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二局集團建筑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31)
為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企業與公眾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有效聯動,確保交易主體的科學甄別,減少交易成本,建筑企業需要正視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作用,明確自身在信用方面存在的短板,以短板為導向,采取相關舉措,扎實推進企業信用建設,通過發掘信用作用,以獲得更多優質招標項目的參與機會,提升中標概率,助推企業發展。
對現階段信用體系建設現狀的梳理,引導管理人員從整體上明確信用建設的基本情況、企業信用建設的基本要求及主要方向,對后續信用建設的開展提供方向性引導。
信用作為市場經濟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資源配置的成效、良好秩序的構建有著深遠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轉依賴于信用關系的建設,以信用作為基本內核,有效約束市場主體,避免違約行為的發生,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基于信用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各級政府從實際出發,將信用作為市場經濟的要素,通過信用作用的挖掘、信用體系的建設等方式,發揮信用在約束企業行為、配置資源方面的作用。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建筑企業信用體系存在商業信用低、金融糾紛多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企業信用體系不健全,企業信用的作用發揮受限[1]。
企業信用大體可分為商業信用和行業信用兩大類。具體來看,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企業在運行過程中以經濟利潤作為企業經營管理的出發點與立足點,少數企業過分重視利潤收益,導致違約等情況的發生率較高,商業信用度較低。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商業信用是整個信用制度的基礎,企業在正常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實物交易、貨幣交易的占比較大,信用交易的占比較小,這種交易方式使得企業在市場中的交易周期較長,交易成本較高,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同時,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出于擴大生產規模、促進技術迭代升級的目的,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為保證資金的持續穩定供應,避免資金風險,企業需要與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合作,開展融資活動。但是一些建筑企業由于信用觀念較為淡薄,信用狀況不佳,使得企業在貸款融資審核過程中難以通過銀行的征信評估,導致企業融資困難。近些年來,我國在公共領域加大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力度,例如在招投標中將建筑企業行業信用作為重要的考量指標,將行業信用評價作為資格條件,被列為行業信用黑名單或有行業不良記錄的企業基本都是被一票否決。
1.2.1 企業信用薄弱
信用缺失對于企業發展、市場體系產生了極大的破壞作用。信用體系的不健全使得企業的發展優勢逐步喪失,也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誘發各類經濟問題。根據商務部提供的數據來看,我國每年因企業失信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 000億元人民幣。部分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很好地處理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之間的關系,忽視了信用建設對于自身發展的作用,在經營、融資環節沒有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這種情況的發生使得企業信用等級評分相對較低,導致自身信用水平不佳,在經濟活動之中難以開展正常的生產、交易行為,無形之中增加了企業交易成本。企業商業信用等級較低,使得其在融資的過程中,銀行往往會加大企業考核力度,這種情況的發生增加了企業融資難度,延緩了融資進程,對于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技術的升級產生了消極作用。少數建筑企業為提升自身的融資能力,降低貸款的難度,在對會計信息處理的過程中,沒有嚴格按照各類法律法規、規范標準進行會計信息的分類、核算等相關工作,這就可能會出現財務風險問題,這些問題引發的危害無疑會加劇企業失信行為的嚴重程度。有些企業為了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獲得更多的融資,規避稅收,往往會對會計信息做出人為的干預,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發生。例如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快速獲得銀行融資,降低融資的難度,往往會虛增企業的利潤收益,進而引發企業信用風險的出現。企業行業信用等級低可能會在市場競爭中受限。例如建筑業企業行業信用等級低,在招投標中輕則可能會損失部分信用得分,失去競爭優勢,大大降低中標概率(有的企業適當降低投標報價來彌補因信用造成的失分,即使中標了利潤也大打折扣);重則因信用等級低,排名靠后,將直接失去參與競爭的資格。這兩種情況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1.2.2 企業信用管理機制不健全
企業信用缺失的危害,使得政府逐步認識到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嘗試出臺系列舉措,通過政策引導來加速信用體系建設,發揮信用在市場交易等活動中的作用。例如部分政府根據企業貸款拖欠情況、納稅情況、建設工程項目實施情況等作為標準,建立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并在建設工程招投標的過程中將投標企業的信用等級作為考量指標,通過這種方式激發企業進行信用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國家在企業信用立法、企業失信懲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企業失信成本相對較低,對于企業信用行為缺乏監督管理能力。例如我國盡管開展了系列立法,形成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規對企業行為進行相應的監督,但是對于企業的信用管理沒有做出詳細的規定,這種制度層面的缺失使得國家難以從法律法規的角度出發,對失信行為做出懲戒。雖然現在有“信用中國”“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平臺”等國家級信用公示平臺,但各省市都有自己的信用評價標準,這就給業務范圍廣的企業增加了發布自己企業信用信息管理辦法的難度,也增加了企業在各地業務的營運成本。
企業信用對于企業發展的影響是多維度的,對于企業內部、外部環境的塑造、發展優勢的積累有著深遠影響。
從過往經驗來看,企業信用建設是塑造市場經濟秩序的一種方式。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原有的信用體系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部分失信企業或者個人借助制度漏洞或者監管盲區,獲得了不當收益,并且沒有受到相應的處罰。這種情況的出現無疑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破壞了企業發展生態。為改善這種局面,建立起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企業需要重視自身的信用建設,充分認識到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企業競爭不僅僅是產品的競爭、技術的競爭,更是企業形象的競爭,而企業形象往往依賴于企業信用。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國市場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由傳統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買方具有更大的自主權。根據自身的需求,靈活進行產品的購買、技術的引進,并且嘗試通過信用交易的方式,加速交易行為的實現,縮短交易周期。例如建筑行業是較為典型的信用經濟,其建設方與施工方之間的交易,從本質上來說是基于雙方社會信用的信用交易行為,建筑企業在中標之后,獲得了工程項目的施工權,在施工過程中往往只獲得部分工程款,剩余部分款項依據合同的相關規定進行撥付。這種交易方式的實現基于信用,從最終的結果來看,這種信用交易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在這種市場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僅憑價格方面的優勢難以保證企業的市場份額,需要企業通過信用建設來不斷提升品牌形象,更好地融入信用交易機制之中。這種市場環境的變化要求建筑企業加強信用建設的力度,通過信用水平的提升,提升品牌形象,持續擴大社會影響力,使得自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更多的主動權,以保證在競標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展現自身的形象,在同等條件下獲得更多的中標機會。
市場經濟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具有極大的自主權,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作的對象,確定生產或者交易的規模。而這一作用的實現,從根本上依賴于信用。從本質上來看,市場經濟是建立在法制基礎上的“信用經濟”。良好的社會信用與健全的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與前提,從宏觀角度來看,為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避免道德失范、信用缺失等情況的發生,政府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參與者,在這一過程中應當重視企業信用在市場秩序規范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設來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從源頭上消除失信或者欺詐行為,實現市場經濟秩序的形成。從歐美國家的經驗來看,企業信用能夠有效助推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良好市場秩序的形成,在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建立起穩定、高效的內在聯系,降低了市場交易成本,同時也促進了優質品牌的形成與發展。
企業在提升自身信用、建設信用體系的過程中,要求管理人員從實際出發,根據信用體系建設現狀,以科學性原則、實用性原則為框架,結合企業發展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信用建設舉措,穩步提升企業信用水平,使得企業可以更好地融入市場經濟之中。
為有效應對現階段企業信用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實現對企業信用行為的有效約束,提升企業失信的成本,政府與企業需要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積極參與到企業信用法律體系建立健全活動之中,通過制度層面的調整與優化,加速整個企業信用完善進程,更好地發揮出信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企業競爭力提升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具體來看,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加大信用體系建設的力度,充分吸收借鑒過往的有益經驗,逐步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機制,進行企業信用立法的嘗試,通過制度的系統化建設,實現對企業信用的有效管理。例如現階段,部分企業在日常運行的過程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往往將相關款項長期掛賬,根據企業自身的意愿進行相關核算工作,這種會計核算方式無疑隱瞞了企業的真實情況,對于企業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針對企業資產不明的情況,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加大制度建設的力度,通過出臺系列法規文件,對企業資產的透明度進行規范,通過這種方式來增強企業信用的水平。例如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企業法人對于個人資產、企業資產界定不清,沒有準確明確個人與企業之間的財產關系,這種情況將導致企業資產信息不明確,資產管理難度加大。例如施工企業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良好的項目管理水平能夠為企業節約管理成本,創造更多的利潤,也能為企業建造優良的工程項目,獲得各類獎項的同時,也充分展現了企業形象,將獲得更好的信用評價。這是一種良性循環,更好的企業信用可能會獲得更多的優質建設項目,更多的優質項目將促進企業獲得更好的信用評價。對于出現失信的企業,政府相關部門需要根據相關政策法規,給予相應的處罰;對于信用較好的企業,則給予相應的獎勵。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提升企業對信用建設與管理的重視程度,逐步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氛圍。企業在信用建設過程中,除了嚴格按照相關政策法規的要求開展各項工作之外,還可以從行業整體發展的角度出發,積極參與到相關行業組織之中,通過行業組織來提升自身的信用自律水平。
為更好地發揮企業信用的積極作用,有必要依托現有的技術手段,加速企業信用管理的信息化進程,將企業信用真正應用于實踐之中。例如政府需要加強與企業之間的聯動,做好信用信息的采集、匯總、公示以及應用工作,如圖1所示。

圖1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界面
信息化建設確保企業信用成為市場行為的基礎,例如對于部分信用水平較低的企業,在市場交易過程中可以適當提高其交易成本,在規避失信風險的同時對企業形成刺激,使其正視企業信用建設、管理的作用。企業在內部也需要建立起相應的管理平臺,實時更新政府關于企業信用的各項規定,開展常態化的信用管理,將信用作為運營、管理工作的重要參考,引導各項經營、管理活動的順利進行,不斷提升自身的信用管理水平,適應現階段信用體系的建設要求。
企業在企業商業信用、行業信用問題的處理過程中,需要積極做好管理理念的轉變,通過工作職責的劃分,建立起規范化的管理機制,將管理人員的職責落實到位。通過這種必要的分工,在更好地發揮企業發展優勢,形成靈活、高效運營機制的同時,實現內部管理能力、監督能力的提升。在這一思路的指導下,企業需要有意識地進行內部管理制度的健全與完善,通過制度建設實現分工的明確化、行為的規范化,從而避免企業信用問題在管理層中出現。
從過往商業信用建設經驗來看,企業會計人員素質的高度與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有著直接的關系。基于這種認知,企業在會計信息處理的過程中,除了做好制度建設的工作之外,還應當針對會計人員的構成情況,采取必要的手段,有序提升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例如結合企業發展的要求,對企業會計人員進行針對性的選聘,聘用專業的會計人員,進行會計信息的處理。同時對于已有的會計人員,需要創造必要的學習機會,增強其專業能力,使其能夠參與到企業會計管理各項工作之中。例如進行法律意識的培訓,通過法律意識的提升,避免會計人員出現違規操作的情況發生。
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做好商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不斷提升自身的商業信用評級。通過這種方式,在保證融資活動有序開展的同時,也能夠更好承擔納稅義務,充分發揮自身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從長遠來看,行業信用體系的建立,對于企業自身良好社會形象的樹立以及工作人員發展潛力的發掘大有裨益。企業良好的行業信用可體現出良好的社會形象,也將助力企業的快速發展。就建筑業企業而言,工程項目實施是行業信用建設的源頭。制定完善的制度,穩步增強對企業的行業信用管理能力,做好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保證高質量、高效率的項目管理團隊,通過標準化的過程管理,嚴控成本的同時打造出高品質的工程建設項目,就可以在質量、安全、科技等方面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可,獲得良好的行業信用評價,進而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企業信用建設與管理過程中,相關的政府管理部門需要結合市場經濟的發展,適當引導企業信用進行必要的升級,不斷提升信用建設與管理的質量。以某建筑企業為例,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成熟的信用建設與管理機制,對重點業務區域不同的信用標準,針對性地開展相關信用建設與管理工作,重點區域的信用等級名列前茅,從而增加了自身中標的概率,無形之中擴大了市場份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獲取了更多的主動權,使其利潤收益始終保持在快速發展的區間。該建筑企業之所以能夠保持這種發展勢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自身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企業信用管理機制,通過必要的管理舉措,企業可以對日常會計信息核算、納稅以及相關信用管理工作作出細化與完善,打造高效的信用管理機制,使得企業在信用的支撐下形成良好的企業形象,更好地參與到信用交易行為之中,產業競爭力以及區域優勢將日益明顯。
企業信用對于企業的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基于這種認知,企業需要采取針對性舉措,加快信用體系建設速度,實現市場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良好市場秩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