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舒瑜 謝梅萍 蘇憶明
福建省安溪縣中醫院,福建 安溪 362400
毛將軍又稱過饑草,學名土丁桂(EvolvulusalsinoidesLinn.),在閩南地區廣為人知,其不僅具有養胃健脾、助消化的功效,還能當做香料使用,是一種藥食兩用的植物。文章對其研究情況予以概述,以期為后續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毛將軍(《泉州本草》)閩南語稱“過饑草”、“過枝草”。另有別名毛辣花、銀絲草(《廣州植物志》),過饑草、小鹿銜、鹿含草、小本白花草、石南花、瀉痢草(《福建民間草藥》),銀花草(《南寧市藥物志》),白毛草、白毛蓮、白毛將(《廣東中藥》),白鴿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1],鹿銜草(福州、莆田)《福建藥物志》[2]。
毛將軍為旋花科植物土丁桂EvolvulusalsinoidesLinn.的全草。一年生草本,高15~60 cm。莖基部分分枝,莖少數至多數,平臥或上升,上端斜舉,細長,全株被白色長伏毛。單葉互生,葉柄短至近無柄;葉長卵形、橢圓形或長圓形長,長7~25 mm,寬5~10 mm,先端具小短尖,基部圓形或漸狹,兩面被貼生疏柔毛,有時上面無毛;側脈兩面均不顯著。花通常單生葉腋,總花梗絲狀;苞片線狀鉆形至線狀披針形;萼片5,披針形,銳尖或漸尖,被長柔毛;花冠輻狀,直徑7~10 mm,藍色或白色;雄蕊5,內藏,花絲絲狀,貼生于花冠管基部,花藥長圓狀卵形;子房無毛,花柱2,每1花柱2尖裂,柱頭圓柱形,先端稍棒狀。蒴果球形,無毛,4瓣裂。種子4或較少,黑色,平滑。花期5~9月[2-3]。氣微,味苦。具有清熱,利濕,解毒作用。如圖1所示。
印度傳統醫學認為毛將軍具有很好的中樞神經作用,藥理研究表明毛將軍具有很強的生理應激調節、抗焦慮、抗癌、抗氧化、免疫調節[4],可治療小兒腸炎、消化不良、支氣管哮喘、咳嗽、跌打損傷、腰腿痛、頭暈目眩、白帶、痢疾、泌尿系感染、血尿、蛇傷等病癥[5-6]。

2.1 心血管系統 藥理試驗表明土丁桂所含甜菜堿,長期給大鼠口服,有保護肝臟或抗脂肪肝的作用,對麻醉動物有輕度降壓作用,但對高血壓無效[7]。毛將軍水溶性堿小劑量(0.02 mg)能削弱在體蛙心的收縮力,減慢心率;大劑量(0.1 mg)則使其停止于舒張期,1∶500000~1∶250000濃度時,能減少離體兔小腸的收縮幅度,使其張力增加[8]。
2.2 神經中樞系統 乙醇提取物的劑量在200 mg/kg時會造成白化小鼠的嗜睡和降低其活動能力,高劑量沒有更多毒性表現[9-10],試驗表明該草藥在抗癌和中樞抑制作用時最低致死量450 mg/kg[9-10]。毛將軍的乙醇提取物能很好改善學習和記憶能力,降低小鼠腦漿中乙酰膽堿酯酶水平,其保護神經[11]和有效的改善健忘癥[12]與這有很大關系。
2.3 內分泌系統 毛將軍葉甲醇提取物對α-淀粉酶抑制濃度IC50(1.33±0.05)μg/mL,水提取物對α-葡萄糖苷酶和乙酰膽堿酯酶酶的抑制濃度分別為 IC50(3.58±0.02)μg/mL和(4.46 ± 0.03)μg/mL[13]。毛將軍主要成分β-谷甾醇及乙醇提取物能顯著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14]。
2.4 消化系統 毛將軍治療慢性痢疾46例,治愈36例,好轉5例,無效5例。福清縣醫院、福建省中醫研究所應用毛將軍煎劑治療小兒結腸炎26例,治愈23例,好轉3例[3]。
2.5 外傷 毛將軍生物堿顯著提高治療組皮膚傷口愈合率(P<0.001),其中傷口蛋白含量增加(2.32到2.55),皮膚斷裂強度對照組均值為393,實驗組為535~572[15]。
2.6 抗癌作用 毛將軍水提取物具有抑制SH-SY5Y細胞系作用, IC50103.0035 μg/mL[13]。毛將軍甲醇提取物能引起人肝癌細胞HepG2凋亡且具有濃度依賴性,同時能降低線粒體膜電位水平和catenin-β1蛋白的表達[16]。
研究表明,毛將軍中含有黃酮苷類,酚酸類,香豆素類,生物堿類,氨基酸等等豐富的化學成分[17]。具體見表1。

表1 毛將軍化學成分
毛將軍現收載于《福建省中藥材標準》[22],標準有“性狀”“炮制”相關要求來對藥材及飲片進行質量控制。辛寧等[23]對毛將軍進行顯微及紫外光譜鑒別,發現莖有氣孔,葉與莖中都有明顯的分泌細胞及纖維管細胞。其中分泌細胞圓而大,且四周都由小細胞構成。纖維管胞的一種過渡類型的厚壁細胞,其末端較尖,細胞壁上有具緣紋孔,腔大,壁薄。乙醇浸提物在209.8 nm、328.3 nm處有吸收峰。氯仿浸提物在243.4 nm處有吸收峰。陳宏偉[24]通過對毛將軍紫外光譜圖掃描,建立指紋圖譜,并對主要成分甜菜堿進行含量測定,認為臺灣產毛將軍含量約為0.304%-0.310%。通過采用GC、GC/MS方法聯合測定毛將軍揮發油中含12.62%順式-α-necrodol、9.01% 2-丁氧基乙醇、8.01%苯甲醇、7.37%γ-丁內酯[25]。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在435nm處總香豆素有最大吸收,經熱提取和冷提取后,測定總相對素含量分別為0.0020%和0.0018%(以東莨菪堿計)[26]。
因其別名眾多,各地叫法不一,在日常使用中易出現混淆品種。羅梓河等[27]報道潮汕地區因別名相同易將毛將軍為旋花科植物土丁桂EvolvulusalsinoidesLinn.的全草與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PyrolacallianthaH.Andres或普通鹿蹄草PyroladecorataH.Andres的干燥全草相混淆使用。Neeraj Kumar SETHIYA等[4]報道在印度草藥里被認為毛將軍使用的就有四種:旋花科田旋花(Convulvuluspluricaulis)、旋花科土丁桂(EvolvulusalsinoidesLinn.)、蝶形花科蝴蝶花豆(Clitoreaternatea)和龍膽科穿心草(Canscoradecussate)。在臺灣地區[24],毛將軍與另外一種從巴西引進來做觀賞用的藍星花(Evolvulusglomeratus)作為藥用常混用。如圖2所示。

毛將軍在福建、湖南、廣西、廣東、江西、貴州、浙江等地均有地方資源收錄。生產環境均為干燥的山坡、原野、灌木旁,夏、秋季節采收,全草入藥,鮮用或曬干。各地功效側重不同,福建、廣西用于健脾止瀉,益精固腎,消炎退黃,清熱瀉火;湖南、浙江用于清熱利濕,消滯散瘀,解毒;江西、貴州用于清熱、利濕、解毒;廣東主要用于止咳平喘,清熱利濕,散瘀止痛。見表2。

表2 毛將軍收錄情況

續表2

續表2
毛將軍在閩南地區是一味“藥食同源”的藥物。但目前對毛將軍藥材標準、藥理研究、臨床研究的文獻及報道較少,因此對其進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