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現在各階段學科教育中逐漸廣泛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以此來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而初中語文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體系中重要基礎性教育,老師更應該重視這階段教育。所以,初中語文老師要不斷改革和創新教學模式,將新型的核心素質教育理念融入自身教學體系中,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化教學模式,以此來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促進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語文;教材策略
一、 引言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教育領域信息教學方式的發展,使得現在信息技術逐漸融入各階段學科教育中。在如今信息時代大環境中,各階段學科老師要緊隨時代發展的潮流,運用信息化教學方式構建高效課堂,實現教育的改革和創新。語文學科在初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的學科課程,因此,初中語文老師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相融合,以此來將教材內容變得更加生動和形象化,促進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環境的構建。
二、 教育領域中應用信息技術的重要性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如今的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信息化、網絡化社會發展趨勢,使得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有機融合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而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有機結合,有益于推進教學信息化教學的課堂構建,促進課堂教學效率顯著提升。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大環境中,信息技術與各階段學科教育結合的逐漸深化,如微課、翻轉課堂、網絡云教學等新興的教學模式的形成。因此,各階段學科老師要緊跟社會發展趨勢,讓自己的教學模式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提升自身教學模式應用信息技術的水準,改進初中語文教學形勢,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三、 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特性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具有很多有利優勢,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其優勢有:第一,現代化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傳統教學模式構建的課堂環境中,老師的教學方式只是依靠教材內容以及相關的教學參考教案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度,也降低了課堂教學質量。而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可以讓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圖片、視頻、音頻和動畫等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的課堂專注力、注意力和學習興趣;第二,在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合理利用互聯網教學資源,以此來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初中語文老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將遠程教學資源引進課堂教學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機結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四、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中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發展形勢
初中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與社會發展趨勢接軌,不斷地改革和創新自身的教學模式,引用新型的教學方式在日常教學中,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因為,現在多數初中學校都具備多媒體設備與計算機硬件設備,計算機等教育硬件設備也普遍應用在各階段教育中,讓教學都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再加上現階段我國大多數的初中學校都普及校園網,不僅解決了上網問題,也可以利用這些硬件設施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為語文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保障。隨著社會時代的不斷發展,現階段社會人們的素質越來越高。而面對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各階段教育觀念要不斷完善,進一步推進教育改革進度,這也為語文教學手段的信息化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五、 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策略措施
(一)科學合理地運用遠程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慕課、微課等新形勢網絡教學模式已逐漸應用各階段學科教育中,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名師活動讓老師具備更多的課堂教學資源和范疇。老師可以利用名校資源、讓名師進行導學等學習項目,有助于讓自己的教學方式變得具有智慧性和時效性。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遠程教學資源,可以使得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個性化學習,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孤獨之旅》這一課時,老師可以科學合理地運用遠程教學方式,比如中國大學MOOC、釘釘、學習通和智慧樹等App軟件,老師利用這些軟件進行遠程教學。老師在教學《孤獨之旅》時,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搜集一些教材中描述的油麻地的場景,如河流中的鴨群、小船、村莊、草灘、船塢等圖片和視頻相關圖像,在遠程教學時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對作者描繪的教學情境能夠身臨其境,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教材內容,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提升自身的語文學習說,也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
(二)科學合理地運用微視頻技術,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利用微視頻技術制作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且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教學優勢,對于知識點能夠起到聚少成多的功能。而微課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是促進自身個性化發展的重要教學方式。初中語文老師在教學課時融入信息技術,以新媒體形式來展示,通過對知識的拆分來降低學生理解難度,也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初中語文老師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復習中合理地運用微課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彌補傳統教學活動的不足,豐富了語文課程教學資源。微課包含領域十分廣泛,不僅包括微課件、微反思、微教案等,其使用范圍也比較廣泛,是對具體教學環境和內容的精練,其中學習任務單更是讓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和學習方向。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我愛這土地》這一課時,老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和教案,利用微視頻技術制作一個時長5分鐘左右的微課件,微課件中添加適當的背景音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觀看體驗,然后將制作好的微課發到班級的交流群中,讓學生們進行課前預習。老師為了提高預習的效果,可以在微課件中設計一些多元化、開放性的問題,如“你自己生長的地方的特點都有哪些?”“假如你有隨意變化的超能力,你將要變成什么?”“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這些問題既與教材內容有緊密的聯系,又有拓展性的教學內容,既能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又能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微課中預設的問題讓學生大膽地回答,以此來提升課堂教學中的互動環節,從而提升初中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三)科學合理地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首先要樹立信息化的教學思維,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得學生在這個階段學習中,能夠有效提升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初中語文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學習空間,學生在自主學習環境中可以進行自主預習和復習,也可以根據教學方案層面,讓學生自主進行生字詞的學習、課文閱讀和寫作訓練等。初中語文老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運用游戲化教學方式,設置一些游戲類的語文習題練習,這樣可以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變得更加有價值。在此基礎上,初中學校方面也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讓學生多一位在線語文老師教學。在互聯網網絡教學平臺上,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可以多溝通交流和互動,讓語文學習能夠隨時隨地發生,有效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隨著科技技術的大力發展,如今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很多網絡教學平臺,初中語文老師可以適當地選取一些平臺進行教學,比如,閱讀類教學平臺,讓學生在上面進行閱讀練習。學生在閱讀教學平臺進行練習完成后,可以用平臺系統進行判斷,最終呈現出學習的分析報告,老師可以根據分析報告更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以此為基礎制訂對應的教學方案。與此同時,也能夠讓學生了解自己學習中的不足,然后制訂后續的學習計劃。還有系統平臺還會根據學生的瀏覽情況進行綜合性分析,給學生自動生成或推送一些專門性閱讀素材,讓學生增加自身的閱讀積累和寫作素材。這樣的教學方式充分結合新型的分層教學理念,又能夠將大數據技術運用在教學中,不僅豐富老師的教學資源,還豐富學生學習資源和方式。而通過系統的特性,來讓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不足,并針對自己的不足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同時也節省老師的教學時間,對老師和學生都有益處。
(四)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構建教材內容中的教學情境
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的教學職責應該是真正意義的引導者和指導者,而學生就是信息資源的主體,并不是被動地進行學習。因此,初中語文老師在講解抽象性理論知識時,就需要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構建與教材內容相符的教學情境,這樣的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知識,讓直觀思維向著抽象性思維模式過渡,同時也加強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水調歌頭》這首詩時,古詩所描述的意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初中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是不完善的,在理解古詩意境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就需要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構建與教材內容相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親生融入情境中了解古詩意境。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這首歌曲,然后讓學生跟唱歌曲來了解這首詩的含義,學生根據歌曲的情緒體會李白描繪的詩中意境,能夠快速理解詩人的真實情感,從而加深對詩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水平。
六、 結語
隨著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社會語言正發生巨大的變化。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想要提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就需要將自身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教學體系中,以此來推進語文教育向著多元化和高層次發展,并且為社會信息化發展培養更多的全能型人才。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轉變課堂教學環境,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教學環境,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和時效性。
參考文獻:
[1]晏露嬌.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9):210.
[2]容世晗.淺談初中語文教學手段的信息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6):78-79.
[3]徐志.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整合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9,20(2):246-247.
作者簡介:
李福軍,甘肅省定西市,甘肅省隴西縣思源實驗學校。