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慧
(吉林省肢體傷殘康復醫院醫學影像超聲科,吉林長春 130062)
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種急性非化膿性炎癥,是指靜脈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的凝結,是臨床常見的周圍性血管疾病之一。血液高凝狀態是引起靜脈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DVT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一側肢體突然腫脹,局部感到疼痛,行走時加劇;輕者局部僅感沉重,站立時癥狀加重[1]。早期診斷DVT對患者而言意義重大,DVT臨床診斷金標準為下肢深靜脈造影(DAS),但其可對患者機體造成創傷,且費用較昂貴[2]。彩色多普勒超聲(CDUS)具有準確度高、可重復應用、無創、操作簡單等優勢,已在臨床診斷中逐漸被應用[3]。本研究旨在探討CDUS在DTV中的診斷價值,以期為臨床后續治療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吉林省肢體傷殘康復醫院收治的90例疑似DVT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齡29~67歲,平均(50.21±3.42)歲;受教育水平:≤小學16例,初中30例,高中/高職26例,大專或大專以上18例。納入標準:存在一定程度的肢體腫脹、壓痛等癥狀者;具備清晰的意識與認知,且可正常交流者;年齡29~70歲者等。排除標準: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臟器功能衰竭者;合并全身感染者;合并惡性腫瘤者;有血栓病史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檢測方法 采用彩色超聲診斷系統[飛利浦醫療(蘇州)有限公司,型號:ClearVue550]對患者進行檢測,探頭頻率設定為5~10 Hz,患者取仰臥位,外展大腿,充分暴露檢查處,為其檢查時可沿其髂外靜脈,利用探頭行髂靜脈追蹤檢查,在腹股溝處放置探頭,用于明確其股總靜脈、動脈,之后沿其股總靜脈行脛前靜脈、股淺靜脈、股深靜脈檢查,調整體位為側臥位、俯臥位,檢查患者腘窩、小腿各段的靜脈,為其檢查時囑其全身肢體放松,使用探頭進行各段靜脈檢查,行橫、縱切面交替檢查,為避免發生遺漏,需由上至下持續性掃查。結合受檢者的健側靜脈超聲圖像,對其患側的靜脈情況進分析,測量其靜脈內徑,了解其管腔內回聲與分布情況,并對其血管充盈程度進行觀察,為避免出現假陽性,由院內兩名具有較高診斷資歷的影像科醫師結合實際情況,適當行遠端肢體擠壓,盡可能提供清晰明了的影像數據,并進行閱片,給出最終討論結果。
1.3 觀察指標 ①CDUS對DVT的檢出率。根據患者DAS診斷結果,計算CDUS對DVT的檢出率。②靜脈內徑指標。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檢測并比較DVT患者和非DVT患者雙側股總靜脈(CFV)、內側腓腸靜脈(MGV)、股淺靜脈(SFV)、脛后靜脈(PTV)內徑的差異。③診斷效能。計算CDUS的診斷效能,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假陽性+真陰性)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陽性)例數×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真陰性+假陰性)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檢出率 90例疑似患者經DAS診斷確診79例DVT,CDUS對DVT的檢出率為82.22%,低于DAS的87.78%,但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DUS對DVT的檢出情況比較(%)
2.2 靜脈內徑指標 經CDUS檢測可見,DVT患者CFV、MGV、SFV、PTV內徑均顯著大于非DVT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DVT患者和非DVT患者靜脈內徑指標比較(±s, mm)
表2 DVT患者和非DVT患者靜脈內徑指標比較(±s, mm)
注:CFV:股總靜脈;MGV:內側腓腸靜脈;SFV:股淺靜脈;PTV:脛后靜脈。
?
2.3 診斷效能 CDUS診斷的靈敏度為91.14%,特異度為81.82%,陽性預測值為97.30%,陰性預測值為56.25%,見表3。
表3 CDUS對DVT的診斷效能分析
2.4 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1,女性,56歲,右小腿肌間靜脈血栓,右小腿肌間靜脈管腔內可探及中等回聲,未探及血流信號,見圖1-A。患者2,女性,41歲,左側小隱靜脈主干血栓,左側小隱靜脈管腔內可探及中等回聲,未探及血流信號,見圖1-B。患者3,女性,62歲,左側股淺靜脈血栓,股淺靜脈內可探及中等回聲,未探及血流信號,見圖1-C。患者4,男性,77歲,左側股深靜脈下段血栓,股深靜脈下段管腔內可探及中等回聲,未見血流信號,見圖1-D。
圖1 典型DVT患者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圖片
DVT是一種發病率高的疾病,血栓形成后可導致靜脈管腔發生不同程度的狹窄、閉塞,從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威脅患者生命安全[4]。DSA是一種介入檢測方法,是目前臨床診斷DVT的首要方法與依據,但該方法具有一定輻射且會對患者造成一定創傷,不可反復進行,同時碘造影劑會使患者出現多種過敏反應[5]。
超聲檢查具有操作便捷、創傷小、重復性強等特點,可清晰顯示血管形態與血管內情況。CDUS具有兩種診斷模式,一種為多普勒血流顯像,一種為脈沖多普勒,可直觀顯示受檢者的機體血流動力學,借助其呼吸頻率,亦可仔細鑒別血栓情況,若受檢者的血流以無節律性的,持續性的血流速度減緩為表現,則提示其機體靜脈回流阻礙。彩色多普勒超聲能準確判斷血栓理化性質,利于對血栓進行分析,對DTV患者的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該方法可評估病變部位的血流狀況,了解慢性血栓周圍的側支循環,為手術介入治療提供信息[6]。本研究結果顯示,CDUS對DVT的檢出率為82.22%,低于DAS的87.78%,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CDUS診斷的靈敏度為91.14%,特異度為81.82%,陽性預測值為97.30%,陰性預測值為56.25%,提示CDUS診斷DVT的準確性較高,可確定血栓的范圍、位置及大小,為治療提供可靠參數。
使用CDUS對無DVT群體行檢查時,圖像具體可表現為:靜脈光滑管壁,無管腔內回聲,加壓探頭發現血管可壓癟,存在自發性單色血流信號,血流信號伴隨受檢者的呼吸節律可出現明顯變化,具體可呈短暫反流血流信號,若受檢者的血流相對緩慢,可壓癟靜脈壁,對其下肢近心端進行檢測,可見中等細密的回聲向心流動、血流信號暗淡[7]。CDUS檢查DVT患者時,不完全閉塞型DVT患者圖像表現為:血管腔內充填大部分實質性回聲,加壓操作后,血管腔內部存在血流缺損充盈、部分管腔變形,邊界不清晰;完全閉塞型DVT患者圖像表現為:血管腔內部充填實質性回聲,急性栓塞群體,出現較明顯的靜脈遠端血管內徑增寬,且遠端靜脈彩色血流有增寬,顏色暗淡;慢性栓塞群體,部分已形成側支循環,加壓操作后,無管腔變形,無彩色血流在病灶處,有側支循環,周圍血流信號較豐富,血管檢查時難以發現血流頻率[8]。本研究結果顯示,DVT患者CFV、MGV、SFV、PTV內徑均顯著大于非DVT患者,提示CDUS檢查可明確患者血流情況,為后期治療提供有效參考依據,利于患者預后。
綜上,CDUS診斷DVT準確性較高,可觀測下肢靜脈管徑與血流充盈情況,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