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秋燁 袁王駿 李凌云 蘇彥龍 熊 瑩
(1.上海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 200234;2.上海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上海 200234)
2017年12月,教育部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以下簡稱《實施綱要》),明確提出構建“十大”育人體系的基本任務。其中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揮科研育人的功能,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學術導向,培養師生至誠報國的理想追求、敢為人先的科學精神、開拓創新的進取意識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同時《實施綱要》中把“扶困”與“扶智”“扶志”結合起來,要求高校應建立“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體系,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多種資助方式有機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1]。在“精準資助”的大背景下,將科研育人與資助育人結合,通過困難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助其成才,為高校人才培養工程添磚加瓦,助力將我國建設成科技強國。
我國對于各個階段的學生資助政策不斷完善,保證讓教育普及到每一個困難家庭,讓每一個大學生都能不因經濟條件限制而輟學。但是目前部分高校推行的資助育人政策所采取的資助工作方式簡單粗放,具有“大水漫灌”的弊端,往往流于表面。資助學生范圍不夠全面精準,在大學生中間也存在“坐吃等靠”的情況,這種僥幸投機的心理嚴重禁錮了部分受助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進步動力[2]。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本項目秉持“以人為本”“全員育人”理念,結合學院理工科特色,通過對大學生成才教育進行具體研究、分析,對具備踏實、認真、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但因受成長環境限制,導致創新意識薄弱、學習思維局限、實踐動手能力不強等問題的困難學生進行精準育人,做到“精準滴灌”、個性化資助。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培計劃(二〇一四)”北師大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的回信》中強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教育是提高學生知識的必由之路。在給予家庭困難學生經濟幫助的同時,對其科研能力的幫扶是本項目的重點創新之處,科研能力的提升對被幫扶學生的個人素養及以后進入社會的核心競爭力有著巨大幫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擺脫貧困首要并不是擺脫物質的貧困,而是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知識充實、精神向上,家庭困難學生才能在知識、精神方面實現脫貧、脫困。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路上》一書中多次強調,“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里有無這種意識”,“貧困地區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然而,當下高校扶貧資助工作中缺少志向指引等相關內容。有些困難生入校之后,未制定適當的人生規劃,沒有明確的未來發展方向,導致存在不思進取、甘于落后的思想,歸其原因在于對于自身的發展沒有內在動力。本項目通過對困難生科研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加強其個體的核心競爭力,挖掘出其在科研方面的巨大潛能,更好地提升學生自信心。學生有了信心,有了未來方向,貧困代際傳遞便可阻斷,真正讓貧困學生脫除貧困[3]。
當前形勢下,中國要富強就需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各大高校對于科技研究重視度不斷增加,積極引導青年學生樹立科研理想,高校資助工作也應與時代需求相適應。本項目將實踐活動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在學好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采取個性化培養模式,通過優秀科研導師制管理,以困難生參與導師的科研團隊研究展開,充分利用團隊中研究生群體對本科生的引領作用,將提升科研實驗技能與課本知識兩條線糅合,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進行個性化培養[2]。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困難生專業素養,將其培養成為我國科技強國之路上的建設者。同時也為同類型高校構建科研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提供參考。
本項目將生命科學學院本科2016級至2019級全體困難生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研究調查,各年級困難生中對科研創新活動有興趣的占比高達80%以上,由此可見困難生對于科研創新活動具有較高的積極性。但相比主觀的積極性,困難生的科研經歷卻相對匱乏,大一新生中更是只有低于5%的困難生曾參與過科研創新活動。在客觀條件限制下,多數困難生依舊較難接觸到科研創新研究。與他們的興趣和熱情相比,他們的參與度和成果量還存在較大的增長空間。調查發現,阻礙困難學生接觸并參與科研的因素多種多樣。大多數困難生來自偏遠地區、貧困地區,家庭經濟收入偏低,進入大學前,基礎教育條件有限。這些學生因地處偏遠,父母多以務農、務工為生,收入微薄,且有部分家庭人口較多,這使得不少學生家庭經濟更為困難,而教育落后使得困難學生出現創新意識欠缺、創新思維差、科研能力缺乏等。思想的禁錮使得困難生“不知道可以做什么”且“不了解學院科研情況”,這成為他們的突出問題;其次,“找不到合適的組員,擔心自身能力不足導致項目失敗”也負面影響著困難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積極性;還有小部分同學因為學業負擔重,無法聯系到合適的導師而沒能參加科研活動。在關于對學院的科研了解情況中,65.18%的同學表示不了解,19.64%非常了解,還有15.18%的同學完全不知道。由此可以判斷,困難生不參與科研活動主要原因在于對科學研究的了解沒有途徑,對于研究方向的選擇存在迷茫。總而言之,困難生群體科研創新經歷的匱乏不在于積極性的缺少,而在于參與途徑的缺失。
具備踏實、認真、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但因受家庭經濟、初高中教學條件等成長環境限制,導致創新意識薄弱、學習思維局限、實踐動手能力不強等問題,并且有意通過增強自身專業技能,提高科研創新能力,進而逐步擺脫家庭困境的生命科學學院2016級至2019級困難生。
本課題基本研究體系見圖1。

圖1 本課題研究體系構建圖
成立項目工作小組,構建組織機構框架;通過學業成績、工作態度、實際情況等多方面的篩選,確定小組成員,以及初步確定項目小組成員崗位分配及工作安排,完成定崗定責工作。
結合工作態度、困難情況、科研意愿和科研能力多方面表現開展專項困難生甄選工作,確定本項目困難生名單。設計并發放調查問卷、召開學生座談會;通過調研了解學生需求,確定活動開展形式,制定活動實施方案。召開項目啟動會,介紹項目設計思路、內容安排,鼓勵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參與。
本次提升困難生科研創新能力的育人活動結合學科自身特點和學生自身特質,有針對性地完善目前的資助育人工作模式,將學科特點和資源優勢融入資助育人工作中,既能幫助學生緩解經濟壓力,又能使其在知識學習中不斷進步,不斷提升能力。針對困難生現狀,本項目主要通過以下三步循序漸進,提升困難學生的專業水平與科研創新能力,做到“智志雙扶”。
3.4.1 了解科研經歷,體會科研情懷
本項目在培育初期邀請科研經歷豐富的學生分享經驗與感悟,通過經驗介紹及現場解答,激發困難生的科研興趣;項目實施過程中,邀請業界內知名學者開展科研創新系列講座,加深困難生對科研的認識和思考,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科研思維。
3.4.2 感受科研氛圍,開闊專業視野
針對困難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實踐鍛煉少等問題,開展與科研實踐零距離接觸活動——走進生科院,結合學院現有科研條件與優勢,組織困難學生團隊參觀我院優秀課題組實驗室,邀請優秀青年教師講解團隊研究方向,鼓勵困難生進行初步動手實驗的嘗試;通過科研創新項目的開展,開闊專業視野、接受學術熏陶,讓追求卓越、敢于創新、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
3.4.3 找準興趣愛好,參與科研實踐
目前試點若干名困難生進入生科院部分優秀課題組學習,區別于本科常規教育中的全班實驗課,單獨個體學生進入課題組學習。困難學生除基礎的理論學習外,在科研導師的指導下進入科研實驗室沉浸式學習,實行個性化、小班化的培養模式和科研導師制管理模式,通過輪轉方式進行實踐教學;后期固定科研導師,通過參與導師主持的研究項目和大量的科研訓練,如閱讀、寫作、報告、學術講座、創新創業項目、挑戰杯、學術交流等,全方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主要模式為第一學年學習專業基礎知識,第二學年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根據自身興趣選擇科研方向開始進入實驗室輪轉學習,熟悉環境儀器設備、熟悉課題查閱文獻、學習實驗操作技能等科研創新必備技能。
通過以上培養,項目中困難生在本科時期就能夠熟悉科研環境、研究課題以及掌握基本實驗操作,同時能夠通過更加專業性、針對性的學習,將實驗與課本內容相結合學習,不僅加強了現階段的學習,也為今后可能的專業學習奠定基礎,其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畢業后深造,進入科研機構和國內外高等學校繼續研究生階段學習。致力于讓前期缺乏科研能力卻擁有夢想的優秀困難學生在科研舞臺上充分展示聰明才華,培養面向未來的具有創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學生。
在整個項目開展過程中,由項目工作小組完成項目的督促指導、追蹤檢查,項目內容完成后,匯編調研報告、學生科研成果,對學生參與活動進行調查反饋并進行效果評價,以完善項目管理規章制度。
參加項目的大部分經濟困難學生參加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以下簡稱“大創”)的申報,在項目研究中了解和熟悉科研過程的程序和方法,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創造性活動所需要的思維品質與意志品質,以及與科研各個環節相適應的必備能力(如搜集整理資料、選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撰寫論文等方面的能力)。部分困難生在研究過程中獲得一定成效,在導師和團隊的幫助下,參與撰寫并發表科研論文,涵蓋知名學術期刊。在此過程中幫助困難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科學研究領域,培養了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密切了學生與專業教師的關系,提高經濟困難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其他綜合能力,為今后的學術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科研實驗室的沉浸式學習和大創項目的開展中,使得困難生掌握科研創新活動中的各種技能,具有較強的責任意識以及團隊意識;不斷認清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不斷完善自我;融入集體,懂得團隊精神的重要性,了解團隊合作在于個人、團體力量的體現,勇于為團隊貢獻個人力量,體會到團隊精神對任何一個組織來講都是不可缺少的精髓。
困難生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由于受風俗習慣、語言障礙以及個人自尊心理的影響,存在不愿談論家庭經濟情況的現象,甚至有些學生也不愿與其他同學接觸,自卑現象較為嚴重。提高困難生的科研創新水平有利于加強他們的心理品質。在學業工作方面,幫助困難生的學習、視野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健全他們的心理品質。增強貧困青年學生的科研能力,讓有志青年在科研領域實現自己夢想,讓每一個貧困學生成為走在時代前沿的弄潮兒,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一份科研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曾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為肩負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青年一代,生逢其時,重任在肩。經濟困難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經濟貧困,往往會出現心理自卑、消極內向等心理問題,難以發掘自身潛能。因此,加強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刻不容緩。在資助育人工作中,要努力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多種學習實踐平臺,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同時注重他們的人格培養。在保障基本學業學習、日常生活的基礎上,通過開展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的活動,有助于加強大學生相關實踐能力,健全人格和提高心理素養,幫助經濟困難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讓每一個青年貧困學子的科研夢想都能成為現實,也讓中國夢有了別樣的一抹青年科研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