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大城縣醫院,河北 廊坊 065900)
病毒性腦炎是一種由多種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嚴重的病毒性腦炎可引發腦疝、呼吸衰竭及腦性休克,危及患者的生命[1]。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咪達唑侖、地西泮及阿昔洛韋等藥物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本文以2016 年11 月至2018 年12 月期間大城縣醫院收治的150 例重癥病毒性腦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用免疫球蛋白治療該病的療效及對患者血清NSE 及S100β 水平的影響。
選取2016 年11 月至2018 年12 月期間大城縣醫院收治的150 例重癥病毒性腦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75 例患者中有男性37 例,女性38 例;其平均年齡(23.14±6.11)歲。對照組75 例患者中有男性40 例,女性35 例;其平均年齡(22.08±5.47)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抗癲癇、鎮靜、物理降溫、腦保護、抗感染及脫水等常規治療,同時使用阿昔洛韋對其進行治療。阿昔洛韋的用法為:按照5 mg/kg 的劑量取該藥,將其與500 ml 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勻后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日治療1 次,連續治療7 ~10 d。在此基礎上,用免疫球蛋白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該藥的用法為:按照0.2 ~0.4 g/kg 的劑量取該藥,將其與100 ml 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勻后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日治療1 次,連續治療5 d。
治療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神經功能的改善情況。在兩組患者入院后次日的清晨,分別采集其4 ml 的空腹靜脈血,對血液標本進行30 min 的離心處理(轉速為3000 r)后,得到上清液。將血清標本放置在-70℃的冰箱內保存。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患者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和人S100β 蛋白(S100β)的水平。嚴格按照試劑盒的說明書進行相關的操作。
將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2]。顯效:治療后,患者的精神狀態和意識恢復正常,其臨床癥狀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的意識恢復正常,但其精神狀態未恢復,其臨床癥狀未完全消失。無效:治療后,患者的精神狀態、意識及臨床癥狀均未發生改變,其病情甚至在加重。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 s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P <0.05。詳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NSE 及S100β 的水平相比,P >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血清NSE的水平較高,其血清S100β 的水平較低,P <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NSE 及S100β 水平的對比(± s )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NSE 及S100β 水平的對比(± s )
指標 時間 觀察組(n=36)對照組(n=26)t 值 P 值NSE(ng/ml)治療前 15.30±1.82 15.18±1.86 4.528 >0.05治療后 3.68±0.25 0.81±0.08 12.014 <0.05 S100β(μg/L)治療前 7.15±0.85 10.53±1.31 3.184 >0.05治療后 0.41±0.01 0.61±0.03 10.362 <0.05
病毒性腦炎是一種由皰疹病毒、腸道病毒(包括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和脊髓灰質炎病毒等)、巨細胞病毒、EB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腦病[3]。該病具有散在或流行發病的特點,其傳播途徑主要為糞- 口,其次為接觸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該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包括頭痛、驚厥、嘔吐、發熱及顱內高壓等,病重時可發生共濟失調、感覺障礙、復視及斜視等神經系統癥狀[4]。
免疫球蛋白是利用健康人的血漿,采用分離純化技術制備的血漿制品。該藥具有抗病毒、抗炎的作用,可降低患者血清中炎性細胞因子的水平,使病毒喪失活性。該藥中含有的獨特型抗體可形成復雜的免疫網絡,發揮免疫調節及免疫替代的作用,從而可增強細胞的免疫功能。另外,該藥可減輕患者大腦受損的程度,發揮顯著的腦保護作用[5]。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免疫球蛋白對重癥病毒性腦炎患者進行治療可顯著提高其臨床療效,調節其血清NSE及S100β 的水平,改善其神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