。對近代福建地區華僑民居建筑裝飾進行適應性改造與創新性發展,有助于失去活力的近代華僑民居建筑裝飾再現其魅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區域的經濟發展,從而體現出近代福建地區華僑民居建筑裝飾的保護價值,并對當代傳統民居、歷史建筑的保護與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