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實
經歷了深度衰退的2020年,全球經濟在 2021年呈現出的共同增長更顯沁人心脾與彌足珍貴。但結合新冠疫情發展和實體經濟基本面,目前市場情緒似乎又偏向過于樂觀了一些。
正因為如此,唯有辯證認知經濟、金融、社會、疫情各個維度傳遞的正反信號,才能在把握共識性投資機遇的同時,防范于未然,通過審慎自律的風險管理獲得進退自如的選擇自由。
2021年是新冠疫情肆虐的第二年,與深度衰退的2020年相比,2021年實體經濟反彈勢頭強勁;但如果與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2021年經濟基本面的絕對狀態依舊十分羸弱。
一方面,占比95.31%的經濟體實現復工復產過程中的邊際改善,奠定了“強反彈”的基調;另一方面,占比68.75%的經濟體尚未真正走出疫情陰霾,暗示了“弱復蘇”的本質。
2021年全球經濟的強反彈,在結構分布上也存在前高后低的重要特點,上半年經濟數據表現將明顯好于下半年。與此相對應,由于2021年全球經濟強反彈的重心集中在上半年,異常高的短期數據會放大市場的情緒,隨后回歸常態的數據則會平抑市場亢奮,因此市場情緒可能也會經歷前高后低的時序變化。
作為百年一遇的公共衛生危機,新冠疫情已經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增長損失,但市場對其與眾不同之處可能依舊缺乏足夠的敬畏。一方面,疫苗接種正在有序進行,另一方面,病毒變異的新聞也層出不窮。兩相權衡之后看數據,新冠疫情正處于一個“震蕩上行”的過程之中。
然而,從經濟預測和市場預期的角度看,對未來基準情景的定位基本都默認了新冠疫情在2021年得到有效控制。值得強調的是,經濟學家和金融市場參與者都不是衛生領域的專家,而使用數量經濟工具預測新冠疫情本身的演化,很容易陷入經驗主義。
從長期來看,實體經濟是金融市場的物質基礎;從短期來看,金融市場卻并不是實體經濟的真實映射,一系列特殊因素會讓這種映射變得扭曲和虛化,人們往往會由于短期扭曲的形成而產生對長期未來的非理性認知。
金融市場脫離實體經濟的高歌猛進,一方面刺激了樂觀情緒的形成,另外一方面又加劇了兩極分化,進而強化了樂觀情緒在主流社會的傳播和自我印證。
一方面,從嚴謹的角度看,對于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的托底,投資,特別是政策引導的投資發揮了關鍵性作用,而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并沒有超出預期,這種結構性特征在中國經濟的表現也較為突出。另一方面,從不太嚴謹的角度看,草根調研和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大多數實體經濟企業和個人在新冠疫情中承受了巨大沖擊,經濟運行停滯帶來的深刻微觀體驗似乎并沒有在宏觀數據上得到充分體現。
總之,由于五重“矛盾共存”,2021年全球經濟的運行可能并不會像當前市場預期的那樣一路順暢。
基于此,我們提示廣大投資者:首先,2021年全球經濟復雜多變,上行風險和下行風險同時存在,但下行風險要大于上行風險;其次,由于潛在的下行風險相對更大,全球政策當局的政策大轉向可能并不會很快到來,所謂“政策不急轉彎”,2021年的重點不在于“轉彎”,而在于“不急”;最后,“五重矛盾并存”歸根結底是一種畸形的特殊狀態,這些矛盾的最終化解勢必需要新冠疫情演化出現明確拐點,也就是說,解鈴還須系鈴人,決定2021年乃至更遠未來全球經濟走向的,是新冠疫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