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軍
(長順縣人民醫(yī)院,貴州 長順 550700)
肝內膽管結石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膽管結石[1]。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上腹部持續(xù)性脹痛、膽絞痛等,病情嚴重者可發(fā)生膽管梗阻、局部感染、繼發(fā)性膽管狹窄、黃疸、肝膿腫、肝萎縮、膽汁性肝硬化等并發(fā)癥[2]。在本次研究中,長順縣人民醫(yī)院采用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下鈥激光碎石術對36 例肝內膽管結石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9 月在長順縣人民醫(yī)院就診的73 例肝內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經CT 檢查等影像學檢查被確診患有肝內膽管結石。其排除標準是:患有繼發(fā)性膽管狹窄、膽道炎或胰腺炎;存在進行腹腔鏡手術的禁忌證。根據入院編號的單雙數將其分為比較組(37 例)和分析組(36 例)。比較組37 例患者中有男性18 例,女性19 例;其年齡為27 ~64 歲,平均年齡為(46.37±7.22)歲;其病程為1 ~11 年,平均病程為(5.87±3.42)年。分析組36 例患者中有男性19 例,女性17 例;其年齡為28 ~65 歲,平均年齡為(46.41±7.17)歲;其病程為1 ~11 年,平均病程為(5.64±3.7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本研究經長順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象均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
為比較組患者采用開腹膽道鏡下鈥激光碎石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在其右肋緣下方做切口。置入膽道鏡,在膽道鏡的引導下切開膽總管。使用抓鉗和網籃取出肝內膽管中的結石。對于無法順利取出的結石,用鈥激光將其擊碎,然后取凈碎石。完成取石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膽道,并逐層縫合切口。為分析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下鈥激光碎石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在其臍部下方做切口,為其建立二氧化碳氣腹(氣腹壓力為12 ~14 mmHg)。置入腹腔鏡,在腹腔鏡的引導下分離膽囊三角區(qū),并在距離膽總管0.5 cm 處對其實施結扎。對膽總管前壁進行穿刺,觀察肝內膽管中結石的數量、大小和分布情況,并用抓鉗和網籃取出中小型結石。對于無法使用抓鉗和網籃取出的大型結石,使用鈥激光將其擊碎,然后取凈碎石。完成取石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膽道。留置T 管,逐層縫合切口。
1)觀察兩組患者結石的清除率及術后半年內其病情的復發(fā)率。2)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膽漏、膽道出血和膽管損傷)的發(fā)生情況。
使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分析組患者結石的清除率高于比較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分析組患者術后膽漏、膽道出血、膽管損傷的發(fā)生率均低于比較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在術后半年內,分析組患者病情的復發(fā)率低于比較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結石的清除率、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術后半年內其病情的復發(fā)率[%(n)]
肝內膽管結石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膽管結石。此病患者可發(fā)生膽源性肝膿腫、重癥膽管炎等嚴重的并發(fā)癥[3-4]。鈥激光具有對人體組織的穿透深度較小的特點。與采用傳統(tǒng)的氣壓彈道碎石術、體外沖擊波碎石術相比,用鈥激光碎石術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碎石的成功率,且不易損傷其結石周圍的正常組織,安全性較高[5]。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分析組患者結石的清除率高于比較組患者,其術后膽漏、膽道出血、膽管損傷的發(fā)生率均低于比較組患者,P <0.05。在術后半年內,分析組患者病情的復發(fā)率低于比較組患者,P <0.05。
綜上所述,與采用開腹膽道鏡下鈥激光碎石術相比,用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下鈥激光碎石術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結石的清除率,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和病情的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