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乃文
(利津縣中心醫院急診科,山東東營 257400)
腦卒中作為臨床常見疾病,具有起病急的臨床特點,主要是由于腦內血液供血不足,血液循環功能出現障礙,各種原因引發腦部動脈出現狹窄或閉塞的一種臨床綜合病癥。臨床上,一般以使用抗血小板聚集類藥物、鈣離子拮抗劑藥物為主要治療手段,在治療腦卒中方面雖然能夠有效改善患者治療效果,但是其不良反應相對較多,不但不會提高患者治療效果,還影響患者預后[1]。中醫將腦卒中歸屬于“中風”范疇,通過對相應穴位進行針刺,能夠將體內凝血酶原系統激活,并對中樞神經造成一定刺激,從而對血管功能進行改善[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對腦卒中患者應用中醫針刺急救技術治療后對其神經功能、血管內皮損傷、生活質量的影響展開研究,現將研究結果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利津縣中心醫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12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40~72歲,平均(58.02±3.15)歲;體質量52.33~82.47 kg,平均(62.47±3.45)kg。研究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42~74歲,平均(58.92±3.27)歲;體質量52.02~81.67 kg,平均(61.87±2.45)kg。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對比分析。納入標準:符合《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4]中關于中風的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5]中關于腦卒中的西醫診斷標準者;首次發病者;對本研究使用藥物無過敏現象者等。排除標準:惡性腫瘤者;依從性差者;精神障礙者;合并肝、腎疾病者;近3個月內存在手術史或外傷史者等。本研究患者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經利津縣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予以對照組患者常規對癥治療,即控血脂、血糖、血壓,營養腦神經,以及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等基礎治療,并正確引導患者進行適當運動,包括患側肢體訓練、健側肢體功能訓練等。同時口服巴氯芬片(福安藥業集團寧波天衡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03,規 格:10 mg/片)治 療,10 mg/次,3次/d。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醫針刺技術,具體方法如下:①十宣穴,使用三棱針或注射針頭,進行消毒將其刺入十宣穴2 mm,部位為手指尖距離指甲5 mm處,針刺標準主要以血珠出現為宜,如果沒出血可將其擠出。②耳垂:如果患者出現口角歪斜,應對患者耳垂進行刺血。對耳垂進行揉搓后,發現耳垂變紅對耳垂最尖處進行針刺。③人中穴:患者如果處于昏迷,應需要對人中穴進行針刺,針尖向上斜刺,作捻轉強刺激,促進患者蘇醒。若患者口角歪斜,可增加頰車穴位;存在言語失常,可增加廉泉穴位;上肢不遂,可加入合谷穴;下肢不遂,可增加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穴位,以上穴位均選取患側穴位。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①神經功能恢復情況。應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6]評分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1、3、4周后神經功能改善情況,NIHSS評分總分42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越好。②昏迷情況評估。根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7]評分進行評估,總分15分,15分為正常,輕度13~14分,中度9~12分,重度3~8分,3分以下為特重型。③血管內皮功能。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4周后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基質金屬蛋白酶(MMP-9)、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經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指標。④生活質量。利用簡明健康測量量表(SF-36)[8]對患者治療4周后精神健康、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等內容進行評價,百分制,分數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7.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NIHSS評分、GCS評分及血管內皮功能指標、生活質量評分)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神經功能 與治療前比,治療1、3、4周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持續降低,且研究組患者治療1、3、4周后NIHSS評分與對照組比均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1周后比,#P<0.05;與治療3周后比,△P<0.05。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
?
2.2 昏迷程度 與治療前比,治療1、3、4周后兩組患者GCS評分均持續升高,研究組患者治療1、3、4周后GCS評分與對照組比均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GCS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GCS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1周后比,#P<0.05;與治療3周后比,△P<0.05。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
2.3 血管內皮功能 與治療前比,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MMP-9、Hcy水平均降低,研究組與對照組比降低,血清VEGF水平均升高,研究組與對照組比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MMP-9:基質金屬蛋白酶-9;Hcy: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
2.4 生活質量 治療4周后研究組患者精神健康、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等評分均與對照組比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分)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分)
?
腦卒中在臨床治療中常以藥物治療為主,西藥是治療該病的常用手段,與物理療法相互配合,雖然能夠改善臨床癥狀,但是整體上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患者的神經功能、運動功能等也沒有得到明顯改善[9]。因此,對于患者各項功能的恢復在治療中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中醫學認為中風的主要病因在于內虛邪中、脈絡空虛,認為其病位于腦,屬本虛標實,肝腎陰虛證,故治療原則應以活血化瘀、溫補肝腎為主[10]。本研究中,治療后各時間點研究組患者NIHSS評分與對照組比均降低,GCS評分及各項生活質量評分與對照組比均升高,提示腦卒中患者應用中醫針刺技術治療后,能夠有效改善昏迷狀態,提高神經功能,同時提升生活質量。原因在于,腦卒中后患者顱內壓升高,對患者面部神經造成損傷,形成一系列口眼歪斜的表現;通過對患者耳垂部位進行刺血,以改善患者面部神經損傷程度,進而抑制顱內壓[11]。人中穴作為陽脈之海,是督脈,該穴位能夠有效控制并合理調整血壓,起到促進陽氣提升、提神醒腦開竅的作用,能夠促進昏迷患者蘇醒[12]。十宣穴屬于指掌側固有神經,對神經末端進行針刺,起到促進經脈氣血流通的作用,可促進血管擴張,有利于緩解上肢痙攣[13]。同時對患者的各個經絡進行針刺后,能夠有效放松經絡,緩解壓力,進而對經絡的平衡進行調整,有利于促進經絡疏通和提升氣血,進而促進患者蘇醒,改善并抑制中風后遺癥[14-15]。
腦卒中作為腦血管疾病的一種,和腦血管病變息息相關,一旦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會導致血流流通變慢,進而對大腦供血造成影響,最后引發腦卒中。VEGF主要能夠促進血管新生與通透性,有效促進細胞增殖和分裂,并能夠清除體內有代謝障礙的細胞,利于患者神經缺損快速恢復;MMP-9作為MMPs家族中重要成員,對纖維蛋白等細胞外基質成分能夠水解,MMP-9可調節選擇性降解細胞外基質降解與合成,若呈現高表達會造成神經元損傷,引起腦卒中的發生;Hcy作為一種氨基酸,該指標一旦升高,會引發氧化應激反應,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加重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16-17]。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血清MMP-9、Hcy水平與對照組比均降低,血清VEGF水平與對照組比升高,提示中醫針刺技術可改善腦卒中患者血液循環,促進血液流通。分析原因在于,針刺主要以人體手指和足尖部位的各個經絡著手,對以上經絡刺血,能夠起到醒神開竅、開竅啟閉、活血通絡的功效;且通過對腦卒中患者人中穴、十宣穴等相應穴位進行針刺,可改善患者血液循環,促進患者血液流通,從而對血管內皮功能的改善起到積極作用[18-19]。
綜上,中醫針刺技術治療腦卒中患者,可有效改善其神經功能與昏迷情況,降低對血管內皮的損傷,促進血液循環,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