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東,何久盛
(北京市順義區醫院創傷骨科,北京 101300)
脛骨干中段骨折是四肢骨折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脛骨軟組織覆蓋率較低,血管主要依靠于脛骨干骺端血管系統,而脛骨干中段骨折發生后,骨折部位的血供遭到破壞,傷口愈合較慢或出現骨不連[1]。切開復位內固定術(ORIF)是一種傳統治療方法,可以在直視下進行復位,療效確切,但手術過程中創傷較大,術后愈合時間較長,影響患者預后[2]。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經皮微創接骨術(MIPO)的出現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MIPO將間接復位技術與經皮鋼板置入技術的優勢有效融合,術中無需剝離骨膜與骨折周圍組織,通過間接復位來進行牽引固定;鎖定加壓鋼板固定術(LCP)具有創傷小、內固定牢靠等優勢,兩種方式聯合治療可使骨折固定更牢固,臨床療效更佳[3]。本研究旨在探討MIPO聯合LCP治療脛骨干中段骨折的優良率及其對患者圍術期指標及膝、踝關節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3月北京市順義區醫院收治的70例成人脛骨干中段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A組(33例)與B組(37例)。A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齡20~69歲,平均(36.38±5.26)歲;傷后至手術時間3~15 d,平均(8.79±2.64)d;左側16例,右側17例;損傷原因:高處摔傷9例,車禍11例,扭傷、跌傷8例,重物砸傷5例;開放性骨折3例,閉合性骨折30例;合并腓骨骨折10例。B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齡18~70歲,平均(36.45±5.31)歲;傷后至手術時間3~16 d,平均(8.84±2.71)d;左側18例,右側19例;損傷原因:高處摔傷10例,車禍12例,扭傷、跌傷9例,重物砸傷6例;開放性骨折5例,閉合性骨折32例;合并腓骨骨折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四肢骨折》[4]中脛骨骨折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經X線檢測確診為脛骨干中段骨折者;術前不存在神經血管損傷者;年齡≥18歲者等。排除標準:脛骨陳久性骨折者;脛骨發育不全者;可疑病理性骨折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手術方法 若患者骨折斷端移位明顯,可進行跟骨牽引,對骨折部位清創縫合,合理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并給予其脫水和理療,待骨折部位軟組織消腫后再進行手術。A組患者行ORIF治療,進行腰麻或硬膜外全麻,指導患者在可透X線手術臺上取平臥位,墊高同側臂下固定。將止血帶置于大腿上,小腿置于襯墊上。在骨折處行切口,逐層切開骨折部位組織,進行鈍性分離,露出脛骨骨折端,分離過程中盡量不要破壞踝關節囊,清理骨折部位淤血和壞死組織,進行解剖復位,骨折經過牽引復位,保證合理的長度和對線,在透視下看清接骨板方位,用點狀復位鉗將骨折塊復位,最后將透視對側健康肢作為基準物,用解剖鋼板固定。
B組患者行MIPO聯合LCP治療,進行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在C臂機透視下進行手法復位,使用2 mm的克氏針與點狀復位鉗輔助復位。根據透視觀察情況,選用長度合適的鎖定鋼板并進行預彎,在骨折部位內側作1個小切口,縱向切口達到骨膜外,長3~4 cm,分離皮下筋膜和骨膜,形成隧道,從隧道遠端推入長度適宜的鎖定鋼板直至內側,置于脛骨內側中間部位,在透視下鋼板位置滿意后,用3~4枚螺釘將其固定。對骨折端有較大骨折塊時,用拉力螺釘進行復位,合并腓骨中段骨折者,復位后用4~6個孔的1/3管形接骨板固定。手術結束后留置負壓引流,清洗傷口并縫合,術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優良率。術后6個月根據《四肢骨折》[4]中的判定標準評估患者骨折恢復的,優:骨折完全愈合,踝、膝關節活動正常,肢體無縮短或畸形;良:骨折基本愈合,踝、膝關節活動良好,肢體恢復較好;可:骨折基本愈合,踝、膝關節活動部分恢復;差:骨折未愈合或踝、膝關節活動較差,走路需要人攙扶。總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②圍術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骨性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并進行比較。③膝、踝關節功能。根據Rasmussen膝關節功能評分[5]與美國矯形外科足踝協會(AOFAS)[6]評分評估患者術后第7天與術后6個月的膝、踝關節功能的恢復效果:Rasmussen膝關節功能評分總分為30分,其中疼痛、膝關節活動度、穩定性、膝伸直缺失度及行走能力每項各6分,分值越高表示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AOFAS評分總分為100分,包括疼痛、地面步行、前后活動、反常步態、后足活動等9個項目,分值越高表示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④并發癥。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主要包括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踝關節疼痛、切口感染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術后6個月B組患者總優良率為91.89%,高于對照組的72.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圍術期指標 B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A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骨性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s)
?
2.3 膝、踝關節功能 與術后第7天比,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的Rasmussen功能評分、AOFAS評分均升高,且B組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功能評分比較(±s,分)
注:與術后第7天比,*P<0.05。AOFAS:美國矯形外科足踝協會。
?
2.4 并發癥 B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70%,低于A組的21.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例(%)]
脛骨干中段骨折是較為嚴重的骨折,常由重物擊打、高空墜落、車禍等原因所致,臨床治療難度較大。ORIF是一種傳統的治療方法,在直視下進行手術,操作簡單,但術中剝離骨膜對周圍軟組織損傷過大,影響患者骨折愈合速度,術后恢復慢,且并發癥發生率較高[7]。
MIPO技術的成熟和發展延續了橋接鋼板接骨術與微創理論,通過小切口經皮置入鋼板,最大限度地保護骨膜和軟組織免受損傷,利于維持骨折部位的血供,減少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術后恢復[8]。LCP具有牢固的穩定性,通過螺釘與鋼板進行固定,抗拉伸、抗旋轉能力較強,且不會增加對骨膜壓力,有效保護骨折端的血流灌注[9]。MIPO聯合LCP手術切口小,盡可能降低對骨折處血供系統的損傷,維持骨膜的完整,同時置入的鎖定加壓鋼板可起到內固定效果,骨骼與鋼板之間留存了一定的間隙,可降低對骨膜血供的壓迫,有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10]。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者總優良率高于A組,術中出血量少于A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骨性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A組,提示MIPO聯合LCP治療脛骨干中段骨折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縮短患者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加快切口、骨性愈合。
MIPO是通過關節鏡引導的一種微創術式,僅需于骨折區遠端作一小切口,無需顯露骨折端,由骨膜外插入內固定鋼板,且無需剝離骨膜,對周圍組織損傷較小,同時可保護骨折部位血運,穩定性較好,防止術后膝關節內翻、外翻等情況,利于患者術后膝、踝關節功能的恢復[11]。MIPO聯合LCP術中不需要對LCP進行過多塑形,采用的鋼板較薄,附著于脛骨外側與脛骨遠端的解剖學更加吻合,提高了鋼板下緣和踝關節上緣之間的穩定性,利于患者踝關節功能的恢復[12]。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6個月兩組患者的Rasmussen膝關節功能評分、AOFAS評分均較術后第7天升高,且B組高于A組;B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A組,提示脛骨干中段骨折患者采用MIPO聯合LCP治療有助于其膝、踝關節功能的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安全可靠。
綜上,MIPO聯合LCP治療脛骨干中段骨折患者療效確切,手術切口小,可有效縮短患者手術與住院時間,促進切口和骨折愈合,利于膝、踝關節功能的恢復,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