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云,林 蘭
(南通市腫瘤醫(yī)院檢驗科,江蘇 南通 226300)
原發(fā)性肝癌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在發(fā)病的早期無典型的臨床癥狀,其病情發(fā)展到中晚期時可出現(xiàn)肝區(qū)疼痛、黃疸、肝大、腹水、發(fā)熱、消瘦、食欲不振及乏力等癥狀。該病患者的腫瘤細胞易發(fā)生轉(zhuǎn)移,其預后較差[1]。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shù)的發(fā)展,臨床上用于診斷及輔助診斷原發(fā)性肝癌的指標逐漸增多。了解這些診斷指標對臨床醫(yī)生診斷和治療原發(fā)性肝癌、判定該病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2]。對患者進行凝血功能檢查可了解其各項凝血功能指標的水平,從而輔助診斷其所患的疾病。如果能夠確定罹患原發(fā)性肝癌會對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影響,則可以通過檢測其凝血功能指標來輔助診斷其病情。本文主要是探討罹患原發(fā)性肝癌對患者五項凝血功能指標的影響。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3 年1 月至2016 年12 月期間南通市腫瘤醫(yī)院收治的68 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及同期在該醫(yī)院進行體檢的70 例健康人。這些研究對象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將其中的68 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作為觀察組,將其中的70 例健康人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其經(jīng)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檢查被確認患有原發(fā)性肝癌。2)其在參與本次研究前1 周內(nèi)未服用過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3)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4)未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腎功能異常。5)未患有血液疾病。對照組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其血轉(zhuǎn)氨酶的水平正常,其進行乙肝表面抗原檢測的結(jié)果為陰性。2)未患有重要器官的器質(zhì)性疾病、惡性腫瘤或嚴重的感染。3)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4)無家族腫瘤遺傳史。5)未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腎功能異常。6)未患有血液疾病。觀察組患者中有男30 例,女38 例;其年齡為20 ~60 歲,平均年齡為(46.3±12.3)歲;其中有肝輕度損傷患者31 例,有肝重度損傷患者37 例。將觀察組患者根據(jù)肝損傷的程度分為輕度損傷組和重度損傷組。對照組研究對象中有男32例,女38 例;其年齡為20 ~60 歲,平均年齡為(45.5±11.4)歲。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研究對象、輕度損傷組患者與重度損傷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相比,P >0.05。
對所有研究對象均進行凝血功能檢查。檢測儀器為日本希森美康Sysmex CA7000 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方法為:抽取所有研究對象2 ml 的晨起空腹靜脈血。用濃度為38 g/L 枸櫞酸鈉對血樣進行抗凝處理。血樣與枸櫞酸鈉的比例為9:1。將血樣放入離心機中以3000 r/min 的速度離心10 min。取血漿進行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凝血酶時間(TT)檢測。使用單克隆抗體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漿D- 二聚體(D-D)的水平。使用Clauss 法檢測血漿纖維蛋白原(FIB)的水平。在采集血樣后4 h 內(nèi)完成檢測。
觀察所有研究對象PT、APTT、TT、FIB 及D-D 的水平。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 s )表示,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PT、APTT、TT 均長于對照組研究對象,其血漿D-D 的水平高于對照組研究對象,P <0.05。兩組患者血漿FIB 的水平相比,P >0.05。詳見表1。
重度損傷組患者的PT 及APTT 均長于輕度損傷組患者,其血漿FIB 的水平低于輕度損傷組患者,其血漿D-D 的水平高于輕度損傷組患者,P <0.05。兩組患者的TT 相比,P >0.05。詳見表2。
表1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研究對象的PT、APTT、TT、血漿FIB 及D-D 的水平(± s )

表1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研究對象的PT、APTT、TT、血漿FIB 及D-D 的水平(± s )
注:*與對照組相比,P <0.05。
組別 例數(shù) PT(s) APTT(s) TT(s) FIB(g/L) D-D(mg/L)對照組 70 12.44±3.21 31.22±7.22 13.89±4.66 2.88±1.01 0.26±0.11觀察組 68 15.55±3.01* 41.33±5.67* 17.99±3.53* 3.02±0.99 0.87±0.22*t 值 5.8672 9.1310 5.8135 0.8221 20.6898 P 值 0.0000 0.0000 0.0000 0.4125 0.0000
表2 輕度損傷組患者與重度損傷組患者PT、APTT、TT、血漿FIB 及D-D 的水平(± s )

表2 輕度損傷組患者與重度損傷組患者PT、APTT、TT、血漿FIB 及D-D 的水平(± s )
注:*與輕度損傷組相比,P <0.05。
組別 例數(shù) PT(s) APTT(s) TT(s) FIB(g/L) D-D(mg/L)輕度損傷組 31 12.53±3.03 31.34±5.47 15.56±3.46 5.02±0.89 0.67±0.23重度損傷組 37 17.47±3.51* 42.23±5.25* 16.87±4.76 2.44±1.02* 0.98±0.12*t 值 6.1472 8.3582 1.3115 11.0022 7.1284 P 值 0.0000 0.0000 0.1942 0.0000 0.0000
肝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之一。多種凝血因子均在肝中合成、轉(zhuǎn)化。良好的肝功能可保證人體的凝血功能正常[3]。了解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助于臨床醫(yī)生診斷和治療原發(fā)性肝癌。臨床上常見的凝血功能指標有五項,即PT、APTT、TT、FIB 及D-D。這五項凝血功能指標的水平可從不同層面反映出患者的凝血功能。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可隨著病情的進展出現(xiàn)肝實質(zhì)性損傷,影響其纖溶功能及抗凝功能,使其體內(nèi)類肝素物質(zhì)明顯增多,導致其肝合成凝血因子的數(shù)量和種類減少[4-5]。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肝清除各類自由基的力量較弱,可導致其血小板的數(shù)量減少及功能發(fā)生異常[6-7]。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PT、APTT、TT 均長于對照組研究對象,P <0.05。這說明,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發(fā)生出血的風險較大。臨床醫(yī)生應注意為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防治出血性并發(fā)癥。相關(guān)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除肝癌外,其他類型惡性腫瘤患者均不存在TT 延長的情況。因此,原發(fā)性肝癌患者TT 的水平可作為輔助診斷其病情的指標之一。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重度損傷組患者的PT 及APTT均長于輕度損傷組患者,其血漿FIB 的水平低于輕度損傷組患者,其血漿D-D 的水平高于輕度損傷組患者,P <0.05。這說明,原發(fā)性肝癌患者PT、APTT、血漿FIB 及D-D 的水平可作為判定其病情及預后的指標之一[8]。
FIB 是在肝內(nèi)合成的一種生物糖蛋白。患者血漿FIB的水平能反映出其肝合成、轉(zhuǎn)化蛋白及生物酶的能力[9]。FIB 可增強細胞間的橋聯(lián)力,減少細胞表面過多的負電荷,在凝血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0-11]。D-D 是由交聯(lián)纖維蛋白在纖維酶的作用下降解形成的最小蛋白片段。D-D 具有半衰期長、臨床檢出率高等特點。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血漿D-D的水平升高,可特異性地反映出其體內(nèi)纖溶活性增強,其存在繼發(fā)性纖溶亢進的癥狀[12]。
綜上所述,罹患原發(fā)性肝癌會導致患者的PT、APTT及TT 延長,血漿D-D 的水平上升。與肝輕度損傷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相比,肝重度損傷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PT 及APT更長,其血漿FIB 的水平更低,其血漿D-D 的水平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