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貴源
(容縣人民醫院,廣西 玉林 5375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的常見病。該病常發生在30 ~50 歲的人群中。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腰背疼痛、坐骨神經痛等。該病患者若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發生大小便失禁、偏癱等嚴重的并發癥[1]。目前,臨床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原則為解除神經根黏連、改善神經根壓迫[2]。針灸療法、小針刀療法均是臨床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法。臨床實踐證實,針灸療法、小針刀療法均具有安全性高、患者術后不良反應少等特點。本文主要是探討用小針刀聯合針灸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間玉林市容縣人民醫院收治的76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將這76 例患者分為參照組(n=38)和試驗組(n=38)。在參照組患者中,有男21 例,女17 例;其年齡為30 ~65 歲,平均年齡為(43.12±2.14)歲;其病程為1 ~7 年,平均病程為(3.15±1.27)歲。在試驗組患者中,有男20 例,女18 例;其年齡為30 ~65 歲,平均年齡為(42.86±2.29)歲;其病程為1 ~7 年,平均病程為(3.21±1.0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針灸療法對參照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1)選取患者的懸鐘穴、陽陵泉穴、委中穴、環跳穴、大腸俞穴、腎俞穴、夾脊柱穴作為治療的穴位。2)對上述穴位處的皮膚進行消毒。3)使用不銹鋼針對上述穴位進行直刺,進針的深度為1 ~1.5 寸,采用平補平瀉法在上述穴位處進行捻轉運針,得氣后留針30 min。4)然后,選取患者的關元穴作為治療的穴位,并在其關元穴的皮膚處墊一個硬紙墊。5)將艾條(生產企業為南陽灸龍艾制品有限公司)插在灸療架上(生產企業為南陽仙草藥業有限公司),使艾條與其皮膚的距離為2 cm。6)采用溫和灸的手法對患者進行艾灸。在進行艾灸的過程中,要主動詢問患者的感受,并根據其感受為其調整艾條與其皮膚間的距離。每次進行艾灸的時間為1 h。每天進行一次針灸治療,持續治療三周。采用針灸療法聯合小針刀療法對試驗組患者進行治療。對該組患者進行針灸治療的方法同參照組患者。進行小針刀治療的方法是:1)對患者腰椎和骶椎處較為明顯的壓痛點(5 處)進行標記。2)協助患者取俯臥位,并對標記處的皮膚進行消毒。3)施術者佩戴無菌手套后,用左手拇指的指尖按住患者的壓痛點,用右手握住小針刀的刀柄,將小針刀的刀尖垂直刺入其壓痛點的中心位置,使小針刀的刀口線與其脊柱縱軸平行,使小針刀的針尖向其脊柱側傾斜。4)當小針刀的刀尖到達患者壓痛點關節韌帶的周圍組織時,橫向挑切其該處的韌帶。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患者的患椎處出現酸麻、脹痛等癥狀均屬于正常反應。5)術畢,拔出小針刀,并對進針點處進行壓迫止血2 ~3 min。6)使用創可貼對小針刀的刀眼處進行覆蓋。7)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并密切觀察其血壓的水平。進行觀察的時間為30 min。患者血壓的水平若未出現異常,可讓其回家。每隔7 ~10 d 對患者進行一次小針刀治療。患者的體質若較差,每隔15 ~20 d 對其進行一次小針刀治療。對患者進行小針刀治療的次數為3 ~5次。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其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的評分、Oswestry 腰腿功能障礙評分量表(ODI)的評分及臨床療效。應用VAS 評估兩組患者疼痛的程度[3]。滿分為10分。VAS 的評分越高,說明患者術后的疼痛感越強烈。應用ODI 評估兩組患者的腰腿功能[4]。滿分為50 分。ODI 的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腰腿功能越好。將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以下三個等級:1)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其ODI 評分提高的幅度≥95%。2)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其ODI 評分提高的幅度為61% ~94%。3)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未得到改善,其ODI 評分提高的幅度≤60%。治療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 s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 的評分和ODI 的評分相比,P >0.05。治療后,與參照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VAS的評分和ODI 的評分均更低,P <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ODI 的評分(分,± s )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ODI 的評分(分,± s )
組別 例數 VAS 的評分 ODI 的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 38 6.81±1.14 2.63±0.92 36.21±4.38 23.84±2.15試驗組 38 6.97±1.23 1.42±0.68 35.89±4.52 15.34±2.11 t 值 0.6036 6.689 0.322 17.846 P 值 0.274 0.000 0.374 0.000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7.37%(37/38)〕高于參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78.95%(30/38)〕,P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n(%)]
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腰痛”、“痹病”等范疇。該病常發生在青壯年人群中。腰椎間盤突出癥可發生在腰椎的各個節段。臨床實踐證實,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發病的部位以L4 ~L5 椎間和L5 ~S1 椎間較為常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發病的原因為其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病變,導致其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從纖維環的破裂處突出,對其脊神經根造成壓迫。因此,解除神經根黏連、改善神經根壓迫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原則。小針刀療法是由朱漢章依據中醫理論與現代外科技術研發的一種新型療法。有研究表明,采用小針刀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不僅可準確地對其病灶進行定位,還可從根本上解除其患椎內的高壓癥狀。中醫認為,艾葉具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通暢經絡的功效。西醫藥理學認為,艾葉中含有的苦艾酮具有鎮痛、止血、解熱的功效。臨床實踐證實,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關元穴進行艾灸治療,可使苦艾酮直達其病灶處,從而起到溫經通絡、活血止痛的作用。本次研究的結果說明,用小針刀聯合針灸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