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部編教材在一至四年級的語文園地中安排了“識字加油站”板塊,采用集中識字的方式增加學生的識字量。同時,編排內容呈現一定的規律性,幫助學生掌握識字方法、提高自主識字能力。但若教師操作不當容易陷入無趣、低效的窘境。筆者執教四年級上冊《語文園地6》“識字加油站”時發現,為學生搭建個性化探究平臺,充分激發學生興趣;提供個性化探究路徑,尊重不同個體的差異;創新個性化探究評價,有助于提升識字的趣味性和實效性,提高識字效率。
關鍵詞:個性化探究;識字效率;語文園地;識字加油站
部編教材在一至四年級的語文園地中安排“識字加油站”板塊以增加學生的識字量,選編的生字貼近學生生活。為提高識字效率,增加趣味性,教材根據主題或識字方法編排識字內容,如通過認識古代人名識字,再如運用“加一加”“減一減”的方法識認新字。但脫離語境的集中識字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教師常常苦惱如何充分利用教材,發揮其最大價值,為“識字加油站”板塊的教學注入活力?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園地6》中“識字加油站”出現的8個生字均與蔬菜有關,筆者嘗試以兒童的視角,尊重個體差異,引領學生進行個性化探究,在真實的研究中將教材編者的意圖落到實處,努力增加識字的趣味性和實效性。
個性化探究方式依托“小主人個性化學習平臺”,即借助網絡和信息技術所建立的課程項目學習平臺,以實現學生依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自主安排和個性化學習。
一、 搭建個性化探究平臺,激發學習興趣
每個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認知發展、經驗儲備等都呈現不同的差異,因此教學要充分關注到兒童的獨特性,避免“千人一課”的大眾化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原有認知和興趣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探究,關照不同個體的特點,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互聯網的發展促進現代化教學技術的進步和普及,信息產品進課堂并服務于課堂已不是天方夜譚。在加強學校、老師、學生之間情感的互動交流,實現充分共享網絡教學資源的同時,學生還可以利用網絡課堂施教不受時間、地點等客觀條件限制的便捷性進行自學。我校在推進江蘇省前瞻性項目“小主人個性化學習平臺的建構”中引進信息技術,以互聯網為媒介向學生搭建個性化探究的平臺,學生利用平板電腦進入平臺,了解課程內容,選擇感興趣的話題自主研究,發表觀點,溝通分享,最后在互學中反思過程,平臺支持學生選擇任何時間和地點通過圖片、語音、視頻等生動的形式發表觀點。通過這樣有別于傳統課堂師生問答的形式組織學習,學生探究的興趣濃厚。經歷了平臺中的“早知道、會安排、能落實、有反思”幾個環節,學生對所學內容目標明確,主動探究的欲望強烈,與他人互動積極踴躍,課堂呈現“我要學”。
執教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園地6》“識字加油站”時,筆者將學習和研究的內容發布在系統設定好的個性化研究平臺上,學生可以提前了解學習內容和研究方向。課程開始前,筆者根據教材和學情制訂出個性化學習方案,通過精練的語言和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出“早知道”的內容,引發學生一起去研究表示蔬菜的漢字,探究蔬菜文化,爭做生活小達人的興趣。學生通過個性化研究平臺提前了解學習內容,明確學習方向,在上課前結合自身經驗,到生活中了解、認識相關蔬菜,根據平臺提供的幾個探究方向,選擇感興趣的方面,隨時隨地記錄下自己的思考和發現,還可以利用平板或手機將文字、圖片或視頻發布到系統平臺上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和討論。參與課程的教師或小組同伴看到組員的思考都會及時給予回應,例如有同學為了認識“芥菜”,特地到菜市場對照書上的圖片尋找芥菜,可是他發布到平臺上的圖片卻是生菜,細心的同學發現了不同,及時指出組員的問題。通過這樣一個來回,教師更細致地掌握了學情,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也更牢固。
個性化探究平臺為學生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持和保障,它利用信息技術將課堂延伸到課外,促使語文的學習與生活相融合,引導學生在體驗和實踐中提高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
二、 提供個性化探究路徑,尊重個體差異
語文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新課標特別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有助于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方式和途徑。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人興趣等方面的差異也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只有關注和尊重不同個體的差異,積極尋求足以激發不同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路徑,深入挖掘不同能力主體的學習潛力,才能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利用個性化平臺學習研究《語文園地6》“識字加油站”時,筆者依照班級學生的學情,關照不同個體的差異,將教學目標細化分級,教學內容結構化、項目化,為學生提供適合自己的個性化探究路徑,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想研究的某一個項目,根照平臺的引導嘗試自主安排學習進程。學生可選的研究項目不同,但殊途同歸,最后都能達成“識字加油站”板塊的教學目標。
教材中呈現的八組和蔬菜有關的詞語有的距離學生的生活較近,如“辣椒”“蓮藕”等,有的對學生來說可能比較陌生,如“芥菜”等;有的蔬菜名代表整個蔬菜植物,就是生活中見到的樣子,如“韭菜”等,有的則是植物的某一部分,如“蓮藕”是蓮科植物根莖。了解、認識文字符號所代表的事物是識字的前提和基礎,才會追溯到造字的源頭。因此,不管選擇怎樣的研究方向,都應該在這個過程中認識這些蔬菜。而“識字加油站”板塊的意圖在于引導學生多元化識字,提高識字能力是這一板塊教學的終極目標,所以探究不能停留在了解、認識事物上,更應該去發現事物與文字符號的關聯,嘗試探究出造字規律,真正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對于基礎比較薄弱的孩子來說,對其目標定位不能太高,識認教材中的生字,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發現和蔬菜有關的漢字的造字規律即可,而對于已經具備一定的識字能力,有較高探究欲望的學生,完全有能力繼續鉆研,通過研究生活中見過的其他蔬菜的名稱來驗證自己的發現,觸類旁通,加深理解,形成自己的識字思維網。基于以上思考,筆者為學生提供三個探究方向,第四個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添加,也可以選擇教師通過平臺提供的三個方向中的任何組合。例如選擇“我是漢字小專家”主題的同學通過“認一認”“圈一圈”“分一分”幾個環節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事物,發現這些和蔬菜有關的生字多為形聲字、象形字的造字規律。選擇“我是生活小達人”主題的同學通過“認一認”“查一查”“講一講”的環節識認生字,研究蔬菜長在土里、擺上貨架、盛入餐盤中的不同樣子,將識字與生活有機融合中發現造字規律。“我是蔬菜文化小學者”主題則在識認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探究蔬菜命名的方式,發現命名者從味道、顏色、形狀等不同角度為蔬菜取名的有趣現象,進而產生繼續探究蔬菜文化的濃厚興趣。
尊重個體差異,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探究路徑,把選擇的權力還給學生,也就給了他們自主安排學習的機會。通過個性化選擇和自主安排,每一位學生學有所得,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逐漸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
三、 創新個性化探究評價,提高識字效率
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習過程,有利于及時揭示問題、及時反饋、及時改進教與學活動。應注意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我反思。評價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利于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章節提出了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的要求。評價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更好的成長,在個性化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也轉變思維方式,摒棄傳統課堂教學中單一的評價方式和只注重結果的功利性評價。學生的學習動機、過程的投入程度、學習效果都應成為教師制定評價機制的關注點,通過綜合性評價激發學生興趣,激勵學生不斷挑戰自我,促進教學的有效性。利用個性化平臺研究和蔬菜有關的漢字,體現了及時評價、多元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以評價促學習的優勢。學生將自己的思考和發現發布在平臺中,其他組員和教師看到后可以立即點評,發現問題及時指出。這種思維成果的呈現和討論氛圍的形成不受時空限制,課堂開始前和結束后,研究仍可以存在和繼續。每一位參與者都可以第一時間發表觀點、參與討論,極大地提高了識字的效率。教師也可以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看到其思維歷程,關注到每一位發言者的學習動態,并能給予及時指導。同時,評價的內容也從常規課堂注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轉變為關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投入程度,通過平臺,學生從“自主自律”“善學善思”“合作合群”“樂學樂創”幾個方面為自己和同伴打分,這就引導學生關注自己是否能有始有終地保持研究的熱情,是否能與同伴融洽合作,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唯有專注地投入研究,真切地付諸實踐,才能提高識字能力和識字效率,讓學習真實發生。
“個性化探究”建立在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的基礎之上,嘗試引導學生從自己的需求和特點出發,對學習做一些自主安排。借助個性化研究平臺,充分利用好教材“識字加油站”板塊,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識字效率,促進其識字能力的發展。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的轉變為切入口,找尋最能體現教材價值和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方式,為學生自主識字搭建個性化探究平臺,充分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提供個性化探究路徑,尊重不同個體的差異,創新個性化探究評價,關注過程性和多元性評價以提升識字的趣味性和實效性,提高識字能力。
參考文獻:
[1]劉許峰.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個性化語文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新課程,2019(7):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楊艷清,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瑯琊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