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汝平,楊 艷
(貴州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輸血科,貴州 都勻 558004)
創傷是指由各種機械性致傷因素作用于人體所造成的組織或器官結構完整性破壞或生理機能障礙。此類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局部劇烈疼痛、出血、血腫、積血等,病情嚴重者可發生大量失血而導致失血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從而危及生命。本文對我院收治的63 例嚴重創傷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分析嚴重創傷大量失血后患者接受輸血治療后其凝血功能的變化情況。
病例來源為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嚴重創傷患者63 例納入本研究。這些患者均具有臨床輸血指征,并排除輸血前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輸血前使用過抗凝藥物、存在肝臟嚴重病變等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6 例,女性患者27 例,年齡為20 ~72 歲,平均年齡54.32±3.13 歲;其創傷至入院的時間為1 ~14 h,平均發生創傷至入院的時間(5.47±1.08)h。其中致傷原因為發生交通事故傷者有37 例,為發生高處墜落傷者有13 例,為發生機械傷者有8 例,為發生鈍器傷者有5 例。
本組患者入院后均實施吸氧、開放二條以上的靜脈通路、使用晶膠液補充血容量、治療失血原因、心電監護等醫療措施。當患者失血量達1000 ml 后,為其輸注紅細胞、新鮮冰凍血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使其血紅蛋白的水平保持在90 g/L 左右,并動態監測其凝血功能。
分別于輸血前、輸血1d 后、輸血3d 后檢測本組患者的凝血功能,觀察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 和纖維蛋白原(FIB)。
對本研究所得數據應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 s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這些患者輸血后第1 d ~第3 d 其各項凝血功能指標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附表。
附表 本組患者輸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標的變化情況(± s )

附表 本組患者輸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標的變化情況(± s )
注:*與輸血前比較,P <0.05。
時間 PT(s) APTT(s) TT(s) FIB(g/L)輸血前 28.69±6.95 75.48±28.62 25.49±3.59 0.93±1.12輸血1 d 后 16.05±2.85* 56.56±5.64* 22.67±4.01* 1.58±0.56*輸血3 d 后 14.83±2.57 36.75±4.59 16.36±3.83 1.96±0.34
輸血是外科常用的支持性治療方法之一,能緩解患者因失血過多而產生的貧血及休克癥狀。對嚴重創傷后大量失血患者進行輸血治療可為其補充血液,提高其血壓與血容量,避免其因失血過多而出現低溫及休克[1]。但有研究發現,接受大量輸血的患者其體內的血小板可迅速減少,在血小板計數降低時,患者可再次發生出血。由于嚴重創傷后大量失血患者輸血時所用的血液多為庫存血,將其輸入患者體內后,可使患者機體內凝血因子的活性下降,導致其發生凝血功能障礙。臨床研究顯示,凝血因子與血小板的功能受溫度的影響較大,溫度越低,凝血因子與血小板的功能就越差[2]。嚴重創傷后大量失血患者多會發生失血性休克,其血容量偏低,體溫也較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體內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功能,從而可導致其發生凝血功能下降。因此,在對嚴重創傷后大量失血患者進行輸血治療前,應先為其糾正酸中毒及水電解質失衡,恢復其體溫,并為其適當加熱輸注的液體。對于病情尚未穩定、出血情況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可同時為其輸注紅細胞、新鮮冰凍血漿、冷沉淀凝血因子、血小板等,以提高其血液中促凝血成分的含量,改善凝血功能。為了分析嚴重創傷后大量失血患者接受輸血后其凝血功能的變化情況,本文對我院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收治的63 例嚴重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患者輸血后第1 d ~第3 d 其各項凝血功能指標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綜上所述,嚴重創傷后大量失血患者接受輸血后其凝血功能指標可出現明顯的好轉,從而可提高其搶救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