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園玉 高潔
摘 要:加強大學生就業在社會突發重大公共危機下的反脆弱性,進一步強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將是提升就業能力和應對嚴峻就業形勢的重要途徑。本文以杭州師范大學2018級學生為例展開問卷調查,分析當代大學生在自我性格、興趣與能力上的認知狀況,窺見新生代大學生的普遍價值觀與就業價值觀的關聯情況,最后,提出改進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新生代 反脆弱性 職業生涯規劃 價值觀
受國際經濟下行壓力、中美貿易戰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再加上畢業人數驟增至840萬,這些都給高校畢業生的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我們根據各學院職業發展課程開展的實際情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新時代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教育現狀進行分析,為學校針對性、有效性地開展相關課程提供一定的參考。
本次調查采用等距隨機抽樣方式進行,以杭州師范大學2018級(2000年后出生)學生為主體,共發放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調查問卷750份,收回問卷600份,其中有效問卷600份,男生占比29.33%,女生占比70.67%,樣本涵蓋面廣,樣本容量、樣本代表性都能滿足統計分析要求,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結論具有較好的統計意義,然后利用相關性分析,二元logistic回歸以及多元logistic回歸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最終得出相關調研報告。
1 大學生自我認知與未來規劃相關性情況分析
由表1可知:被調查者對于未來規劃的認識主要與未來職業要求了解程度和其自我認識程度有關。
1.1 轉專業想法不同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開始學習的第一課就是專業導論課,帶領學生去深入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加深對此專業的認識,進而明確這門專業是否適合自己,之后是否要繼續學習。經問卷調查統計結果發現:僅有14%的同學認為專業導論課并不重要,86%的同學認為專業導論課是很有必要的;同時,有轉專業想法的同學占58%,無轉專業想法的同學占42%。
自我認知與專業喜歡程度在0.05的水平下對同學轉專業的想法有著顯著的影響,回歸系數分別為-0.336和0.928,職業要求了解程度和專業導論課重要性認知在0.1的顯著水平下對轉專業的想法有顯著的影響,回歸系數分別為0.184和0.182。其中自我認知程度越好的同學越愿意轉專業,而對專業越喜歡以及越認為專業導論課重要的同學更偏向不愿意轉專業。
1.2 未來規劃程度不同的原因分析
有問卷統計結果可知:有16.77%的同學完全不了解未來的職業要求,36%的同學稍微了解,47.23%的同學對自己的職業要求較為清晰。
對未來職業要求越不了解的同學和對自身優劣勢越不清楚的同學不清楚自身未來規劃的可能性越大。
由以上兩方面分析可知:大學生轉專業想法和對未來職業要求了解程度均與其自我認知程度有著顯著相關性,而且與自身未來規劃均呈正比,對自我認知越清晰,對未來的規劃就越明確。因此,恰當地認識自我、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是自我調節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更是自己合理的做出人生未來職業規劃的根本要素。
2 大學生對職業發展課程的認知情況分析
有調查統計結果可知:有38.67%的同學職業知識是來自學校的職業指導中心以及相關課程,35.33%來自于父母的交流,18.67%來自對相關資料的了解,還有7.35%來自相關就業協會。顯而易見,現在大學生職業知識的來源多而復雜,學校教育僅僅是一小部分。
由表2可知,職業知識來源與職業生涯規劃重要性和希望得到的培訓有著顯著的相關性,這說明當代多數大學生已經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自己的未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渴望從職業發展課程中獲取更多對自己未來有益的知識。
3 互聯網時代下00后普遍價值觀分析
3.1 新生代大學生普遍職業價值觀的現狀
1.職業的薪酬與福利待遇是新生代畢業生就業時重要的考慮因素。調查顯示,在選擇就業單位時,工資與福利成為68%學生考慮的因素之一,而工作環境成為約50%學生的考慮因素之一,這就代表了新生代畢業生對工作薪資與福利待遇水平的重視,這就與他們看重物質條件和經濟利益的職業價值觀相一致。
2.新生代畢業生選擇工作時,重視職業聲譽和工作的發展空間及前景。調查顯示,在選擇就業單位時,個人發展空間與公司業績前景、公司重視人才程度都在約50%學生考慮的因素之中。一般而言,從事的職業是否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與員工個人價值實現,獲得他人尊重和認可等精神因素息息相關。
3.新生代大學生在畢業選擇工作時,更偏好于憑借自己的興趣愛好發揮自己的專長。調查顯示,在選擇就業單位時,興趣愛好成為約44%學生的考慮因素之一。根據興趣愛好選擇職業,能夠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發揮自己的專長進而實現工作的晉升。因此,新生代大學生就業時會注重自己的興趣愛好與職業的匹配度。
3.2 個人職業價值觀變化的原因
1.個人所處生涯階段
(1)學校教育的不同。一個人的價值觀往往是在中學、大學時期形成、發展并走向成熟的,而大學階段更為重要。因此,大學的教育理念、教學目標、校園文化以及學校師生都對學生價值觀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所以教育環境的不同造成價值觀念的不同。
(2)家庭環境的不同。家庭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父母的價值觀念等因素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尤其是父母的價值觀念更是在生活中滲透入子女的價值取向,而隨著一代代父母的價值觀念的變化,子女的價值觀也在不斷變化。
(3)個人因素的改變。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理想追求、自我評價和自身素質隨著年齡的變化也在變化,造成自身在不同年齡段都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從而形成價值觀的變化。
2.社會環境
(1)就業政策的改革。從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統一包分配的模式,以及“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政策,轉向目前“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用”的新機制,使得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由以往固有的“一職定終生”的理念,“鐵飯碗”的意識到如今的自主擇業意識不斷增強,職業價值取向也由國家集體向實現個人價值轉變。
(2)經濟格局的發展變化。今天世界的經濟受下行壓力、中美貿易戰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在未來必定有更多不確定性。而我國經濟近些年來迅速發展,人們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區、行業的差別。而這種懸殊的利益分配格局促使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改變,需要考慮的不僅有行業、職業因素,而且還有地區因素。
(3)社會價值觀念多元化。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我國社會的價值觀念多元化成為當前主流意識形態的一種趨勢,而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是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是在這種大環境的作用下,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在不同層面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發展的影響而逐漸呈現多元性。
4 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發展建議
4.1 建立健全的教育系統
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在教學內容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僅僅是簡單的就業指導和對正確價值觀的簡單說教,而是力求能夠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因此高校應該建立相關的教育系統,組織開展相關的創業培訓、擇業指導、政策咨詢等針對個人和團隊的差異性輔導和咨詢,讓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變得系統、科學和實用。
4.2 設計規范的課程結構
高校應該編制適合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和特點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教材。開設貫穿從大一到大四全程的教學課程,合理安排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不同的群體和特點,因材施教,有效地開展團體輔導或進行一對一的個人輔導,最終幫助學生做好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4.3 堅持職業道德的教育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培養目的不能只局限于教會學生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同時高校還要加強集體主義原則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道德核心的價值觀教育,培養更多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
4.4 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勝任力
根據企業在測評中選擇勝任力的比例,我們發現忠誠度、責任心和執行力是企業極為看重的三點。高校應該讓學生了解自身與目標職業的差距,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提高相應的工作能力,使其與企業要求相匹配,讓這種勝任力成為自己擇業、就業的最大保障。
本文為杭州師范大學“星光計劃”課題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朱長旭,趙磊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及對策思考[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3):82-85.
[2] 劉芳,冉素娟.從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觀談職業生涯規劃指導[J]醫學教育探索,2008,7(05).
[3] 曲家安,鄭行之.大學生職業觀實證研究[D]中國成人教育,2018(15):65-71.
杭州師范大學 (浙江省杭州市 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