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立 朱慧君 鄧劍勇
瑞金市人民醫院,江西 瑞金 342500
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球肘”,因最早發現于網球運動員而得此名,后來研究發現,需要反復使用上肢活動的工作者亦常發此病。針灸治療肱骨外上髁炎針刺方法多種多樣,且療效肯定,其中腕踝針療法廣泛用于各類關節疼痛疾病。孫朝輝[1]應用腕踝針治療肱骨外上髁炎72例,研究表明腕踝針在肱骨外上髁炎治療中的有效性。筆者在臨床研究中運用腕踝針埋針治療肱骨外上髁炎,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瑞金市人民醫院骨科、康復科及中醫科符合研究納入標準的肱骨外上髁炎門診患者5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各25例。對照組年齡42~49歲,平均年齡(45.1±1.32)歲,病程3~11 d,平均病程(7.1±1.3)d;觀察組年齡40~49歲,平均年齡(44.6±1.38)歲,病程3~11 d,平均病程(7.5±1.4)d。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患肢位置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 參照《外科學(第8版》[2]和《中醫骨傷科學(第十版)》[3]肱骨外上髁炎的診斷標準:①體力勞動者或者特殊工種人員,可無明顯外傷史,但可有長期伸腕的動作且負荷過度的病史;②肘關節外側痛,在用力握拳、伸腕時疼痛加重以致不能持物,嚴重者擰毛巾、掃地等細小生活動作均感困難;③檢查時,僅在肱骨外上髁、橈骨頭及兩者之間有局限性、極敏銳的壓痛;④密耳試驗、前臂伸肌群緊張試驗均陽性;⑤X線檢查示骨質無明顯異常。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肱骨外上髁炎診斷標準;②單側肘關節受累;③就診前1個月內未進行相關治療,且自發病起從未行過相關手術及中醫小針刀治療;④年齡20~70歲,性別不限;⑤患者或家屬能知情本試驗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積極配合治療且完成隨訪。排除、剔除標準:①患有神經根型頸椎病、肩周炎、肱橈關節滑囊炎、橈骨莖突腱鞘炎等疾病或近期肘關節外傷史;②合并其他系統的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疾病;③不能接受或堅持注射治療及針刺治療。
1.4 方法
1.4.1 基礎治療 所有患者均給予基礎治療:調整飲食作息規律,戒煙、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注意休息,避免手部劇烈、大量活動。在無痛范圍內活動前臂。
1.4.2 對照組 口服塞來昔布(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50059),0.2 g,每日兩次;肘關節疼痛局部給予雙氯芬酸鈉貼(豐原,國藥準字H20051966),隔日1次,治療時間2周。
1.4.3 觀察組 腕踝針埋針治療,使用0.25 mm×40 mm華佗牌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蘇械注準20162270970);腕踝針針刺點定位依據《腕踝針(第3版)》[4],上肢針刺點于腕橫紋以上約兩橫指環腕一圈處:上3—距橈骨緣1 cm,或在橈骨緣和橈動脈中間,上4—拇指側的橈骨內外兩緣中間,上5—腕背中央,橈骨和尺骨兩側骨緣中間。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依據患者患肢疼痛部位,選用腕踝針針刺點患肢上3、上4、上5中1~2穴,局部皮膚常規消毒,手持針灸針,與皮膚呈30°沿病灶方向斜刺入,針尖入皮后即將針放平沿皮下平刺,不行手法,不要求出現酸、麻、重、脹等感覺,以無任何感覺為佳,患者患肢手部活動無不適,用膠帶固定針柄,留針6 h,告知患者6 h后自行拔出針灸針,如有少量出血用棉球壓迫,隔日針刺1次,治療時間2周。
1.5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進行評估:①視覺模擬測定(VAS)[5],采用VAS評分評估患者患肢肘關節疼痛程度,使用10cm視覺模擬標尺法,0分為無痛,10分為最痛;②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6],滿分為100分,包括疼痛、關節活動度、關節穩定度、日常生活功能4個方面。
1.6 療效判定 依據《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7]。痊愈:肘部活動正常,肱骨外上髁附近壓痛(-),Mills征(-),Cozen征(-);顯效:肘部活動明顯改善,肱骨外上髁附近壓痛較前明顯緩解;有效:肘部活動較前有所改善,肱骨外上髁附近壓痛較前緩解;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
2.2 兩組治療前后Mayo肘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Mayo肘功能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ayo肘功能評分增加,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ayo肘功能評分優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ayo肘功能評分比較 (分,
2.3 療效比較 治療2周后對照組有效率為72%,而觀察組有效率為92%,觀察組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肱骨外上髁炎是一種常見的肘關節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肘關節局部疼痛、前臂活動受限、手不能用力等。肱骨外上髁炎發病機制尚無定論,過去曾普遍認為與局部炎癥有關,目前多數學者認為肱骨外上髁炎是一種退行性改變的肌腱變性,退變基礎是肌腱的微小撕裂,主要原因是工作、運動中側腕短伸肌的反復負荷、過度勞損[8]。據報道,80%~90%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能在1~2年內自行恢復,但部分患者會出現反復、持久的疼痛[9-10]。
塞來昔布是口服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具有抗炎、鎮痛和退熱作用,其機理通過抑制COX-2來抑制前列腺素生成。雙氯芬酸鈉貼是外用NSAIDs藥物,可直接用于病變部位皮膚,經皮膚滲透到達病痛組織而發揮鎮痛作用,具有起效快、局部濃度高、系統暴露量少以及全身不良反應少等優勢,更適合肌肉骨骼系統急、慢性疼痛的治療[11]。Pattanittum等[12]的研究顯示,非甾體類抗炎藥的效果優于安慰劑,口服和外用非甾體抗炎藥并沒有區別,但在理論上影響肌腱愈合的風險。
腕踝針療法是結合現代神經理論與中醫經絡理論,并通過反復臨床實踐,總結出的一套療效顯著、操作簡便的針刺療法。腕踝針療法將身體分為左右各六區,與十二皮部相一致,皮部是經絡系統中的一部分,刺激皮部,可振奮經氣,促進體內陰陽協調而起治療作用。腕踝針療法于四肢腕踝部各六個進針點,其選穴原則可歸納為3條:①上病取上,下病取下;②左病取左,右病取右;③區域不明,選上1區[13]。這種分區選穴的方法較普通針刺的辨證、辨病取穴,更為簡便。其針刺要求無任何針感,不引起患者肢體不適,亦不限制肢體活動,長時間留針并不會使患者懼針、易于被接受。腕踝針療法對各種疼痛及感覺異常相關病癥療效顯著,姚軍[14]應用腕踝針配合循經遠端取穴治療網球肘,愈顯率96.4%。林家亮[15]應用腕踝針配合中藥熏洗治療急性期肱骨外上髁炎35例,有效率為91.43%,優于對照組電針治療。馬莉莎等[16]通過查閱文獻,總結腕踝針治療各類型疼痛病癥,包括骨傷科各類頸肩腰腿痛,乃至內科神經痛癥、婦科、癌痛、術后鎮痛等方面其鎮痛機制可能與神經化學機制、神經體液調節、生物力學相關。目前,腕踝針療法的應用研究中,留針時間尚無統一,30 min到數天不等[17-19],多數研究者認為其療效與留針時間正相關,考慮到患者的生活需求及安全性,本研究采取留針6 h治療,腕踝針治療時間參數上的優化需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口服塞來昔布+外貼雙氯芬酸鈉貼及腕踝針埋針治療肱骨外上髁炎均具有療效,在2周的治療周期中,腕踝針埋針在降低VAS評分及提高Mayo肘功能評分上均優于對照組。腕踝針埋針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療效優于口服塞來昔布+外貼雙氯芬酸鈉貼治療。NSAIDs類藥物可能存在影響肌腱愈合的風險,腕踝針療法費用低廉,療效顯著,操作簡便,值得推廣。但本研究仍存在樣本量較小,治療后隨訪受限,缺乏遠期療效對比,在未來的研究中應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